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法》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集體所有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以下簡稱“非國有檔案”),“檔案所有者可以向國家檔案館寄存或者出賣:向國家檔案館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出賣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嚴禁倒賣牟利,嚴禁賣給或贈送給外國人”。這一規定,正是適應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而提出的。但是,程訓方同志在《對非國有檔案嚴禁倒賣牟利的思考》(見《檔案管理》2005年第1期,以下簡稱“程文”)中,卻對此條款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對非國有檔案嚴禁倒賣牟利的規定,既不利于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和檔案自身價值的實現,又有違社會公正”:它“將使《檔案法》本身規定的合法買賣行為很難實現”:“既為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濫用職權提供了方便,也給其監管帶來了尷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法》中繼續保留禁止倒賣牟利的規定多有不妥”。對此,筆者也談點自己的見解,兼與程訓方同志商榷,也望廣大檔案界同仁不吝指教。
1 非國有檔案嚴禁倒賣牟利的規定,是為了強化檔案監管,實現檔案安全、權益安全、國家和社會安全的基本措施之一
嚴禁非國有檔案倒賣牟利的規定,不僅是《檔案法》對非國有檔案采取的一項安全監管措施,而且還是保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安全的一項有效措施,檔案安全有多重含義:一是檔案自身安全,即實物安全:二是檔案內容安全,即保證檔案所載內容不出現失泄密現象;三是權益安全,即檔案所有者的權益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它是保護檔案內容安全與權益安全的主要目的。既然《檔案法》規定嚴禁倒賣牟利的是“集體所有的和個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這些檔案直接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安全。因此,它的流通必須經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縣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后,在國家有關職能部門的直接監督下進行。這樣有利于保護檔案安全、檔案內容安全和國家與社會的安全。但是,以“牟利”為目的的檔案“倒賣”活動。由于“牟利”造成的利益驅動原因,會助長一些見利忘義之徒,在檔案倒賣過程中千方百計逃避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做出有損于檔案安全、國家機密和人民利益與安全的事情。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現有檔案中有相當數量具有文物性質的檔案。一些非法倒賣者會千方百計鉆《文物法》與《檔案法》之間的空子,給檔案監管帶來一些困難,而向非法倒賣牟利者讓步,何況,有不少文物也是不允許倒賣的,如國寶文物是不許倒賣的。
2 非國有檔案嚴禁倒賣牟利的規定,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
提到知識產權轉讓與保護知識產權,我們應該首先弄清一個問題,那就是知識產權轉讓是以什么方式完成的,程文認為“知識產權的轉讓很多時候是以轉讓檔案這種方式來完成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知識產權的轉讓也是一種檔案的轉讓”。筆者不同意這種觀點。這里涉及到“文件論”中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由于筆者對文件論涉獵不深,不想過早地發表自己尚未研究成熟的觀點,但既然已涉及到這一問題,我也不得不說兩句。我認為,文件自辦理完畢后,它本身就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如文件的定稿(含重要文件的歷次修改稿)、存本或稱樣本就轉化成了檔案,因為這些是最確切也是最完整的原始記錄:另一部分,這是文件的多數,被分發或轉讓(如科技文件材料、到有關單位,開始了它的以信息傳輸為主的職能:再一部分文件,被圖書、文獻等部門收存,通過一定的處理,轉化成圖書、文獻資料,甚至有的還和文物分不開,被文物部門收存。程文論述的“知識產權的轉讓也是一種檔案的轉讓”中的“檔案”,實質上是為傳輸信息而被分發或轉讓的那一部分文件材料。它在其轉讓過程中行使的是文件的職能而不是檔案的角色,因此不能稱其為檔案。因為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會把自己科研項目的研發檔案轉讓給其他單位或個人,他們轉讓的只是承載知識產權信息的那部分技術文件材料。當然,被轉讓的科技文件被轉讓到新的所有者手中后,一部分將被新的所有者收為科技檔案保存,但在其作為知識的主要載體被倒賣時,這些科技檔案也不會原封不動地被轉讓,而是將其中一部分能夠傳遞知識信息的文件轉讓。這時,這部分知識載體又恢復了文件職能而不是檔案了。其原因是,知識產權轉讓是為了轉讓知識,是為了讓知識得到廣泛實現,一些技術文件作為知識的載體被轉讓了,但原檔案仍保存在原所有者手里,如需利用,利用者還可以從原創者那里查閱利用,這樣,既有益于檔案自身價值的實現,又有益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維護了原創者的合法權益。而對檔案的“倒賣牟利”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牟利”,它與知識產權的轉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民事買賣行為。
3 非國有檔案嚴禁倒賣牟利的規定,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的體現
我國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種經濟制度不同于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等同于資本主義制度下那種什么都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經濟。這種經濟制度確定了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因此,檔案的管理也必須服從與服務于這種經濟制度而實行分級集中統一管理。為落實這一制度,對非國有檔案,《檔案法》第十六條設置了幾種管理措施。設置的條款雖然不盡完善合理,但筆者認為,其管理方式應該是:一是“檔案所有者應當妥善保管”:二是“對于保管條件惡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認為可能導致檔案嚴重損毀和不安全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有權采取指定有關檔案館代為保管;三是“必要時”,國家檔案館“可以收購或者征購”:四是檔案所有者可以“向國家捐贈檔案”:五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出賣給“國家檔案館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嚴禁倒賣牟利的規定,正是我國經濟制度和集中統一管理檔案原則的體現,
4 對特殊商品的買賣應采取特殊監管措施
非國有檔案作為國家檔案的一部分,它的內容也不同程度地包含著國家的技術秘密和國家機密,它可以直接影響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與安全,如果作為商品,它是一種特殊商品。因此買賣檔案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買賣行為。對于特殊商品的買賣行為,任何國家都有限制規定。甚至對有些特殊商品,各國都是禁止自由倒買的。檔案作為含有大量國家秘密的特殊商品,為了保護國家的利益與安全,國家有權把監管權牢牢控制在手里。用嚴禁倒賣牟利規定抑制倒賣者的欲望,將檔案的買賣變成一種非盈利性的有償轉讓,這樣有利于把非國有檔案逐漸集中到國家手里,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安全。不存在什么“歧視”、“不公正”和“濫用職權”等問題。
(摘自《檔案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