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一種大境界 姜鋒青
湖北黃梅五祖寺,是著名禪宗寺廟,惠能曾在此受戒。寺前有一道山溪,終年流水淙淙,游人欲進寺門,必須經過一座古老的廊橋,走近廊橋,抬頭看見門楣上有三個醒目的大字:“放下著。”
“放下著”是一句禪詞,《禪意與化境》中道:“放下你的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直舍去,舍至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禪意并非人人皆能悟之,游客中有人在禪房向老僧求教何為“放下著”,老僧講了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拿了兩瓶花要獻給佛,并請他開示佛法。佛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說:“放下。”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還是說:“放下。”黑指茫然道:“我已經全放下了,你還叫我放下什么呢?”佛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瓶,而是叫你放下六根、六塵、六識。當你把根塵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么對待,沒有什么分別,甚至你將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佛經說的“放下”是一種大境界。然而,大千世界,充滿誘惑;蕓蕓眾生,六根不凈。塵世中人,又有多少人能悟出這種境界呢?
(摘編自《羊城晚報》)
解放自己,常看三座山 洪昭光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自我調節、自我解壓、自己解放自己。
要心理平衡,我推薦大家去看三座山,看過這三座山,心理就平衡了,什么氣也沒有了。現在你說不給我漲工資,我也不再生氣了,因為我見到那三座山以后什么氣也沒有了。
第一座山,井岡山。井岡山給人的教育太深刻了,中國革命了不起的偉大,了不起的困難。前前后后犧牲2000萬人,還有很多人是被冤枉死的,和他們比,我們活著就是極大的幸福了。到井岡山一看,當年革命的艱難困苦,血雨腥風,真讓人受教育。
第二座山,普陀山。看看佛的大智慧、大胸懷、大慈悲,這樣一比,我們太渺小了,生命太短暫了,還有什么可爭的。
第三座山,八寶山。每次我參加遺體告別,心靈就凈化一次。一個鐘頭以后,誰都一樣,一把灰了,還爭什么啊?很多事根本不值得計較。
在中科院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舉行的70歲生日慶祝會上,教授講了兩句話:“我一輩子做事做人的原則,以杜甫‘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的萬物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
(摘編自《60歲登上健康之路》,漓江出版社)
念經與成佛 吳禮鑫
一位剛入門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禪師請教道:“大師,念經能夠成佛嗎?”禪師回答道:“不能。”僧徒問道:“那么我怎樣才能成佛呢?”
禪師回答道:“念經!”
僧徒困惑道:“大師,你不是說念經不能成佛嗎?為何又要我念經?”
禪師說道:“如果你只知道念經,你永遠也無法成佛。然而,念經是成佛的必由之路,你只有反復不斷地念經,反復不斷地鉆研經學,反復不斷地悟經求道,明了佛經的真諦,發現佛經的奧秘與美妙,你才能成佛。”
(《格言》專稿)
一個籠子在尋找一只鳥 卡央卡 葉廷芳
觀念的不同從一只蘋果便可以看出來:小男孩的觀念是,他必須伸直脖子,以便剛好能夠看到放在桌面上的蘋果:而家長的觀念是,他拿起蘋果,隨心所欲地遞給同桌者。
烏鴉們宣稱,僅僅一只烏鴉就足以摧毀天空,這話無可置疑,但對天空來說它什么也無法證明,因為天空意味著:烏鴉的無能為力。
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繩索上,它不是繃緊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它與其說是供人行走的,毋寧說是用來絆人的。
藏身處難以數計,而能使你獲救的只有一處,但獲救的可能性又像藏身處一樣多。目標確有一個,道路卻無一條;我們謂之路者,乃躊躇也。
人類有兩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惡的和其有關,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經心。由于缺乏耐心,他們被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經心,他們無法回去。也許只有一個主罪:缺乏耐心。由于缺乏耐心,他們被驅逐:由于缺乏耐心,他們回不去。
謙卑給予每個人——包括孤獨地絕望著的人——以最堅固的人際關系,而且立即生效,當然唯一的前提是,謙卑必須是徹底而持久的。
這頭牲口奪過主人手中的皮鞭來鞭撻自己,意在成為主人,但它卻不知道,這只是一種幻想,是由主人皮鞭上的一個新結產生的。
豹闖入寺院,把祭獻的壇子一飲而空,此事一再發生,人們終于能夠預先作打算了,于是這成了宗教儀式的一個部分。
馬套得越多,就跑得越快——就是說不會把樁子從地基中拽出(這是不可能的),但會把皮帶子扯斷,于是就成了毫無負擔的歡快的馳騁了。
有人感到驚訝,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何其輕松,其實他是在往下飛奔。
善在某種意義上是絕望的表現。
理解這種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雙足的覆蓋面。
真正的敵對者那里有無窮的勇氣輸入你的體內。
對惡魔不能分期付款——但人們卻在不停地試著這么做。
在你與世界的斗爭中,你要協助世界。
一種信仰好比一把砍頭的斧,這樣重,又這樣輕。
(摘自《卡夫卡集》,上海遠東出版社)
再往前一步 六月茉莉
河對樹說:“因為流動,我比你更能走向遠方。”
他中專畢業,靠親戚的關系分到一個研究所做收發工作。這個研究所里的研究生、博士生成堆,所以,他沒有什么不平衡。
做收發也是不容易的,面對一大堆國外寄來的刊物和書信,他不知道應該分給誰。只能一次次地去問別人,問多了,自己也感覺不好意思。
為了不丟掉飯碗,他開始自學英語,幾個月后,認信封已沒有多大問題。有人無心地說了一句:“再加把勁兒去參加英語自學考試吧!”他想想也是。
兩年后他果然如愿。又有人說:“既然專科都拿下了,再努力一下,不是可以拿到本科文憑嗎?”
三年后,他拿到了本科文憑。朋友和同事都很佩服他。說他走到這一步真不容易,可以好好歇歇了,可他卻停不下來了,他對自己說“已經走到這一步了,為什么不往前再走走?”
于是他開始準備考研。
三年后,他果真考上了。研究生畢業,他順理成章地又讀了博士。
面對大家的稱贊,他笑著說:“其實我并不是個胸懷大志的人,當初坐在收發室收發信件時,我也沒想到會有今天。當時只不過是想,再往前走一步吧,看看前面是什么樣子。”
于是就這樣一步步走來,他看到了更多的風景,也明白了一個人身上其實埋藏著自己所不知道的潛力。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