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我國檔案學專業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改革走向何方?如何做好本科與碩士研究生課程之間的無縫鏈接?如何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配套革新?請聽上海大學文學院檔案學系的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聲音。
劉潔:通訊技術革命、社會信息化浪潮對檔案學專業教學的使命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沖擊。新時期的檔案教學不僅要在學習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進行變革,更要在適用新模式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自身的專業特色。
在課程設置方面,要以繼承與創新為原則,在廣度、深度及其前瞻性上加大力度,同時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所謂廣度,即要求專業涉及面廣,不僅包括傳統的檔案基礎理論教學,還應當根據信息化的要求,將檔案納入到信息資源中,教授與之相關的管理學、行政學、信息學、圖書館學、博物館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所謂深度,即要求各研究方向要專、精,強化學生專長的培養和精品課程的完善。所謂前瞻性,即課程內容不能滿足于對已成形的理論、方法的教授,更要能適時地進行探索性、甚至是變革性的研究,鑒于檔案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在課程設置上要打破目前只重理論教學的模式。我校每年安排一個實踐學期就是基于這一現狀專門設計的,它彌補了只會動嘴不會動手的缺陷,課堂設置的改進使檔案學教學更加立體、多面且充實。
針對上海大學小學期制時間緊、任務重的現實情況,教師教授應以培養視野寬、底蘊深、個性強且后勁足的學生為目標,需著重做到三個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教研結合。點面結合,即在教授中對于經典的理論和方法應進行重點講授并指導同學進行討論,以對其掌握的精、準、深度為目標:同時教授過程不能就檔案講檔案,割裂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有機聯系,也要涉獵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這一部分可以采取依照學生學習興趣和研究方向有選擇的自學方式。動靜結合著重于課堂教授,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我講你記”的方法。在教具方面,要變手工為數字化:在教學內容上,要變只重理論為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并重:在教學方式上,要變單純課堂制為課堂、講座、論壇、實驗室與參觀相結合。教研結合,是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對于重點內容的講授要精練,絕不能滿堂灌、面面俱到,講授應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重點在于傳授方法,鼓勵并引導學生思考、研究,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創新的氛圍。教學指導科研、科研促進教學將成為檔案專業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
胡鵬飛:目前全國開設檔案學本科教育的高校共有30余所,其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22所。博士學位授予權的6所。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一步修訂檔案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改革現有課程設置,重點解決本科生與碩士生的課程銜接,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更加科學化,成為檔案學專業高等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為此,要加強對檔案學高等教育的研究,明確培養目標,統籌考慮本科生與研究生教育,加強學科建設,合理調整現有的課程設置。
研究生教育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為主要任務,功能定位應當以研究為主,教學為研究打基礎。目前檔案學專業教育中存在一些問題:在科研素質、科研能力的培養和在基礎理論、專門知識的學習掌握上沒有實現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的通盤協調:在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方面相互重疊,沒有體現出兩個不同層次教育對課程的不同要求,沒有處理好兩者的知識銜接:在教學方法上,研究生教育改革不夠,較多沿襲本科生教學方法,未能作到研究性、討論式的教學要求。另外,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如何使教師素質的提高有效推進檔案學專業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針對目前檔案學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上存在的問題,可以嘗試建立一種全新的課程體系結構框架。由通用社會科學基礎、技術基礎和專業技術課程構成專業課堂教學類課程體系:由基礎實踐、技術基礎實踐和專題性實踐構成實踐類教學體系。專業技術類課程和專題性實踐課程是本科生和碩士生相銜接的教學平臺。其課程體系應由三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本科課程,一部分是研究生課程,還有一部分就是研究生與本科生貫通課程。根據上海大學小學期制學習范圍廣、學習節奏快的特點,制定(修訂)部分檔案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生共享課程的大綱,開設一系列拓寬知識面和應用性的選修課程,供檔案學專業研究生和有余力的高年級本科生選擇,為本、碩課程的銜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達到本科生與研究生課程的有效銜接。
