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1996年到2006年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的定量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其研究現狀,得出相關啟示。
關鍵字:檔案 公共關系 定量分析
本文從歷年發文量、著者合作度、核心著者、期刊分布及研究內容等方面對1996至2006年我國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進行統計分析,探討我國檔案公共關系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做出一定的思考,以期對我國檔案事業的健康發展有所啟示。
1 資料來源
以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提供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和重慶維普資訊提供的《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為檢索工具并查閱相關期刊目錄,以“公共關系”或“公關”為檢索的入口,結合上海大學20多種檔案學2006年到館的期刊及機檢命中論文的文后參考文獻進行回溯檢索,經剔除重復和排除誤檢論文后共得相關論文82篇。這些論文基本反映了1996年以來我國檔案工作者在公關理論應用、方法和業務流程探討方面取得的成績,揭示了檔案工作公關研究與實踐的進展。

從表一可以看出,公共關系的研究論文隨年代的變化呈現“多峰型變化”,第一峰在2000年,這是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的黃金時期,自1996年發表第一篇論文起,在其后4年中呈現緩慢降低到飛速增長態勢,而2000年的論文數達18篇,為歷年之冠,其前后兩年論文均大大低于2000年的論文數,從而形成了高而陡峭的尖峰(尖峭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當年召開的第14屆國際檔案大會提到了“新千年信息社會中的檔案界要加強交流和信息共享、檔案學科要加強與其他相關學科的聯系和檔案以其休閑功能走向公眾”,這三個因素都促使了檔案研究者從公共關系的角度來研究新世紀信息社會中檔案界與外界的更廣泛接觸和融合:另一方面是因為2000年處于世紀之交且中國即將加入WTO,一些檔案研究者也希望通過運用公共關系理念來加強檔案界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和交流,以適應新世紀信息社會和WTO對檔案的影響。
在2001年后的6年中,論文數呈現波浪式變化,但主要在6至10篇左右波動,這就使得第二、三峰顯得扁平而寬闊(平闊峰)。從目前看,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似乎是忽熱忽冷,在冷后又熱的情況下艱難前行,并沒有一個穩步上升的趨勢。這種不穩定的狀態顯露了檔案界在公共關系研究中的弱點和問題,必須冷靜而深刻地分析其成因,反思檔案界如何更好地運用公共關系到檔案事業中去,從而找到公共關系思想和檔案管理思想的合理結合點,充分利用公共關系理論促進檔案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
2 論文產出期刊及分布
論文的產出期刊及分布對了解檔案期刊的學術權威性和掌握研究公共關系的期刊分布特點有較強的借鑒作用。這種統計結果也有助于有關期刊明確自己在公共關系研究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并為以后各期刊在調節公共關系方面的研究論文比例時起到一定的數據支持。表二是1996至2006年各相關期刊所載82篇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的期刊分布。

從表二可知,12種檔案核心期刊累計發文42篇,占各期刊總發文量的50%以上。這說明公共關系已成為我國檔案界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而《檔案管理》發文數占各期刊總發文量的12.3%,占核心期刊的26%以上,這也說明其在檔案界的公共關系研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與其理論研究地位的加強不無關系,但是也應該注意,盡管同是檔案學核心期刊,但登載公共關系研究的論文數卻大大不平衡,尤其是檔案學的一流期刊《檔案學通訊》僅登載2篇,這也說明關于公共關系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3 論文合作度及活躍著者情況
這11年里,共有第一作者71人在檔案學雜志和相關期刊上發表公共關系研究論文82篇,人均1.15篇,這s2篇論文中合著者只占15篇,僅占論文總數的18%。由此可見,檔案學界仍以單兵作戰為主,且少有能持續進行研究的人員。因此,雖然公共關系研究已經引起了檔案學研究者的廣泛注意,伹長期堅持研究、深入研究的人員仍很稀少。

由表三可知,我國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合,作度僅為1.24人/篇,單位間合作的論文有4篇,跨行業之間的單位合作則更罕見。由此可見,在機構合作策劃大型公共關系活動和集體協作進行公共關系研究方面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由表四可知,71人中發文1篇的64人占總人數的90%,發文2篇以上的只占10%,大大超出洛特卡定律中發文1篇的比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國學者A.J.洛特卡在上世紀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學生產率的經驗規律,它描述的是科學工作者人數與其所著論文之間的關系,又稱“倒數平方定律”。即寫n篇論文的作者數量約為寫一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n2,而寫一篇論文作者的數量約占所有作者數量的60%)。可見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盡管成果不少,但其核心作者不多,高產作者更少,公共關系研究隊伍尚未形成規模。如果將發文3篇以上的作者作為核心著者的話,就僅有予同仁、郭素紅和王宇暉三人。根據普賴斯定律:“科學家總人數開平方,所得到的人數撰寫了全部論文的一半”,這時該領域杰出科學家著者群才算形成。本文第一作者總數71人的平方根人數為8人,發文3篇以上的3人共發文10篇,僅占總數82篇的12.3%,無論從核心著者人數(3/8)還是核心著者發文百分比(12.3%/50%)來看,均與普賴斯定律的相關指標相差甚遠。
4 主題分布分析
通過對1996至2006年公共關系的研究論文的主題分析,可以了解過去的主要研究進展和成果,掌握目前的研究現狀并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現將1996至2006年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按主題進行歸納、統計,得出公共關系研究論文主題內容和研究數量分布如表五。

