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從檔案收藏狀況、機構設置、人員構成、編研情況四個方面描述了開封市檔案文化資源的現狀。對資金投入不足:人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單一;觀念陳舊,體制僵化;技術手段與方法落后等主要問題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認為做好檔案文化資源建設的有效方法是:認真篩選,向有開發價值的檔案文化資源項目投入:保障重點,漸進性加大投入:將檔案信息化納入政府信息化的規劃:館室結合,做好檔案的保存與移交工作;適當補充工作人員,保障工作的延續性:將檔案工作列入全市重大工作與活動。
關鍵詞:檔案文化資源 檔案文化資源建設 檔案 調查 對策
檔案歷來都是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是記載與繼承歷史文化最原始、最真實、最重要的載體。開封市的檔案文化資源建設在開封市委、市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取得過輝煌的業績。為推動開封市檔案文化資源的建設、開發與利用,服務于開封市的文化強市工作,我們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于2007年3月中、下旬對開封市檔案文化資源的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1 開封市檔案文化資源的現狀
開封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檔案文化資源的存量十分豐富。
1.1 館藏豐富,珍品甚多
1.1.1 從數量上看:開封市、縣兩級檔案館現存明清至1985年紙質檔案483998卷,170295件(由于卷、件不同,故分列。下同。);錄音、錄像、影片檔案1784盤;照片檔案25777張;底圖檔案23789張;電子檔案近300盤(張)。館藏檔案總量在全省屬中上水平(還有相當數量的檔案因館庫緊張無法接收進館)。
1.1.2 從館藏檔案的年代劃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檔案3800卷,19549件。其中明清檔案3卷,82件;民國檔案3255卷,15件;革命歷史檔案542卷,19452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檔案480198卷,150746件。
1.1.3 從館藏珍品看:開封市、縣兩級檔案館現存有江澤民同志1991年2月9日在開封視察時的題詞:胡耀邦同志1985年9月6日答復尉氏縣政協委員于兆福同志所提問題的信件:劉少奇同志在開封殯儀館的火化單據:焦裕祿同志的全宗(含57卷、19冊、381張相關題詞、活動記錄、影視資料、照片等);1949年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秘書廳印制的《河南情況資料匯集》;民國考城縣志十四卷(1941年印):李宗仁將軍親筆題字照片: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傳單:1937年創刊的《風西周刊》;清光緒年間的清代地圖,祥符縣志,山東、直隸、河南三省黃河全圖;清道光十四年圣旨:王氏家乘;清嘉慶契約;清乾隆杞縣志、儀封縣志;清雍正河南通志80卷;張納行所著《小學集解》;清同治時期張又渠編輯的《課于隨筆》;明清時期思想家顧炎武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明崇禎敕命;明李延生記難圖;48卷明《杞乘》;北宋“漏澤圖”墓磚;商行碑拓片等檔案珍品。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可小視。
1.1.4 室藏檔案數量宏大。我市現有市、縣兩級機關檔案室698個,室藏檔案近14萬卷、冊。企業單位檔案室117個,室藏檔案5萬卷、冊;科技事業單位檔案室749個,室藏檔案17萬卷冊。其中文化藝術檔案470卷(1985年);學校檔案14萬余卷(1986年);地名檔案570卷(1986年)。
1.2 機構健全,布局合理
截止2006年底,開封市共有國家綜合檔案館11個,國家專門檔案館1個,文化事業單位檔案館1個,大型企業檔案館8個;機關檔案室(市、縣兩級)698個,企業檔案室117個,科技事業單位檔案室749個,鄉鎮檔案室94個。
1.3 人員構成基本合理
1.3.1 基本情況,開封市現有專職檔案工作人員229人,兼職檔案工作人員近2000人。由于兼職檔案工作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且數量龐大,未列入此次調查的范圍。以下的統計數字均是對市、縣兩級檔案館專職檔案工作人員的統計。
1.1.2 性別。開封市現有專職檔案工作者229人,其中女性129人,占56%;男女比例為11:14。
1.3.3 學歷。開封市專職檔案工作人員中,研究生以上學歷4人,占1.7%;本科學歷78人,占34.1%:大專學歷110人,占48%;中專及高中學歷的37人,占16.1%。
1.3.4 年齡。開封市專職檔案工作人員50歲以上的40人,占17.5%;35—49歲的127人,占55.5%;34歲以下的62人,占27%。
1.3.5 職稱。現有專業技術人員99人,其中副研究館員14人,占14%;館員46人,占47%;助理館員23人,占23%;管理員16人,占16%。
1.4 編研能力強,成果碩豐
編研工作是檔案工作的重要內容,自1980年開封市檔案館成立征集編研科后,這項工作一直在進行中。
