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避暑山莊博物館;清代;宮廷繪畫
【摘要】清代的宮廷繪畫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興盛,伴隨著 “康乾盛世”的到來,繪畫領域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畫家,在內容、藝術形式和繪畫技法上都表現得豐富多樣,同時也承載著細致而豐富的歷史、社會信息。本文選介了避暑山莊博物館館藏的四幅清代宮廷繪畫,以供研究賞析。
避暑山莊博物館是一所清代宮廷歷史博物館,建于1949年,館藏文物以清代宮廷文物為主,有各類藏品2萬余件,其中宮廷書畫占有重要位置。現介紹幾幅館藏清宮“臣”字款繪畫,以供賞析。
一、徐揚《乾隆殪虎圖》

《乾隆殪虎圖》原存避暑山莊,懸掛于清書山館西配殿“含德齋”的東墻上(此建筑現已無存),后由于歷史原因歸到了北京故宮,上世紀70年代調回本館入藏。
此畫縱169厘米,橫104厘米,紙本設色。畫幅生動地描繪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木蘭秋時,在岳樂圍場用虎神槍擊斃猛虎的真實場面,反映了當時圍獵的自然地貌和情景。畫中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古樹參天;在山巒溝壑之中,圍獵的滿蒙騎兵和虎槍營的士兵馬并馬,人并人,縮圍成數里的包圍圈;在近處的山坡上,一群王公大臣、侍衛和虎神槍手像眾星捧月般地護衛在乾隆皇帝周圍;在黃色的御蓋下,乾隆皇帝正手持虎神槍對隔谷山坡洞中的猛虎射擊,猛虎則咆哮作垂死掙扎狀;在猛虎斜上方的小山坡上,五名虎神槍手注視著猛虎,整個場面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畫幅右上方空白處是徐揚恭錄的乾隆皇帝御書《虎神槍記》全文,左下角一段文字是徐揚對乾隆皇帝用槍射殺猛虎情況的記錄,落款“臣徐揚拜手稽首謹記”,下鈐“臣”、“徐揚”朱文篆書方印兩枚。
徐揚,號云亭,江蘇蘇州人。初為監生,是一個讀書人,并非職業畫師。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抵達蘇州時,徐揚恭進畫冊得到乾隆的賞識,命他北上入宮供職。同年六月徐揚入宮,在如意館供職,開始了他在宮中的繪畫生涯,并得到乾隆皇帝的重視。自乾隆十六年進宮至乾隆四十一年,徐揚在宮中供職長達26年,奉敕作了許多花鳥、人物、山水畫,是一位深受乾隆皇帝喜愛的文人出身的宮廷畫家。徐揚作品存世較多,《國朝院畫錄》中就收有徐揚的作品35件,《乾隆殪虎圖》是其中的歷史紀事畫之一。
《乾隆殪虎圖》圖文并茂,設色淡雅,筆墨精細,風格比較工細清秀,具有蒼渾而秀嫩的韻味。此畫真實地記錄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帝在岳樂圍場擊斃一只猛虎的史實,乾隆皇帝對此次行圍取得的戰績非常滿意,特別是高度贊美康熙留下的虎神槍,“隔谷約略施射,乃正中虎”這一奇之最奇的奇跡。因此,在乾隆皇帝殪虎處樹立《虎神槍記》碑一通,并在虎洞斜上方的平峭壁上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刻下“乾隆十七年秋上用虎神槍殪伏虎于此洞”等文字,用以紀其事。《乾隆殪虎圖》真實生動的描繪正與史料、史跡相符,為我們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二、鄒一桂《蟠桃雙鶴圖》(圖一)
此畫橫128厘米,縱198厘米,紙本設色。畫面上兩只丹頂鶴立于青石之上,姿態悠然自得,生動形象;青石之上祥花瑞草長生,石隙間一株桃樹屈曲蟠覆,碩果累累;陡石之下,朱泉永瀏。畫幅左上方有鄒一桂題詩一首和“臣鄒一桂恭畫”落款,并鈐白篆印章二方,朱篆印章三方,中上方鈐有“乾隆御覽之寶”朱篆印璽一方。