通過表五對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的主題內容和數量分布的歸納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4.1 檔案學界對公共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關系在檔案工作的引入和應用、檔案部門(尤其是檔案館)的公共關系研究以及檔案的公共意識和檔案界形象提升方面,相關論文總數達到54篇,約占全部相關論文的66%。這也說明1996年以來,隨著社會信息化浪潮的日益高漲,檔案界已經認識到公共關系對于檔案部門開展工作,協調與其他部門的關系以及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的重要作用。
4.2 城建檔案館僅僅作為一種專門的檔案館,其公共關系的研究論文有7篇,占整個檔案部門公共關系研究論文總數的8.5%。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城建檔案部門在檔案的開放利用和與相關部門的聯系協調中的重要影響,同時也反映了城建檔案對于社會利用的重要作用。
4.3 由上表可以發現,從公共關系角度研究整個檔案事業發展的論文只有1篇,而關于信息社會、網絡環境下檔案界公共關系的研究論文還沒有,這就說明了大多數研究者都只是從微觀和過去的角度去研究公共關系,而缺乏整體性的宏觀研究和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性研究。
5 幾點思考
5.1 1996至2006年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論文數呈“多峰型變化”,說明檔案界對公共關系的研究還處于忽冷忽熱的不穩定狀態。即從剛引進公共關系理論的研究熱,到世紀之交信息時代來,臨的“高峰”研究,再到近幾年的波動式研究。通過對這期間的論文寫作背景的分析,筆者發現,這種不穩定的波動反映了我國檔案界在研究公共關系方面由原來的一哄而上,轉到了現在的冷靜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探索階段。但總體來看關于公共關系的研究數量還不夠,對它的關注程度也不夠,這也可能是由于理論和實踐研究的脫節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成熟。因此,對于公共關系的研究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和理性思考,也更需要檔案理論研究者和實際檔案工作者共同合作、互相交流,真正使公共關系的研究穩定地、不斷地達到高峰。
5.2 檔案專業核心期刊在宣傳我國檔案界公共關系成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檔案界公共關系研究的主要陣地。尤其是《檔案管理》,無論是作者的數量還是論文的質量,都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伹遺憾的是理論界和實踐界還沒有對此產生足夠的重視,以《檔案學研究》和《中國檔案》為例,它們分別登載了2篇和1篇關于公共關系方面的論文。這也提醒我國的理論研究者和實際工作者要加強對公共關系理論在檔案領域應用的研究和實踐探索。
5.3 檔案部門與社會其他機構的研究合作度仍然很低。提高與其他社會機構的合作度是檔案部門(尤其是檔案館)進行公關的重要手段之一,這種合作也更有利于加強對自身的宣傳。比如與媒體進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的宣傳優勢,彌補自身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另外,絕大多數研究者只撰寫了一篇論文,便淺嘗輒止,缺乏對檔案領域公共關系的長期關注和深入研究,這就使得大多數論文在層次和內容上還缺乏深度和新意。主要表現在:“介紹、引進的文章多,自身研究的文章少;經驗總結的文章多,理論探討的文章少;泛泛而論的文章多,深入研究的文章少”,而這些問題只有通過檔案研究者的長期、深入研究和與不同領域、不同機構的人員合作才能夠解決。
5.4 我國檔案界對公共關系的研究還處于微觀研究和過時研究階段,缺乏宏觀研究和適時研究,這就需要檔案研究者一方面加強對檔案領域公共關系的宏觀應用研究:另一方面加強運用公共關系理論促進檔案事業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實時研究,比如,網絡環境下檔案部門、檔案工作公共關系出現的新特點、新的活動原則、新的活動方式、新的問題以及新的公關策略等。只有將公共關系理論與檔案事業發展、檔案現實工作緊密聯系起來,才能使其真正吸收到公共關系理論的精華,研究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方法并將公共關系理論應用到檔案事業中去,促進整個檔案工作的發展。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檔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