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本刊2001年以來刊發的一系列人物通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諸如《殘肢走出非凡路》(2001年第2期)、《夕陽更燦爛》(2002年第5期)、《溫柔女俠吳艾萍》(2004年第1期)、《樂于清貧求真趣》(2005年第1期)等都有精彩感人的細節,但是從總體上來說,通訊中的精彩細節明顯偏少,更令人遺憾的是個別通訊中缺乏精彩的細節甚至沒有細節描寫。從寫作層面來看,這種情況足以表明通訊作者對細節的作用以及如何選擇、使用細節缺乏正確、深刻的認識。比如通訊《撐起蘭臺一片天》(2005年第2期)中有一個描述主人公初到檔案局上任時面對的工作環境的細節,這個細節很成功——顯然作者具有較強的細節描寫能力,但通篇作品中卻找不到一個直接展示主人公的品質、精神、個性的細節——作者缺乏的是對細節的深刻認識和足夠的重視。
我們讀過的許多優秀人物通訊,時隔若干年之后,提起某個人物,首先映現在我們腦海里的總是通訊中的細節,諸如焦裕祿辦公坐的藤椅右邊被他頂出的大窟窿,李月華因為擔心自己夜里熟睡而耽誤為病人治療就專門買了一條小黃狗等等。可以這樣說,一篇人物通訊,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永久留存在讀者的記憶里,細節的作用至關重要。正如美國名記者修·馬利根所說:“生動的細節可以使紙面上的文章留在人們的心靈上,滲透到人們情感中去。”
人物通訊的主要任務就是栩栩如生地再現典型人物的精神境界、性格特征,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離不開細節;因為細節在人物通訊中具有揭示人物靈魂、敘寫動人真情、再現形象畫面、增強通訊可信度、凸現通訊主題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細節應該如何選擇?選擇細節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 要選擇最有價值的細節
人民日報記者馬利在談《司令退休之后》的采寫體會時說:“他的事跡和行為,不需要記者人為地去貼理念標簽,也不需要人為地做思想的拔高。他的思想和品格,體現在他的言行之中,體現在鄉親們對他贊頌的質樸語言之中”(人民日報《編采業務》2003第487期)。換言之,人物自身的語言、行為包括表情和心理細節,民眾對人物的評價包括民眾為人物所作的事情,在人物通訊中都是最有價值的細節。
1.1 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細節
言為心聲,思想主導行動。人物自己的語言、行為、心理活動和表情細節往往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和真實靈魂。人物的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的細節在人物通訊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范例,此不贅述。筆者在這里要強調的是,人物在特定場合的表情細節也有著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如《百姓心中的豐碑——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共產黨員》2004第7期)中有一個感人至深的畫面:犯罪嫌疑人王小偉被警察押走之前,任長霞批準王小偉與自己剛滿三歲的兒子再見一面,父子見面時,王小偉露出了人性的一面,抱著兒子號啕大哭。面對此情此景,任長霞流下了心酸的眼淚。任長霞的這一表情細節讓讀者看到了女公安局長身上特有的柔情、慈悲和博大的母愛!讀到這樣的細節,又會有幾個人不流淚呢?
1.2 反映人物與民眾關系的細節
先進模范人物與群眾總是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與群眾關系不好的人不是真正的模范。透過群眾對人物有怎樣的評價,群眾為人物做了些什么,讀者便可以看出人物是怎樣對待群眾的以及他(她)都為群眾做了些什么。《百姓心中的豐碑——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中描述了任長霞遇難后登封這個小市14萬群眾自發為她送行、王青山老漢給她叩首跪拜行大禮等催人淚下的細節,這些細節里飽含著民眾對任長霞的情感、評價。任長霞是什么樣的人,是什么樣的警察,作為公安局長她與老百姓的關系如何,她又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所有這一切問題的答案就在民眾為任長霞送行的情景中。
2 細節選擇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選擇細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細節要真實、典型、新穎。但從長期的人物通訊寫作實踐來看,恰恰是在真實、典型、新穎方面容易出現問題。現就細節選擇中常見的問題和對策作些具體的探討。
2.1 要選擇生活真實且本質真實的細節
首先,細節的真實是指生活的真實,即現實中確實發生過這樣的情景。這就要求通訊作者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對事實負責、對人物負責、對讀者負責,盡量采用第一手材料或經過認真核實的材料,絕不容許有任何想象、虛構的成分,通訊中所寫的細節要經得起受眾推敲。1952年12月21日,新華社播發的人物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在他中彈倒下后,“他回過頭來望了望,看見他的兩個戰友都一聲不響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務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一陣的冷雨落在黃繼光的頸子上,敵人的機槍仍然嘶叫著,他從極度的疼痛中醒來了。他每一次輕微的呼吸都會引起胸膛劇烈的疼痛。他四肢無力地癱瘓在地上。”