鄒一桂(1686~1772年),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1727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贈尚書。其父、兄擅畫花卉,他秉承家學,工花卉,并融合惲壽平畫法,所畫花卉或用重粉點瓣,或用淡色暈染,風格明凈秀雅,生動自然,間作山水,風格雋冷。鄒一桂有很好的修養,對藝術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及見解,在他的《小山畫譜》中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新理論,對后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此畫構圖簡潔疏朗,筆法練達,設色艷麗而自然,暈染細致,富有真實感,構成一幅如他題詩中所說“瑤圃仙峰,拔地奇陡,上薄云霄,下絕塵垢”的人間仙境。這幅作品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年他65歲,正值其繪畫生涯的嫻熟高超時期,他根據麻姑獻壽的傳說,構思了這幅瑤圃、蟠桃、仙鶴圖來祝福皇帝長生不老。這幅作品可使我們進一步體會到他所提出的“六法以經營位置為第一,用筆次之,而氣韻則畫成后得之”理論見解的獨到之處。畫左上方鄒一桂的親筆題詩,字的結構規范、均衡,在正規中又見雅致骨力,用筆極為講究,內斂含蓄,與繪畫藝術追求的基調相一致,詩書畫相得益彰,不失為一件難得的藝術精品。

三、金廷標《仙蹤欽伏圖》(封三,2)
此畫橫109厘米,縱190厘米,紙本設色。畫面中峰巒數疊,峰巔草木蔥郁,云煙出沒,流動飄渺,飛瀑流泉;一神仙駕云而下,懸于主峰之上;山石下臥一虎,二位老者面向神仙跪拜;林中一蛟龍仰視上方神仙。畫左上方鈐“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朱篆二印,左下方有“臣金廷標恭畫”落款,“廷標”朱篆印等四方印章,無年款。
金廷標,字士揆,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工人物、佛像、仕女,擅長白描法,亦能界畫,在繼承傳統方面頗具功力,山水學四王,比較板實,人物筆法尚生動,具宋人之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命入宮供奉,所繪寫意秋果及人物皆得乾隆皇帝的題詠。
此畫章法簡潔,行筆流動豪放,蕭散秀逸,線條勁達流暢,整個畫面構思獨特,故事亦真亦幻,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就像一個美妙的傳說,充滿了新奇的藝術魅力。此畫通過對人物、山水、蛟龍的圖繪,讓我們感受到了宋元時期的文人佛道畫與傳統的山水花鳥技法相結合,追求“無為”、“寂滅”的境界,形成了超逸、淡泊、高雅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面,我們又可看到金廷標繼承元代移情寄興的手法,借以表達人與動物和睦相處、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的社會局面。此畫為金廷標傳世作品中的精品。
四、董誥《夏季花石圖》(圖二)
此畫橫66厘米,縱120厘米,紙本設色。畫面下方為水墨淡染的石頭,石上盛開著各種花卉,花枝與花瓣以細筆雙鉤,葉用淡綠暈后再鉤葉筋,筆墨靈秀,情趣生動,葉繁而不亂,疏密有致,形象生動。左下角有“臣董誥恭繪”題款,無年款。
董誥(1740~1818年),字雅倫、西京,號蔗林、柘林,浙江富陽人,畫家、書法家董邦達之子。他歷任乾、嘉二朝40余載,以忠誠、機敏、睿智著稱于世,深受乾隆、嘉慶兩帝之恩遇。他曾與幾位大臣一道反對和所推行的禍國殃民之弊政,逝世后,嘉慶皇帝親往祭奠,賜詩挽之。董誥師承家學,擅畫山水,乾隆、嘉慶兩位皇帝均十分欣賞他的畫,并多次為之題款。董畫大部分藏于內府,均已錄入《石渠寶笈》的兩部續編。董誥的書法亦極受推重,據載,乾隆皇帝晚年難于作書時,他所題之字大多為董誥代筆。
此畫構圖簡潔,布局合理,清新雅麗,讓人賞心悅目,不失為董誥傳世作品中的佳作,1988年被收入《中國古代書畫目錄》。
清代的宮廷繪畫以康、乾兩朝最為興盛,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畫家,其中有專在內廷所設畫院供職的宮廷畫家,也有兼任官職的畫家和院外卓有成就的畫家。在藝術形式方面,清代院畫面貌也比較多樣,人物畫有工筆重彩和白描法,花鳥畫有黃氏的工筆寫生法和惲派的沒骨法,山水畫則多屬“四王”派系,中西合璧的畫風也曾風靡一時,唯水墨寫意畫未獲傳播。宮廷繪畫在皇室的扶植下興盛一時,無論是在繪畫技法上還是在構圖上,都能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同時它們也承載著細致而豐富的歷史、社會信息,對于我們研究清史和宮廷繪畫史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