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雖同屬高等教育,但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制定培養目標時,應明確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培養目標,對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進行統籌安排,將兩者看作高等教育大系統中兩個不同層次的子系統,它們之間互聯互動。應以本科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以研究生教育帶動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促進教學科研齊頭并進,研究生教育是繼本科教育之后更高層次的教育,不僅僅體現在教育時間的延長、教學科目和內容的擴大和專深上,更體現在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上,
王歡: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上海大學于2002年秋季開始,在全國率先改革研究生培養體系和課程教學,開設“文獻閱讀課”,并將該課程與本校的“小學期制”——一年分四個學期結合起來,充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新性。檔案學的教學也秉承了優良傳統,在文獻閱讀的基礎上把該課程發展為“檔案文獻研討課”。即在堅持廣泛閱讀、深刻思考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研討能力,讓學生大膽站起來、大膽說起來、大膽批判起來,在同學與同學、同學與教師的學術互動中,開拓學生的學術視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學生之間的學術互動。至今為止,文獻閱讀課已經走過了三個年頭。在師資配置、上課形式、授課內容、“前期控制”、“后期跟蹤”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體系。
在師資配置方面:因為文獻研討課是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對授課教師的學術水平、與學生交流溝通能力、調動課堂氛圍的能力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該校聘請具有較高學術能力、在學生中有一定聲望的教師進行授課。
在教學形式方面:教學形式分為主題型和非主題型。前者在上課前一個星期明確一個主題,如“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課程,讓同學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后者則可以就檔案學基礎理論或是現代化管理進行討論:前者側重專題性學術水平的提高,后者側重通過研討擴大同學們的視野、提高學術興趣。例如在“檔案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討課上,教師要求課前每個同學制作好PPT,上課的時候要求同學在講臺前講解。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同學動手制作課件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學演講的水平和勇氣。通過文獻研討,同學們的文獻查新、演講、動手、學術批判、點評等多方面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前端控制和后期跟蹤方面:在設置該課程時。該校注意選擇有豐富經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教師也注重發揮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在課程結束后,教師或通過面談或通過網絡方式獲取學生對文獻研討課的意見和建議。在進入該校為研究生建立的“上海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綜合管理平臺”時,每個學生都要填寫“文獻閱讀研討課調查表”。同時,對該課程進行課后跟蹤,根據學生的反映意見有針對性地改進該課程的設置。
孫麗煒:檔案學專業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教學,是檔案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檔案學研究生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檔案學專業研究生的課程設置要使各門課程在加深和拓寬研究生理論基礎和學科知識面及相關的能力培養等方面,既有所分工、有所側重,又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同時,隨著檔案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不定時增加、取消或合并某些課程也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可以使開設的課程能夠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品格并保持課程的前沿性,學生們也可以了解更多的專業發展動態。目前具有檔案學碩士學位授權點的高校已達22所,盡管其培養方向呈現出多元化,但其課程設置模塊大體相同。一般都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專業課中以開設檔案學基礎理論、信息資源開發、電子文件等方面課程為主。上海大學由于實行小學期制。在總課時減少、學期縮短的情況下,為保證理論基礎課教學,相應地減少了選修課。增設了文獻閱讀課,而且注意突出檔案學實踐性特點,開設了檔案管理應用系統設計等課程,使得課程體系連貫、嚴密而緊湊。