1.4.1 設有專門的編研機構與人員。開封市檔案館設有專門的檔案征集編研科,各縣檔案館設有征集編研股。現有工作人員15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2人: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10人: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3人。他們具有較強的編研能力,是從事檔案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骨干力量。
1.4.2 近年來的編研成果。開封市、縣兩級檔案館近年來在現有條件下,積極從事檔案文化史料的編纂工作,先后整理編纂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開封》、《開封大事記》、《開封檔案志》《東京風情錄》、《開封九朝古都》、《開封市猶太人后裔居住開封歷史》、《開封段黃河今昔史料匯編》、《轉型期的檔案工作研究》、《開封縣組織史》、《尉氏縣自然災害情況》、《杞縣在外人士名錄》、《通許縣革命斗爭回憶錄》、《焦裕祿在蘭考的日日夜夜》等編研成果,共計100余種。
1.4.3 宋代檔案征集。開封是北宋都城,歷史文化積淀豐厚,特別是宋文化在全國具有影響力,但由于歷史原因宋代檔案存世數量極少。開封市檔案部門具有保存與征集宋代檔案的獨特條件,并成立了由市領導直接領導的開封市“宋代檔案征集委員會”(后因經費缺乏而停止運作)。
1992年至1996年,我們共征集宋代碑帖拓片194幅、宋代家譜11套、宋畫6幅、實物9件,拍攝照片資料1008張,并獲征集線索2025條,剪輯文獻資料403份,摘抄書目645條,購買有關書刊558冊。為這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這項工作暫停近10年之后,我們于2005年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重新啟動了這項重要的檔案文化資源建設工作,發現一批宋代檔案線索。
1.4.4 其他有價值的檔案文化資源線索。通過這次普查,我們還梳理出一部分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檔案資源的線索。
一是開封“馮家報刊”。開封“馮家報刊”是指開封市民馮祖錦家族自清末至民國初年收藏的當時報刊,種類多、數量大且齊全完整,是十分珍貴和難得的檔案歷史文化資源。
二是開封電視臺影像檔案。開封電視臺自建臺以來的約10萬分鐘的直接記錄與反映開封市情、民情、風情的影像檔案,仍具開發與利用價值。
三是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省內首屈一指。從數量上講,開封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項(民間美術:朱仙鎮木版年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3項,幾乎占河南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48項)的十分之一。從內容上講,在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曲藝,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手工技藝,民間雜技,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10多個分類項目中,開封涉及其中的7項。
這些項目均是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檔案資源。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和國際檔案理事會發起的世界記憶工程關注范圍之內,征集、收集、保存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檔案是檔案工作為當地文化資源建設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是藝術名家名人生平、作品檔案。目前開封市有全國及省、市書法協會會員、美術協會會員、作協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攝影協會會員近千人。征集、收集保管他們的生平及代表性作品,為他們建立專門檔案是檔案文化資源建設的又一重要內容。目前,市、縣檔案館建立的書畫名人全宗僅14個,不到應建數的2%。
五是各行業知名人士的檔案。如圍棋國手劉小光、新秀王檄;香港澳門特區區旗區徽設計者肖紅、奧運會標志設計者張宏:小行星發現者張大慶;全國性模特大賽冠軍等。
2 存在問題
在開封市檔案文化資源普查中,我們也了解到一些影響檔案文化事業發展的問題,經過歸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資金投入不足
多年來受市財政總量不足的影響,開封市檔案文化事業的投入雖在絕對總量上有所增長(如市檔案館1985年4萬元,1990年4萬元,1995年4.5萬元,2000年5萬元,2005年7萬元,2006年7萬元),但在市財政收入與支出中的比例卻在下降(仍以市檔案館為例,1985年為0.024%,1990年為0.017%,1995年為0.019%,2000年為0.024%,2005年為0.011%,2006年為0.009%)。同時,隨著館藏檔案數量的增加,物價及工作成本的上漲,每年的經費只能維持最低限度的保障性工作(包括每年的專項保障性經費),沒有能力進行拓展性、開發性的工作。由于資金保障上的瓶頸,直接造成:
