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高考歷來牽動眾人心,不僅考生、家長、學校為此拼盡全力,全社會也對之投以極大關注,那么,在外目是否也是這般盛況呢?
美國:美國法律規定,教育是各州事務,聯邦政府不能過分干預,因此美國既不存在全國統一的教育大綱,也不存在全國性的統考。本來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后來發現這樣做缺乏可供比較的標準,于是一種以測試學生能力為主的考試SAT應運而生,到今天已經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SAT考試分為兩部分。一是綜合部分,包括語文和數學,稱為SATI;二是單科考試,如物理、化學、生物、外語等,稱為SATII。SAT考試與高中教材沒有直接關系,主要是考查學生的邏輯、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SAT考試每年舉辦七次,參加的次數不限,以成績最高的一次為準。也就是說,從進入高中起,學生就可以開始“高考”,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法國:法國高等教育結構較為復雜,學位種類獨特,高考制度也有別于其他許多國家。
法國高中生進人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有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后再參加高中會考(BAC)。原則上說,所有通過高中會考的高中生,即獲得BAC的人,均可申請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醫學系、牙醫系、藥學系及技術學院等除外。由于名額有限,這些院校各專業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學新生。
為讓名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況,法國高校招生實行預注冊,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間進行,由于學生人數眾多,法國絕大多數學校均采用電話電腦的登記方式。
據悉,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可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而技術科高中會考及格者則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能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英國:英國的教育制度可說是世界上既最嚴謹又最靈活的教育系統之一,有許多特點,其中之一就是英國的中學教育。
英國的中小學教育多年來一直是免費的。中學生在初中畢業后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教育,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通過GCSE考試后,標志著中學教育的結束,而希望繼續進入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必須繼續在中學學習兩年預科。專門為進人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延續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上大學,二是為了就業。延續教育可在本中學繼續讀。
高中一年級的教育稱為AS,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考試課程有英語語言、文學、數學、生物、化學、經濟等課程,進修課有古英語、音樂、歷史、地理等,學生進修的課目也要考試。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相當于中國的高考,只有在A-Level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進行深造。
日本:日本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要達到更高的層次、好的出身和哪個大學畢業十分重要。能否上大學,上什么樣的大學,決定了一個人進入社會以后起跑線在哪里,要想出人頭地,必須有一個好的起點。在日本,高考就是人的命運的轉折點。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高考不是一槌子定音,國立、公立和部分私立大學。在每年的元月份都有一次全國統一考試,主要是基礎學科。然后,從二月中旬至三月底,各校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第二次專門考試,學生可根據第一次考試成績,參加各校符合自己志愿的考試。其他沒有參加統一考試的私立大學均自行招生。
日本的考生分三類:一類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二類是歷屆落榜生:第三類是雖已升入大學,但認為所在的大學不理想,想再考一個好的大學。日本的大學雖然很多。升學率每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名牌大學如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相當難考,所以考上了名牌大學無疑是鯉魚跳龍門。
(摘自香港《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