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有一批洛陽熱血青年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奔赴西藏,在雪域高原灑下青春和汗水:40年后,他們又依然將自己珍藏了40年的檔案資料無償捐贈給洛陽市第一檔案館。這次收集活動,從2006年10月開始,歷時3個月,共收集到照片、日記、筆記本、證書、證件、各種票據及實物檔案200余件。
共同的心愿
提起40年前的洛陽援藏活動,對許多人來講,是遙遠而陌生的,然而,作為一次歷史事件,它又是無法抹掉的。1966年,全國掀起了援藏熱潮,各地青年踴躍報名,僅洛陽就有300名青年報名,經過體檢和極其嚴格的政審,有261名洛陽青年成為首批援藏人員。
40年的風風雨雨,當年意氣風發的洛陽援藏知青已年近華甲。當年的261人,已有22人或因公、或因病、或因意外而故去,尚健在的239人散居全國各地。
為了真實地記錄這段歷史,全面反映洛陽援藏知青的真實生活和精神面貌,洛陽市第一檔案館成立了由呂蓮慧副館長、陳麗娟科長、王靜同志三人組成的收集小組,決定收集援藏知青檔案。
在齊宏恩、雷勝生等老知青協助下,我們根據知青分散全國各地的情況,起草了《告老一代援藏工作者函》,保證人手一份。從2006年12月份,來自重慶、成都、蘭州等地的洛陽援藏知青就委托雷勝生同志代交了通行證、票據、介紹信、照片等檔案數十件。
2007年1月12日,我們和齊宏恩、雷勝生兩位老知青及《洛陽晚報》的兩名記者一行8人驅車200多公里,歷時14小時,走訪13戶老知青,收集照片、日記、筆記、證書、證件、各種票據及實物檔案200余件。
當車子駛出檔案館,我們的電話就響個不停,老知青們總是盼著我們早點到,總是早早地等在路口迎接著我們。老知青陳遂英家住起重機廠家屬院,當我們走進她那簡陋的居室,她一下子拿出兩個大包,把里面的照片、毛選、杯子、日記本、軍裝等呼啦倒滿桌子,急切地說:“你們看什么有用,就留下。我堅決支持政府工作,”在老知青孫金栓家,當我們辦理完檔案移交手續,他堅持拄著拐杖,一直把我們送到路口,當車子駛出老遠,回頭依然看見他拄著拐杖的身影。
當我們到盂玲大姐家時屋里已坐了五六個人在等我們。陳愛芳大姐緊緊拉著我們的手說:“真是太感謝你們了,你們可是為我們辦了一件好事呢!”李秋玉大姐說:“這么好的事,誰要是不捐,那就是丟我們整個知青的臉,”他們的信任,他們的無私,他們的熱情讓我們感動,也讓我們敬佩。我們覺得自己已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分享著他們的快樂與淚水,我們不僅是在收集檔案,更是在收獲一種記憶,一段歲月,一種精神。一種財富。
難忘的歲月
我們在收集檔案過程中,在和援藏知青的接觸中,不止一次地被感動,也不止一次地流淚。每一張照片,每一份檔案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仿佛在訴說著他們的快樂,他們的艱難,他們的堅強,也仿佛在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日子。
1966年10月,援藏知青從洛陽出發,到達西寧,再從西寧乘卡車進藏。老知青楊志紅還保留著川藏沿途兵站住宿票,從中可以繪出當年知青的進藏路線,說起路上的艱辛,她記憶猶新。援藏知青是乘軍用大卡車進藏的,一路上大家感受到了強烈的高原反應,車到五道粱,好似進了鬼門關。大家都張大了嘴,想多吸點氧氣,有的人頭上的血管凸了起來,嘴唇也變紫了,甚至整個人都昏了過去。老知青李秋玉難受地把紫黑色的苦膽汁和鮮紅的血都吐出來了。到了唐古拉山口,大家更是備受折磨,頭暈,眼球都快出來了,太陽穴像是要爆炸了,后腦勺跟挨了悶棍一樣,車里的人吐成一片。楊志紅說,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也沒有一個人拉下,大家團結互助,經過20天的艱難跋涉,于1966年11月13日終于到達拉薩。
洛陽援藏知青到達拉薩后,西藏軍區404部隊非常重視,除留下27名洛陽援藏知青參與拉薩皮革廠和農具所生產建設外,其余的234名被編為西藏軍區404部隊林芝工程團支邊二連、三連。老知青陳愛芳捐贈的有支邊二連三月份薪金、津貼、工資分發明細表。從這張表中,可以看出當年援藏知青的工資和伙食狀況。
這張照片是楊志紅捐贈的,這是知青們在建設的林芝毛紡織廠前的合影,西藏林芝毛紡織廠是上海緯偉毛紡織廠援建的項目,當年只有兩個車間,后續項目任務很重。在洛陽知青的大干、苦干下,林芝毛紡廠建成投產了。她們生產的高原牌毛線、毛毯行銷全國,王新慶捐贈的毛毯和楊志紅捐贈的毛線見證了這一切。
西藏林芝不僅留下了洛陽知青的勞動,也留下了他們的感情。黃桂宣和劉篤剛捐贈了他們的結婚證,這是一張藏漢兩種文字的結婚證,黃桂宣是當時支邊三連女排排長,劉篤剛是山東濟南的援藏知青,是支邊三連的衛生員。黃桂宣告訴我們,1968年1月15日,色霽拉山上的一處原始森林發生了大火,救火當中,黃桂宣和7名同伴被大火追著一直往山頂跑,跑到了冰雪區,等大伙發現時,已是后半夜,此時的黃桂宣等人已被凍得麻木,頭發、眉毛早已被火燎焦,身上的衣服也襤褸不堪,劉篤剛二話不說,脫下自己的棉上衣就給她穿到了身上,而他自己則凍得瑟瑟發抖,1969年8月,兩人在雪域高原登記結婚。
永遠的激勵
在檔案收集過程中,我們的心靈被一次次震撼,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永遠都在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精神……
從知青金石虎捐贈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們當年還只是十幾歲的學生。雷勝生告訴我們,這批人中,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還不到15歲,十六七歲的初中畢業生占80%,高中畢業生只占少部分。他們是懷著一腔激情來到西藏的,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并沒有嚇倒他們。老知青孟玲當時負責做飯,她說,當時吃的饃輕輕一按就是一個指印,像橡皮泥一樣黏得讓人難以下咽,還常常使人拉肚子。吃的菜全是脫水菜,沒有一絲青色,吃久了,由于嚴重缺乏維生素,大家的指甲都向外翹了起來,許多人還患上了夜盲癥。三連的洛陽知青駐扎在色霽拉山上的半山腰,生活條件更為艱苦,飲用的都是山上流下的雪水。然而,艱苦的條件鍛煉了他們,他們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
于萍是這批知青中最后一個離開西藏的。當大批知青撤離西藏時,她因工作需要留在了拉薩,在拉薩皮革廠子弟小學擔任了近30年的教師工作,1998年光榮退休后才和丈夫回到洛陽定居,她的一個女兒至今仍在拉薩八一學校工作,她對我們說:“我們這批人是獻了青春,獻子孫。可是,我從不后悔。”是啊,在我們接觸的援藏知青中,沒有一個人后悔自己的選擇,對于那段歲月,他們有著無限的眷戀,就讓檔案留住這段歲月的痕跡,就讓檔案告訴我們發生的一切。
(作者單位:洛陽市第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