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有18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民占了大多數。而這些回民又集中在板橋店鎮王臺村和流水鎮余棚村。因此,做好這兩個村的回民工作就基本上做好了全市的少數民族工作。
堅持上門服務,用真情溫暖回民群眾的心
王臺、余棚兩村的回民都是1966年為支援丹江口水庫建設成建制遷移過來的,生產生活條件較差,加上回民漢民自身生活習慣不同,民族融合度較低,回漢之間的糾紛時有發生。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多個指導性文件,簽訂民族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把民族工作納入單位實績考評,實行一票否決。同時,抓住新農村建設這一機遇,將王臺和余棚兩個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力求把這兩個資源差、基礎差、條件差的回民村建成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市、鎮領導經常深入基層,與回民群眾交朋友,結對子,傾聽少數民族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一年多來,市委書記曾玉平同志幾乎一個季度到回民小組走訪一次,先后在這兩個村召開了6次有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民族工作專題現場辦公會,研究解決民族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各部門也紛紛發揮職能作用,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向這兩個村傾斜,幫助回民群眾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如針對回民村行路難問題,交通部門籌資200多萬元,修通了6.8公里的通村通組水泥路,水泥路面直達每家門口;針對住房難的問題,司法局等部門幫扶4.8萬元,改造了22戶危房;針對吃水難、用水難、排水難問題,水利部門扶持100多萬元,幫助村組打水井5口,讓群眾喝上了放心水;投資100多萬元,改善排灌基礎設施,新修了排水管網,解決了長年污水橫流的問題;針對上學難,教育部門從2006年春開始減免回民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并對回民子女考取一類大學的家庭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去年,先后對86名學生實行了學雜費減免,減免金額3萬多元。針對就醫難,衛生部門投入10多萬元,分別為兩個村建起了甲級標準衛生室。為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市鎮兩級籌資20多萬元,在兩個村分別修建了高標準的水房,配置了2個高質量的塔布金匣子。市委十分重視回民干部的選拔培養,近兩年來,先后將3名回族干部破格提拔到民族工作部門工作。
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致富
大力發展村組經濟,幫助回民群眾致富,是搞好民族工作、加強民族團結的基礎。在兩個回民聚居地建立了文化、科技中心戶,組織市科協、科技局、農業局、畜牧局等部門不定期舉辦各類實用科技講座,先后培訓回族群眾1000多人(次),使每人至少掌握1-2門致富技術。在輸血的同時,積極增強他們的造血功能,引導他們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產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物質支撐。
一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養殖業。回族有養牛、養羊的傳統,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把扶持當地養殖業作為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的重要突破口,協商調整了100畝土地作為回民牧草場地,投入10萬元建了兩個牛、羊養殖基地。
二是調整結構,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組織農技人員幫助回民調整結構,種植了1000多畝西瓜、花生等多種經濟作物,借助國道優勢興建西瓜花生市場,引導回民參與市場營銷,增加了回民的收入。
三是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族企業。利用本地資源和政策優勢,引進組建了宜城市天鑫清真油脂有限公司。目前該企業已投資3100萬元,完成了2.6萬平方米廠房建設,年生產能力將達到8萬噸,可吸納務工回民200多人。
靠教育塑造新型村民
為了發揮回民建設文明和諧新村的主力軍作用,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由市鎮兩級組建有統戰、公安、司法、民政、科技、文化、教育、民宗等部門參與的工作組常駐這兩個村,宣傳法律知識、信訪條例、文明常識和民族宗教政策,增強回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政策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組織專門力量在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了“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和“四個維護”(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人民利益、維護國家統一)宣傳教育;在中小學校開展了“回漢手拉手,民族一家親,比學趕幫超”及“友好村鄰”等活動,在青少年中舉辦民族團結演講比賽,從小培養他們加強民族團結的情懷。另一方面,了解回民所想所盼所急所愿,幫助他們制定了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新村規劃和六章16條村規民約,激發了他們的勞動熱情和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一朝春雨洗江山,千花萬木爭鮮艷”。如今的王臺、余棚兩個回民村已舊貌換新顏,村里路變寬了,樓變高了,樹變多了,水變清了,屋前屋后變整潔了,生態環境更優美了;勤勞致富的多了,關注公益事業的多了,學科技、學文化的多了,回民漢民親如一家人。
(作者單位:中共宜城市委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