2.1.1 館舍陳舊、狹小,不夠用,該進的檔案進不來。開封市現有的11個綜合檔案館均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標準低、面積小、條件差,多年前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各館均有一部分到期應進館還進不來的檔案。僅以市檔案館為例,目前已有4萬卷以上的到期應進館的檔案沒有進館。因同樣的原因,應該進館的已破產國有企業的大量檔案也無法進館。目前,部分破產企業的檔案只能用編織袋打成包堆放在走廊和大廳,庫存容量成為了當務之急。
2.1.2 容量有限,力保重點,導致館藏結構單一。正是由于資金與館舍的制約,已有的庫容只能保障必須進館的檔案中的少量重點單位的檔案,這樣除文書檔案以外的教學檔案、藝術檔案、名人名家檔案、文物檔案就無法進入檔案館,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更談不上整理、研究、開發和利用。
2.1.3 有線索,無錢征。如文中提到的眾多有價值的檔案文化資源線索,由于缺乏征集資金,至今仍然停留在線索上。而且有些檔案正在被其他地區的檔案、文物部門征走,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
2.1.4 有成果,無錢出。近年來,開封市各級檔案部門的工作人員耗費大量精力編纂了許多有價值的檔案歷史文化資料與著作,但由于缺少資金支持,不能出版發行,既影響到檔案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播、開發、利用,也挫傷了檔案編研人員的積極性。
2.2 人員逐漸老化,知識結構單一
近10年來,開封市檔案工作人員老化速度加快,年輕人補充不足。50歲以上工作人員的比例一直維持在20%左右,35—49歲的工作人員的比例由40%上升到近60%,35歲以下工作人員的比例從40%下降至25%左右。下圖是近十年來我市檔案工作人員年齡結構的變化情況:

同時檔案工作人員的專業背景也相對單一,229人中檔案專業背景的72人,占31%。來自其他專業的占69%,大多為中專以上文科專業,理科、藝術、財經專業的極少。這也影響到對檔案文化資源的收集與研發。
2.3 觀念陳舊,體制僵化
這主要反映在以下5個方面:
2.3.1 進館范圍固化:導致有文化價值的檔案資源沒資格進館。
2.3.2 名人界定范圍狹小,將名人界定在書畫界的狹小范圍內,導致其他領域、不同層次的優秀人才不能入圍。
2.3.3 部門利益沖突。由于許多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檔案同時又是其產生單位、部門的專業檔案,對這部分檔案的控制有時可以帶來一些利益。因此在檔案進館時這些單位往往不愿向檔案館移交這部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檔案。
2.3.4 管理理念落后。檔案部門的管理理念相對落后,特別是在檔案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征集、利用上,仍然停留在你交我收,編完就算完成任務的粗放型管理階段,沒有把征集、保存、開發、利用綜合在一起進行發掘。而且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階段性、突擊性的狀態,沒有常態化、日常化、制度化。
2.3.5 工作流程不暢。由于監管方式的轉變,現有的工作流程不能對各企業、事業單位,特別是機關單位以外的社會機構產生的檔案進行及時了解、有效掌控,使我們對檔案文化資源的了解與掌控處在十分被動的境地。
2.4 技術手段與方法落后
開封市檔案部門雖然有少量計算機,但主要業務工作仍然以手工為主,館藏檔案案卷目錄、文件目錄、全文均未建立數據庫:檔案基本情況也未建立數據庫,檔案文化資源線索也沒有實現計算機管理,技術手段與方法十分落后。
3 對策
3.1 認真篩選,向有開發價值的檔案文化資源項目投入
資金缺乏是一個時期以來形成的,不可能馬上得到全面改善。這樣就需要從已有的檔案文化資源中選擇一些具有文化開發利用價值的項目進行拓展性投入,以此來帶動檔案文化資源開發資金的良性循環。
3.2 保障重點,漸進性加大投入
開封市檔案歷史文化資源建設的歷史欠賬多,短期全部解決不現實,建議在保障重點的同時,首先達到當年工作需要的標準,不再新增欠賬。而后每年增加一些投入,逐漸減少欠賬,這樣經過幾年、十幾年的努力是可以解決歷史欠賬的。
3.3 將檔案信息化納入政府信息化的規劃
將檔案部門的信息化建設納入市、縣(區)政府信息化工作的整體規劃之中,開展電子文件的正常接收進館工作,保障電子文件的安全。建立市文化資源基礎信息數據庫、檔案基礎信息數據庫,建立館藏檔案案卷級、文件級和全文數據庫,建立重要檔案文獻線索數據庫,搭建檔案文化資源基礎信息平臺,為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創造條件。
3.4 館室結合,做好檔案的保存與移交工作
理順工作流程,加強重大活動、重大項目的登記。在庫容改善和增加后加大文化、歷史、藝術、名人檔案的征集與接收力度,努力豐富館藏,協調有專業檔案的單位,爭取將其有價值的檔案征集、收集進館。在檔案館庫容一時無法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一是增加檔案密集架的數量。提高庫容利用率:二是改善各機關檔案室的存放條件,保證移交前檔案的安全。
3.5 適當補充工作人員,保障工作的延續性
按照工作的需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選擇地招錄檔案工作急需的專業人員,以保障工作的延續性。
3.6 將檔案部門列入開封市重大工作與活動的參與單位
將檔案部門列入開封市(縣)重大工作、重大活動的參與單位,有利于對這些工作活動中形成的檔案數據的收集、整理。
(作者單位:開封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