課程設置又是通過教學手段才得以實現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一般為課堂講授。對于已經掌握一定專業基礎的研究生來說,教學方式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使檔案學理論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要以問題意識的培養為核心,采用以下的方式:一是將教師授課、課前閱讀和課堂討論相結合。教師在講授完基本理論后,應將艱澀的理論和檔案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啟發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學生也要改變被動接受的態度,帶著問題去主動思考,敢于質疑,針對檔案學理論中成熟或者相對不成熟的理論,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再對其觀點進行適當點評。二是小組討論。教師可將本門課程分為幾個專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專題形成小組,每個小組課前充分準備,歸納出他們認為這一專題中值得挖掘的幾個問題,在課上共同探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湯黎華:檔案學課程目標的改革是檔案學課程設置改革的核心,而教學方法和方式的革新是檔案學課程改革的關鍵,是保障課程設置改革成功的手段與方法。因而,作好教學方法和方式改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筆者從自身的學習經歷出發,結合自身對檔案學學科的認識,談談檔案學課程設置改革中如何做好教學方法和方式的改革,僅與大家交流。
第一,檔案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要緊緊圍繞檔案學課程設置目標改革這個核心,謀定而后動。脫離了這個核心,無論在教學方法改革上有何創新和特色,都無法適應檔案學的教學目的,一切努力必定會付諸東流。因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在檔案學課程設置改革目標確立之后,緊緊圍繞目標而進行。
第二,檔案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有針對性。針對性是指要針對檔案學科的性質與特點。眾所周知。隨著學科的細化、傳統學科界限的不斷打破以及對信息的綜合研究,檔案學的學科性質也呈現出其自身的獨特性,,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改革有利于建立新型的檔案學學科,以其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這正是檔案學課程設置改革的意義所在。
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而在教學方法改革上要注重將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在實踐應用性強的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講一遍不如做一遍,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從做中學。
課堂教學要輔之以相應的教學物品和設備。例如:具體的檔案文件和檔案設備,讓學生在觀察中學習。同時應該讓學生到各級檔案部門參與具體的檔案工作,將理論融會應用到實踐當中。上海大學的夏季小學期社會實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檔案學同樣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因而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該將傳統的理論講授與開放式的研究性教學相結合,提倡創新型的互動教學。教師主要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非知識的簡單傳授。
第三,做好考試形式的改革,積極配合教學方法改革。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最直接的方式。考試的形式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模式。如果考試形式不變,依然注重識記,那么即使大力提倡開放型的研究性教學,學生也只會走形式,其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第四,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基礎的差異,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可以通過分組教學的形式達到目的。將能力水平相當的學生分成一組,針對每組的特點進行教學。也可將不同性格水平學生混合分組,通過討論合作達到提高的目的。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選擇。
總的來說,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圍繞檔案學課程設置目標改革這個核心,堅持以檔案學學科特點為基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方向,真正地將檔案教育事業不斷完善,使之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
徐舒柯:就我所在2004年級使用的檔案學專業教材來看,教材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是教材出版緩慢。檔案教材的出版與其他許多學科的相比,更新、出版的版本顯得過少過慢。我們學習中所使用的是1996年第2版《檔案管理學》,1998年版《科技檔案管理學》,以及2000年版“21世紀檔案學系列教材”中的部分教材。這幾本均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是教材內容陳舊。教材內容跟不上檔案事業和檔案學研究發展的需要。由于書籍出版自身的滯后性、穩定性,其理論對檔案工作的指導局限在寫書時的檔案學的最新發展水平上。面對日新月異的檔案事業和檔案學研究。教材內容部分脫節,有的知識陳舊。有的尚未提及。比如在黨政機關文件不立卷、虛擬檔案館、現代企業檔案管理及現代化檔案管理等方面講解過少,而這些都是當前檔案界討論的熱點。
三是教材內容重復。教材內容存在著交叉重復。如在文書學教材中已詳細介紹了立卷歸檔,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教材中也有大量文字介紹此方面內容,雖然略有區別,但實質還是一樣,并沒能提出更多新知識、新見解。對于寶貴的課堂時間,知識的重復講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減少了檔案教學的實際容量。
四是教材編排守舊。多數檔案學教材遵循大綱式體系,沒有任何思考題,沒有啟發式的文字材料,更沒有檔案實踐的內容。檔案學是一門與實際工作密切聯系的學科,其教材本可以體現:生動豐富的實踐內容,但現在的檔案學教材沒有啟發式內容,編排守舊,與實踐脫節,致使很多學生感到學習乏味,沒有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文學院檔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