“四十分鐘的期限快到了,而我們的突擊隊還在敵人的火力壓制下沖不上來。后面坑道里營參謀長在望著他,戰友們在望著他,祖國人民在望著他,他的母親也在望著他,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為在鼓舞他。這時,戰友們看見黃繼光突然從地上一躍而起,他像一支離弦的箭,向火力點猛撲過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噴吐著火焰的兩挺機關槍。”這篇通訊當時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然而,當人們冷靜下來之后,就有人提出質疑,既然黃繼光已經犧牲了,他在撲向敵人的火力點之前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記者是怎樣采訪到的?從理論上說,人物的心理活動細節只能從當事人的口中或日記里得知,所以作者不可能知道黃繼光犧牲前是怎么想的。人物通訊作者要牢記這樣的教訓,避免類似的錯誤。
其次,通訊中的細節在本質上也必須是真實的。人物通訊敘寫的是真人真事,寫作時必須選用生活中的真實細節,但生活中的真實細節在寫作時不一定有用,因為寫進通訊的細節在本質上也必須是真實的,就是說細節還必須能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品質或能突出通訊的主題。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第三稿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他骨瘦如柴,面色鐵青,劇烈的肝痛使他頭上胸前不停地滲出黃豆般的汗珠。醫院怕他因為劇痛而喊叫,特地讓他一個人住在隔音室里……”盡管這個細節是生活中的真實細節,但后來作者把這個細節刪掉了,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除了小說中的關羽之類的人物形象——疼痛難忍時都難免會喊叫,這個細節不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品質,也與主題無關,不符合本質真實的要求。但在某些人物通訊中仍存在本質不真實的細節,如《一位導彈司令和一個大國的標志——追記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同志》(人民網2005年7月26日)中選用了這樣一個細節:“在許多人看來,司令員抓好大事就行了。但在楊業功眼里,只要與工作有關的事,哪怕一個小數字,都必須準確無誤。一次,基地原后勤部長張寶岐拿著宣傳櫥窗的預算表給他看,沒想到受到了批評:‘預算怎么都是整數,沒有零頭?’”這個細節就不好,因為宣傳櫥窗的預算即便做得很認真、很準確,也可能沒零頭,至少這個細節不能從本質層面體現楊司令求真務實、從嚴治軍的作風,反倒讓人覺得楊司令過于刻板。也許正因為如此,有關楊業功的通訊《將軍務實為打贏》(解放軍報2005年7月30日)《記導彈司令員楊業功》(中國青年報2005年7月28日)等中都沒有采用這個細節。
2.2 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細節
能反映人物本質、凸現通訊主題、具有較強感染力的細節都是典型細節。這里要強調的是,在選擇典型細節時,還必須考慮細節的代表性,就是說通訊中選用的細節應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表現人物,同一方面、同一角度的細節要少而精,要避免堆砌材料的現象。某些人物通訊的作者充分重視細節的典型性但卻忽略了細節的代表性,因而就出現了過多采用同一方面、同一角度的細節的問題。在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細節方面,《百姓心中的豐碑——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堪稱典范作品。在該通訊的大量細節中,有任長霞自身的言行心和表情細節,有體現她與群眾關系的細節,有親人、領導、同事對她的評價,還有被她繩之以法的罪犯得知她遇難后抱頭痛哭的細節。《百姓心中的豐碑——追記公安局長的楷模任長霞》的巨大感人力量正是來自于這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典型細節。
2.3 要選擇新穎而獨特的細節
人物通訊要以新穎的事實、細節吸引人。在寫作人物通訊時,有些細節雖然是真實、新穎的,但很容易雷同,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如寫科技工作者癡迷科研創新時,不是走路撞到樹上就是撞到墻上;寫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先進模范人物時,總是在他(她)確實離不開工作崗位的關鍵時刻,家人(兒女、父母、丈夫或妻子)突然生病或病重等。這樣的細節,難免讓讀者生厭,甚至會讓人覺得滑稽可笑,盡管這樣的細節確實是新近發生的真實的細節。
那么,針對這種情況,通訊的作者應該怎么做呢?這就要求作者要善于挖掘和提煉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的細節。比如,人物通訊《工人發明家》中有個細節:“有一天他從書房出來,在馬路上邊走邊思考,全然沒有聽到灑水車來了的音樂聲,被灑水車濺了一身水,引起路人哄笑。他卻從灑水車警示音樂中得到啟發,馬上著手于消火車音響裝置的研制,發明了‘消火車自動雙音報警器’。從此,被稱為‘死亡之線’的消火車道上再也沒有發生任何傷亡事故。這是讀者從未見過的一個細節,新鮮、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這個細節充分體現了主人公的個性特征:醉心科學研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獲取發明創造的靈感。像這樣的能展現人物性格特點的細節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必然會給讀者以新奇感,而不可能讓讀者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