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現有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5個(市檔案館、舞陽縣檔案館、臨潁縣檔案館、郾城區檔案館、源匯區檔案館),保存615個全宗25萬卷(冊)檔案資料。各級檔案館緊密圍繞當地中心工作開展服務,優化館藏結構,豐富館藏內容,創新管理手段,拓展服務領域,全面提高檔案工作整體水平,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1 強化組織領導,營造檔案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檔案事業作為一項功在當今、利在后人的千秋偉業,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各縣(區)委、政府均明確一位領導分管檔案工作,并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人大、政協也分別確定一位副職聯系檔案工作。各縣(區)形成了由黨委、政府牽頭,人大、政協參與,對檔案工作齊抓共管、上下協調的工作格局。市、縣(區)領導多次到檔案館視察工作,為檔案館解決實際困難,二是把檔案工作真正擺上重要位置。檔案事業全部列入了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各級黨委、政府無論是作決策,還是搞規劃,都堅持把檔案事業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行統籌考慮,統一安排。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檔案工作進行了總結和要求。三是為檔案館功能建設提供經費保障。檔案館事業經費均列入了各級財政預算,基本滿足了檔案保管和利用工作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非常重視、支持檔案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為檔案館功能建設解決實際問題。2006年在各級財政相對困難的情況下,共撥付給各級檔案館經費57萬元,用于更新硬件設施,其中2006年上半年,漯河市財政除正常預算外還撥付給市檔案館各種費用17萬元,用于添置數碼相機、計算機等設施設備。
2 強化基礎設施和業務建設,努力把檔案館建成黨和政府檔案安全保管基地
在檔案館“四位一體”功能中,安全保管基地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對此項工作相當重視,主要體現在:
2.1 高標準抓好檔案館庫建設,全市5個綜合檔案館中,符合《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要求的有4個:市檔案館、臨穎縣檔案館、舞陽縣檔案館、郾城區檔案館。近年來,隨著各級檔案館征集接收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已到期檔案接收量也相對較多,館舍面積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除郾城區檔案館、臨潁縣檔案館之外,各縣(區)和市檔案館的新館建設已經迫在眉睫。各級黨委、政府對此項工作高度重視,已將市檔案館、源匯區檔案館、召陵區檔案館及舞陽縣檔案館新館建設列入當地“十一五”發展規劃,將建設符合“四位一體”功能要求的檔案館舍。其中召陵區作為新設行政區,從建區一開始,就把建設高起點、大容量、現代化、具有召陵特色的檔案館作為當務之急,列入議事日程。
2.2 高起點配置設施、設備。近年來,全市各級綜合檔案館硬件設施不斷完善,檔案保管條件得到改善。市檔案館、郾城區檔案館建有高標準密集架庫房,各級財政投入大量資金,配置了空調、去濕機、溫濕度記錄儀、滅火器、計算機、掃描儀、防磁柜、照相機等設施、設備,有效地保護了檔案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延長了檔案的壽命。
2.3 扎實做好檔案資源建設。一是大力豐富館藏,優化館藏結構。按照《檔案法》規定,全市各級檔案館,已基本接收了到期應進館的檔案,全部經過規范整理,保證了檔案的齊全、完整:二是加大檔案征集力度。檔案門類豐富,載體多樣,有文書檔案、專門檔案、科技檔案、聲像檔案。為了豐富館藏,各級檔案館采取捐贈、寄存、征購等多種形式,積極主動征集具有地方特色檔案和重大活動檔案。市檔案館征集了許慎研究學家頓嵩元教授、著名教育家周祖訓先生捐贈、寄存的珍貴檔案資料1萬多卷(冊);郾城區檔案館征集接收了“11.3”液氯泄漏事故處理檔案、防治非典型肺炎等重大活動檔案,征集到了“文宗字祖”許慎、趙伊坪烈士、北師大教育系副教授程愛理等名人檔案:舞陽縣檔案館征集了清乾隆《舞陽縣志》、王文浩畫冊、賈湖文化、抗洪救災檔案等。
2.4 切實加強庫房管理工作。各級檔案館均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庫房管理規范有序,措施到位。主要體現在:一是職責明確。各級檔案館均配備有專職庫房管理人員1至3名,負責庫房日常管理,定期打掃庫房衛生,檢查安全隱患,落實“十防”措施。二是管理到位。檔案人員常年堅持庫房溫濕度調節和記錄,適時開窗通風,保持庫房恒溫恒濕,嚴格按照檔案保護要求,為檔案安全保管創造良好環境。三是堅持年度檢查搶救和保護制度,對檔案館館藏檔案,尤其是保存時間較長的珍貴檔案和重點檔案堅持定期抽查,發現破損和字跡褪變的及時采取搶救措施,近年來,各級檔案部門采取修裱、消毒、脫酸、加固、字跡恢復、微機刻錄、掃描等多種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部分檔案褪變、擴散現象,使瀕危重點檔案得到了及時搶救與保護。“十五”期間,全市各級檔案館共搶救重點檔案41卷、356份、3013頁。
2.5 積極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各級檔案館檢索工具齊全完備,編制有《檔案館指南》、《全宗介紹》、《案卷目錄》、《案卷文件目錄》、《專題目錄》等。利用豐富的館藏資源,組織業務骨干,編輯出版了一批思想性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編研成果。如市檔案館編寫的專題資料有《沙河航運的興衰》、《漯河牲畜市場調查概要》、《漯河市檔案志》、《漯河市七五,八抗洪資料匯編》、《漯河內陸特區風采錄》、《漯河市檔案館珍品薈萃》等。召陵區檔案館抓住建區機遇,服務新區建設,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編輯出版了《創業·開拓》和《召陵籍人物薈萃》兩本書。郾城區檔案館始終重視檔案編研工作,近年來共編輯出版各類專題資料、書籍近30種。2003年以來,全市各級綜合檔案館共獲得市社會科學工作先進集體獎4個,獲得省檔案科技進步獎和檔案學會優秀論文獎20多項。
3 提高已公開現行文件利用工作水平,為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服務
目前,漯河市各級檔案部門依托綜合檔案館設施,積極開展已公開現行文件利用工作。現已建成現行文件利用中心4個:市檔案館、郾城區檔案館、臨潁縣檔案館、舞陽縣檔案館。源匯區和召陵區也在積極籌建中。現行文件利用工作的開展,為老百姓提供了零距離接觸黨和政府紅頭文件的機會,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參政權、知情權、監督權和發言權的尊重,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4 加快檔案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檔案服務能力
全市各級檔案信息化建設基本納入了政府電子政務建設規劃,各級財政為信息化建設撥付專項資金。市檔案館和郾城區檔案館、源匯區檔案館采用了科怡軟件管理檔案,部分檔案館建立了館藏全部檔案案卷級目錄數據庫,部分重要珍貴檔案實行了全文檢索,在政府信息網上設置網頁,建立了館藏重點全宗檔案機檢系統。
5 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功能,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
全市各級綜合檔案館充分利用館藏豐富資源和設施,建立檔案陳列室,固定陳列展覽場地。各級財政撥付專項經費,添置硬件,制作版面。舉辦形式多樣的展覽,介紹當地發展史,積極參與當地中心工作,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市檔案館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特藏室,配置了硬件設備,對館藏珍貴的檔案和重點檔案資料重新整理上架,重點保護。
(作者單位:漯河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