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檔案信息開放的范圍、方式等方面探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檔案信息開放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公開條例;檔案信息;開放
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并將于2008年5月1日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以下簡稱《條例》),從國家信息開放的層面對檔案館開放檔案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勢下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從檔案信息開放的角度,結合《條例》相關內容,進一步分析條例的公布和實行對檔案信息開放的影響。
1 信息公開范圍涵蓋了檔案信息
《條例》中所規定的“政府信息”,范圍非常廣泛,既包括政府部門現行的文件,又包括那些退出現行階段保管于各級檔案館、具有證據價值的檔案信息。從我們國家對于檔案的理解來看,檔案“是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保存備查的文字、圖像、聲音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原始記錄。”從我國的具體檔案工作實踐來看,各級檔案館主要接收和保管的是來自各級政府部門的政務信息或公共信息。《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檔案信息作為重要的政府信息之一,相對于其他形式的信息而言,其原始性和憑證性更吸引著社會的關注。在政府行政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信息,其中以下的幾項又是關系公民利益、政府形象的信息,如行政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及相關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信息,財政預算、決算報告等,對于這些信息更應該及時、主動公開。從《條例》的規定來看,此次政府信息的范圍包含了保存于各級國家檔案館的檔案信息。
2 信息公開的場所包括檔案館
檔案館作為重要的信息保管機構,由于其特殊性,一直被視為是神秘的場所。此次《條例》明確檔案館是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場所之一,對檔案館的服務工作進行了拓展,檔案館是政府對外公開信息的重要窗口,使得檔案館親民角色更加濃重。《條例》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并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從規定內容看,政府部門應當在檔案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這進一步擴大了檔案館信息服務的內容。據了解,以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想要了解政府有關規定,只能到政府部門指定的場所進行查閱,查閱的對象、方式、程序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此次,政府將檔案館納入國家信息開放的場所,對于檔案館開展已公開現行文件利用工作,緩解了館藏檔案信息相對滯后與利用需求之間的矛盾,切實滿足了利用者的需求,提高檔案文件的利用率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也會大大改善公眾對檔案館的認識,提升檔案館的社會影響力。
3 檔案信息開放途徑擴展到網絡
檔案館作為我國檔案事業的主體,在檔案信息的開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規定,國家各級檔案館所保存的檔案應該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外進行公布。“通過報紙、刊物、圖書、聲像、電子等出版物發表;通過電臺、電視臺播放:通過公眾計算機信息網絡傳播:在公開場合宣讀、播放:出版發行檔案史料、資料的全文或者摘錄匯編:公開出售、散發或者張貼檔案復制件:展覽、公開陳列檔案或者其復制件。”除了上述途徑之外,《條例》將政府網站作為重要的方式加以強調。也就是說,除了傳統的方式之外,應該充分利用各級政府的門戶網站來開放政府信息,這是目前我國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政府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尤其是電子政務發展,網絡成了一種普遍、高效的交流溝通工具,因此通過網絡發布政府信息是目前的明智選擇。各級檔案館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來開展檔案信息的開放工作。
4 檔案信息開放的監督有專門機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相關規定,檔案信息的監督和指導納入整個行政系統之內,各級行政部門對本層次的檔案負有監督和指導的義務。“國家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和其他組織的檔案機構或檔案工作人員,除分別主管全國、本區域、本單位的檔案事業和保管好檔案外,還要對管轄范圍的檔案工作實行監督和指導”。在這里構建了我國檔案工作的四級監督體系從國家-省-縣-鄉。當然,除了行政的監督之外,檔案的信息開放還需要接受法律、輿論和社會的監督,但總的來說,相關的法律并未直接指明檔案信息監督的責任機構。《條例》的頒布使得這個問題得以明確,信息的公開工作有專門的監督和指導機構。《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國務院辦公廳是全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辦公廳(室)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同時(條例)的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本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制度,并指定機構(以下統稱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的日常工作。”從《條例》的規定來看,對檔案信息的公開形成各級監督機構,最高的機構是國務院辦公廳,同時各級政府也應成立相應機構負責政府信息的公開,將來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要負責具體的信息公開,當然也包括了對檔案信息公開的監督和指導。
5 檔案信息開放可以申請行政救濟
檔案館在信息開放的過程中如果其行為違背法定程序喪失公平、公正,損害了公民的利益,公民可以依照法定的程序向檔案部門的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訴,請求獲得救濟。這便是行政救濟。在我國的《行政法》及其相關法律中都明確規定了公民的這項權利。但是在具體的部門法《檔案法》中對這點的規定卻不是非常明確。隨著《條例》的頒布,公民在利用檔案信息的過程中可以依法取得行政救濟。《條例》的第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條都涉及了這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行政機關不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可以依法向上級機關舉報。其二,行政機關在履行信息公開義務時,侵犯了公民、法人或組織的合法權益,可以依照法律提出行政訴訟。《條例》的規定同樣也適用于檔案部門。
總之,《條例》的頒布不僅對政府行政部門的信息公開起到了規范化的作用,同時也對檔案信息的公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指引著檔案信息的公開朝著公平、規范、程序、合法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檔案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