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調查(研)報告是《檔案管理》雜志的特色欄目。由于個人偏好,常常寫一些這方面的東西。寫多了,個中酸甜苦辣也就嘗得多了。不怕各位笑話,今兒想借《檔案界》這個平臺,在這里說道說道。
要寫好調研(查)報告就得過“五關”,吃“四苦”。過“五關”。第一關是“題”關。若題大文小、南轅北轍、文不對題,就難以過關。第二關是“問”關。若設問不周、種屬交叉、概念混淆,也難以過關。第三關是“量”關。若樣本數量少、調查范圍窄、時間跨度短,結論自然似盲人摸象,有以偏概全之嫌,當然過不了關。第四關是“數”關。若引用數據不一、計量單位不一、統計方法不一,同樣過不了關。第五關是“意”關。若選題無新意,老調重彈;結論無新意,眾所周知:對策建議無新意,人云亦云,就更過不了關。
吃“四苦”。“一苦”,苦在定題設問要有實踐基礎且有意義,憑空想象不行:“二苦”,苦在問卷走訪要下基層,浮在表面不行:“三苦”,苦在數據統計量大且要精準,粗枝大葉不行:“四苦”,苦在完成調研有時限,拖拉磨蹭不行。
不過,只要肯吃苦、自會苦盡甘來。
2 上回說到寫調查(研)報告要過“五”關,即過“題”關、“問”關、“量”關、“數”關、“意”關。今天先說說這頭一關,“題”關。
所謂“題”關,就是如何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注意!這里我要強調的是“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而不是“寫”調查研究的題目。為什么呢?因為,“調查(研)報告”這幾個字包含了這樣三層意思:“調查”指對現實社會中一項工作、一種現象、一種情況、一個事件、一個問題所進行的實際調查,是一個實踐性的感知過程:“研”指“研究”,是對調查結果的理性思考,即對調查所獲得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過程,是一個分析、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報告”則是上述兩個過程的書面表達方式,是一種應用文體。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調查(研)報告的題目就是你想了解、研究的某項工作、某種現象、某種情況、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的文字表達式。也就是說,調查(研)報告的題目是“選”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那么,怎樣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呢?
第一種方法——從別人做過的題目人手。如果你想多、快、好、省地做十個調查研究,可以從別人做過的題目人手。《檔案管理》雜志上發表過不少調查報告,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其他地區的某項調查,模仿別人,對這一題目在自己“勢力范圍”內的情況進行調查。我把這種方法叫做“臨摹”,只要結論不抄襲別人的結論,同樣是不錯的調查題目。運用這種方法,做上幾次,自然就能上手了。
第二種方法——從個人興趣人手。依我看,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實際上就是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或者是一件你想了解的事情,或者是你想描述的一個事件,或者是你想解決的一個問題……。調查研究題目的選定取決于你的興趣及目的。
第三種方法——從最熟悉的領域人手。本職工作是我們相對最熟悉的領域,結合我們自己本職工作的實際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對你所在的部門、單位、系統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最容易上手,而且還有利于你了解本部門、本單位、本系統的情況,提高你的工作能力。
第四種方法——從可控制的范圍人手。我們從事任何工作,都有一定的“勢力范圍”。在這個范圍內我們可以得到各種支持,有許多便利條件。一旦超出這個“勢力范圍”,困難就會增加許多。所以,最好從你所在的市、縣、區、鄉、鎮范圍內,選擇調查研究的題目。
第五種方法——從個人的專業人手。同在一個單位,每個人所受教育的專業背景不同,從事的專業與崗位也有差別。從個人的專業人手,選擇與自己所學專業或正在從事的專業接近的問題作為調查研究的題目,有利于你揚長避短。
第六種方法——從細小問題人手。以上幾點已經將調查研究的題目縮小到不大的范圍內,可真正做起來還要選擇更小的題日。因為題目“小”,占用的時間、精力、資源就少,便于掌控,如果問題“大”,占用的時間、精力、資源就多,不易掌控。題目“小”容易調查得深,研究得透。題目“大”,容易浮淺和空泛。
第七種方法——從各級社科研究課題與調研課題中選擇。現在,國家、省、市各級,每年都會發布一些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指南,國家檔案局與省檔案局會發布一些軟課題研究項目,各級檔案學會每年也要搞一些重點調研課題,完全可以從中選擇一些適合我們做的課題,作為我們調查研究的題目。
其實,選擇調查研究題目的方法還有許多,這里只是個人的一點體會,拿出來現眼,還請諸位補正。
3 選好了題目,算是過了第一關。今天咱再說說這第二關——“問”關。
所謂“問”關,就是設計一些與調查研究題目相關的問題。這里的“設計”就是找出和列出一些與調查研究題目相關的問題。這里有“相關”、“對象”和“提問技巧”三個要點。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相關”。為什么呢?因為,社會某種現象的出現,一定是有原因的。調查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描述、解釋產生這些現象原因。設計“問題”就是找出那些與您想調查的題目有因果關系的問題,以便向你的調查對象提問。如果你不明白你想調查題目與那些“問題”相關,你就無法向你的調查對象進行有效提問。沒有進行有效的提問,就不能找出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真實原因。依據這樣調查所得出的結論,要么不準確,要么是錯誤的。
其次,是確定“對象”,這里的“對象”,就是你進行調查時要提問的對象,也是在調查之后進行研究時的分析對象,通常我們調查的對象有個人、群體、組織和產品等。“對象”不同,所提問題也會有差別。
再次,是掌握“提問技巧”。不管我們進行什么樣的調查研究,都要向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掌握一些“提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提出問題,獲得正確的信息。
這些技巧主要有:一是巧妙運用提問與陳述句。提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疑問句提問。一種是先用陳述句表達一種觀點,再請被調查者對此表明態度,或非常同意、或同意、或無所謂、或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二是靈活使用開放與封閉問題,所謂開放式問題就是事先沒有答案,讓被調查者自己自主提供答案。封閉式問題就是事先由調查者設計一些答案,讓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種答案,前者了解到的情況多,但事后統計分析前要花費大量時間對答案進行分類整理歸納,后者方便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但要求事先準備的答案必須全面,包含所有可能性,不能有重大疏漏。三是提問要清楚明確。就是提問時把問題講得清楚明白,要讓被調查者知道你要問的問題是什么。不能你問的問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而被調查者不知道或者不清楚是什么意思。特別是不要用專業上或行業內的“行話”提問。四是不要雙重提問。也就是不要用雙關語提問。特別是某些表態性問題,由于某種原因除了同意或反對,對問題本身就有不同的看法。五是提問要可以和能夠回答。就是說要提被調查者可以準確回答和能夠準確回答的問題。不要提一些讓被調查者無法準確回答或沒有能力回答的問題。六是提問要簡短。提問清楚明確,也不能搞得太長,因為被調查者并沒有耐心仔細品味你所提問題的含意,所以問題在清楚明確的前提下越簡短越好,這樣被調查者才能用最短的時間理解你提問的內容,并給予回答。七是不用否定式的提問。使用否定式提問可以認為是調查者有意在設圈套,因為這種提問方式容易引起誤解。特別是在許多正常提問的問題后面,不加提示就設計一個否定式問題,人們在正常回答的思維慣性下,往往會忽視提問句子中的否定性詞匯,結果回答結果與要真實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八是別用偏題怪題,不要提一些讓被調查者感到為難、難為情的問題。也不要提一些不近人情、不負責的問題。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