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倫伯格(Theodore Roo-sevelt Schellenberg 1903~1970),美國杰出的檔案學者和檔案工作者,世界現代檔案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
謝倫伯格祖籍俄國,1903年生于美國堪薩斯州。1928年獲堪薩斯州立大學學士學位,1930年獲碩士學位。1935年進入美國國家檔案館工作,1938年任該館農業檔案部主任,主持制定美國國家檔案館第一個《文件處置期限表》。1945~1948年在物價管理局負責文書工作:1948年重回國家檔案館,1950年任國家檔案與文件局檔案館處處長,1956年起任國家檔案館副館長兼檔案館處處長,1962年后在美國的幾所大學講授檔案管理課程。
他在1956年出版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中,提出并系統闡述了“文件雙重價值論”。他認為,公共文件具有兩種不同的價值:一是對原機關的原始價值,即第一價值:二是對其他機關與私人利用者的從屬價值,即第二價值。具體來說,第一價值是指文件對其形成部門工作事務的有用性。分別體現為行政管理價值、法律價值、財務價值和科技價值。文件的第二價值是指文件對形成機關以外的其他利用者的有用性,包括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文件雙重價值論”為美國檔案鑒定奠定了理論基礎,謝倫伯格也因此被譽為“美國檔案鑒定之父”。這一理論被認為是當今檔案學研究中最具系統性的理論之一。
謝倫伯格否定了傳統的檔案定義,他指出檔案是“經鑒定值得永久保存以供查考和研究之用,業已藏入或者已經選出準備藏入某一檔案機構的任何公私機構的文件。”即檔案只是文件總量中極小的一部分。他認為,管理公共文件的任務在于以最低廉的代價和最有效的方式使這些文件服務于它問世的目的,并在這種作用完成之后對它作適當的處置。他強調,文件管理的目的是“力圖限制文件的產生,在文件管理的領域內像在人類遺傳學的領域內一樣,也能夠發現‘節制生育’的擁護者。它對文件的現行使用實行局部的控制:它幫助確定何種文件應該打入火化爐的‘地獄’,何種文件應該升入某個檔案館的‘天堂’,或者,偶爾讓它先到某個文件中心的‘煉獄’或‘拘留所’去呆上一個時期。”他倡導檔案人員應樹立前端控制思想,與文件管理人員協作,共同提高文件管理水平,確保進館檔案質量。
謝倫伯格把來源原則中的“來源”明確區分為機關來源和職能來源兩大類型,他認為當機關來源不能更好地解決某些特殊的檔案整理問題時,那么以職能來源進行整理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補充形式,即所謂的“雙重來源原則”。這一思想秉承了布倫內克“自由來源原則”的基本精神,并使其變得具體而明確。
1954年,謝倫伯格作為弗布萊特計劃講師赴澳大利亞講學。講課中他發現,歐洲的檔案學著作不完全通用于美國,應當從美國的實際情況出發,撰寫適用于美國的檔案學著作。《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就是為了達到此目的,在他澳大利亞講學的講稿基礎上修改增補而成。該書1956年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用英文出版。1964年和1975年兩次再版,先后被譯成西班牙文、德文、希伯萊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種文字出版。該書被《英國大百科全書》列為五種檔案學名著之一,被英國著名史學家巴勒克拉夫譽為“現代檔案科學形成的標志之一”、“現代檔案學派的開山之作”等。在我國,該書成為檔案學專業碩士、博士的必讀經典之一。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信息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