1月20日,信息產業部正式發布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數字音頻電子行業標準《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范》,這項標準是企業自主研發,被行業采納,成為國家標準的一次成功嘗試。
由廣州廣晟數碼公司開發的“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被行業采納,成為國家標準,這是以企業為主體參與國家標準制訂的成功嘗試。
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非常重視這一標準的頒布,不但親臨發布會現場,還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以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來支持標準的制訂,以標準來推動產業的發展,使技術創新、知識產權、標準和產業發展形成良性互動,這是今年信息產業部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范》標準的頒布,恰好體現了今年信息產業部標準體系的大方向。
標準出臺并不順利
我國數字音頻核心技術一直處于缺失狀態,我國音頻產品相關企業每年要向杜比、DTS以及MPEG等國外企業和組織交納的數字音頻技術許可費用高達數億美元。隨著數字音視頻產業的飛速發展,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DRA技術是廣州廣晟數碼公司開發的多聲道音頻信源編解碼技術,已申請了兩項國際發明專利和12項國內發明專利。然而,其從研發到形成標準的過程卻歷經坎坷。
2006年7月份,媒體曾經報道,廣晟數碼研發的DRA數字音頻技術在成為廣東省的地方標準之后,也將成為我國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的國家標準,但此消息一直沒有得到主管部門的確認。
在此之前,為了推動標準的申報進程和促進項目產業化應用,廣東省曾經專門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長為組長的廣東省數字音頻項目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大力推動此事。2006年7月,該技術規范獲準開始進入標準報批稿公示階段,正是這個時期,媒體開始披露此事。
而在當時,廣晟數碼技術有限公司在DRA數字音頻技術方面的研發已經進行了5年左右的時間,5年以來的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相當龐大。
2006年8月21日,《多聲道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范》(報批稿)在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網開始公示,業內各大設計音頻的硬件與軟件廠商十分關注。經電子行業標準管理部門審核編制之后,今年1月20日終于正式發布為“中國數字音頻電子行業標準”。
據了解,本次發布的音頻標準能保持24比特以上的采樣精度,可支持的聲道設置除了常見的立體聲、5.1環繞聲、6.1環繞聲和7.1環繞聲之外,還為未來的音頻技術發展預留了空間(最多可支持64.3環繞聲)。 從技術角度上看,這一標準已經十分完善。
標準執行仍需推力
“DRA技術被確定為行業標準是工作的第一步,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做好產業化工作。” 廣電總局科技司副司長王聯極其贊賞廣晟數碼的勇氣,他說:“在音視頻領域中,世界上敢于獨創的企業并不太多,因為這里有太多的困難,這項工作不僅在技術上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專家來負責具體研發,還有巨大的產業支持和市場實現的難度。”
王聯同時指出,確定為國家標準,并不是意味著這項工作的結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項工作的開始,“標準通過后,這個技術和標準能否取得市場上的成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近年國內呈現出一種‘自主標準’ 制定過熱的情形下,大家對于新出臺的標準不免有一些質疑。因此,廣晟數碼下一步將面臨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戰”。
王聯認為,這些挑戰包括:一,改善這項技術和應用環境的適配,比如和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適配;二,與節目的數字傳輸、音視頻存儲介質等的適配和融合;三,和播放終端的適配和融合;四,為了達到產業化的目的,和播放終端的芯片的適配和融合,這些大量的工作都是今天標準頒布以后需要做的努力。事實上,從目前應用實驗來看,廣晟數碼也確實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移動多媒體廣播系統的產業化過程中,廣晟數碼的DRA技術與我們自主標準銜接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同時,廣晟數碼也表示,他們將會在下一步推進中,把更多精力用在如何加快DRA與各種新的數字廣播系統的銜接和配合上。
應該引起關注的是,標準制定工作廣晟數碼已經承擔了,那么當標準已經成為行業規范以后,后續工作是不是或者說還應不應該由廣晟數碼來獨自承擔?
“以企業為主體參與標準的制定,其前提仍然是以政府為主導。”某業內標準化專家指出,“標準制定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原則,一個標準會涉及到其他相關行業,單純一個企業是無法站在這樣高度的。”這位專家說,雖然在國外,政府已經完全退出了標準化工作的舞臺,但在中國,由于市場經濟和法制的不健全,對企業行為的約束相對而言較差,因此政府還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標準制定中占主導地位。
他同時指出一個問題,他說,“中國企業合作意識比較淡薄,尤其是大企業,是不可能出現像奔馳與克萊斯勒那樣的強強聯合的。他們更習慣于自己干自己的。尤其當涉及到企業的自身利益時,更需要政府將其聯合起來,通過工作組或產業聯盟的形式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標準產業化尚存挑戰
華錄集團公司是DRA技術產業化的第一個實踐者,其董事長陳潤生告訴記者,該項標準在技術層面已經取得成功,但下一步是如何在產業鏈上取得成功,還面臨很多挑戰。
“在產業化上,政府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但可以從兩方面推動,即政府采購和稅收政策。”業內人士張先生提出了建議。
張先生認為,產業化其實是企業自己的事,政府只能通過支持引導、加大投入、整合力量、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給予扶植和推動。“例如,為了吸引外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就比內資企業的低,不管是成本還是對人才的吸引,國內企業都略遜一籌。歸根結底,就是要讓企業有利益驅動,才有動力和能力去創新。”
而韓俊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主創新的好處是減少了專利費帶給企業的負擔,但自主創新也要讓企業賺到錢。”他說,發展基金的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樹立一個模板,讓眾多企業看到自主創新的企業是賺錢的。
但是讓企業對“依靠自主創新賺錢”畏難的,還包括我國目前的一些專利管理模式,一位專家特別指出,例如AVS專利池的管理模式,會拖慢產業化的進度。他說,AVS“1塊錢”的專利政策,“能夠讓很多企業少交很多專利費,按說應該有企業蜂擁而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為什么?”他的觀點是,由于專利池是開放的,有很多企業將“垃圾”專利放進去,購買了專利的公司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這不僅會增加企業的負擔,也間接導致標準推出難。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對此類問題的出現還是有準備的,婁勤儉表示,信息產業部將和有關部門一起,在行業規劃、標準制定、引導資金投入等方面,繼續向創新企業傾斜,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聯合體系。據悉,這次廣東省就已經著手將數字音頻標準與已經推出的數字視頻標準相結合,以整體推進產業應用,目前在設計和應用開發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
評論:有水好好游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將標準的制訂比做鴨子劃水。水,是政策環境,鴨子,是標準制訂的主體,就是企業。標準推進的快慢不是取決于水,而是鴨子的劃行。
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從去年開始,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重點扶持企業創新。信息產業部部長王旭東曾經強調,今年重點領域要實行“放水養魚”,不斷完善政策環境,營造一個良好的產業氛圍。此外,為了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缺乏資金、研發設備及軟件等問題,中央財政還特別安排了5000萬元,對100家公共技術服務機構予以支持。
有了政策、有了資金,水的問題解決了,就看鴨子怎么游了。企業們此時應該抓住機會,舉全行業之力,共同向前劃行。如果只依靠某一兩個企業的單薄之力,還向著不同的方向使勁,那么水再多,游得再久,也很難前行。(王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