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飲食和運動就足以保護好你的心臟?未必正確
二十年后,什么疾病將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最近,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兩位研究人員給出的答案是:心肌梗塞。根據去年底公布的這份對未來人類死亡原因的預測報告,到2030年,心肌梗塞造成的死亡將占人類總體死亡原因的13.4%。
過去,人們對心臟病的傳統認識是:體重超標的中年人才會患上此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早已經過時了。最新的研究表明,生活中的心理社會因素對心臟病的影響,其實比抽煙、飲食習慣等生活形態的影響還大,但卻長期受到忽略。《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用通俗的語言將其表達為“對于那些心臟病易發人群來說,情感上的緊張和焦慮容易造成心臟病的突發。”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商業人士因心臟病突發而離世,其中包括麥當勞公司前CEO坎塔盧波和愛立信中國區總裁楊邁。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尋求從人們最容易忽視的重要誘因——精神入手尋找治療、預防心臟類疾病的方法。
無形危機
近年來,人們一直嘗試著為負面情緒導致心臟病來尋找科學上的依據。事實上,醫生們正逐步發現心理學因素所帶來的風險遠遠超出此前的認識。伯明翰大學心血管醫藥學的專家認為,精神憂郁的人心臟病發作的危險至少是一般人的兩倍,而對于那些曾經心臟病發作的人來說,精神憂郁所帶來的危險是一般人的4倍甚至5倍。同時,童年的心理陰影也會對其成年后的心臟病產生影響。
如果童年的精神緊張可以導致心臟疾病,那么成年之后的緊張性刺激,例如延長工作時間,對于被解雇的恐慌,年金的喪失是否也有同樣的影響呢?最權威的回答來自于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志2006年的調查。《柳葉刀》檢查了來自52個國家的超過11000名心臟病患者,發現在他們心臟病發作的前一年,病人所承受的來自工作、家庭、財務問題、精神憂郁和其他方面原因的緊張程度明顯高于13000名健康生活的正常人。
但是人們對于高壓力下的工作狀態反應不一。最關鍵的爭議是,壓力是否會導致冠狀動脈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取決于壓力是否對人造成了生活受到控制的感覺,或者生活在受環境和上級支配的狀態下。
這種被控制的感覺帶來的其實是對自己生活的失控,以及行為上的改變。壓力容易引發負面的消極情緒。在緊張、焦慮甚至抑郁狀態下,人們控制力減弱,無法保持甚至惡化飲食習慣,傾向于吸煙喝酒等不健康的發泄方式。厭食癥或者暴食癥就是負面情緒帶來的惡性循環。惡劣的飲食以及煙酒過量便使得人們很快加入心臟病高發人群。
但是對行為的影響僅僅是一個開始。消極的情緒也可以產生一些直接影響,通過引起傳統的“戰斗或逃跑機理”來加強緊張的反應。身體會釋放一些緊張的荷爾蒙,例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由于血液內的化學變化會提高血液的凝結反應以幫助愈合傷口,這引起的反應是,血壓升高,血糖指標上升。簡而言之,這是一種內在的求生機制。但是,如果長時間地如此作用,持續的高血壓和高血糖會損害血管本身。
“來自于精神上的緊張和焦慮造成交感神經張力增高,使血管收縮,血壓增高,心跳加快,纖維蛋白濃度高,血脂高。長此以往造成動脈硬化加快,引發冠心病。”北京安貞醫院原副院長洪昭光說,“長久的壓力狀態下,生活失去控制,容易造成心肌梗死、腦出血等疾病。”
另一位國內權或心內科專家胡大一則認為,心臟病和抑郁能夠互相加重彼此的惡化程度。他認為消極情緒會引起或者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而心血管疾病則可引起甚至加重抑郁。白求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對98例冠心病患者進行的情緒障礙顯示,80%的心臟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胡大一將其歸結為一個壓力系統。縱橫交錯的儀器導管以及緊張的工作氣氛,連同親友的憂傷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并在患者心中投下巨大陰影,壓力造成的緊張和持續焦慮累積成抑郁、中度甚至重度抑郁。
心理與心臟
如果消極或者緊張的情緒可能導致心臟疾病,那么它們的反面是不是可以用來預防或者治療心臟病呢?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專家蒂姆西-史密斯拿他的82名學生做起了試驗。他們在不同的時間段被指派完成不同的任務。這些任務有的導致緊張和焦慮情緒,有的則同愛和家庭相關,被用來舒緩情緒。史密斯發現,當他們被強迫選擇支持或者反對爭議性的話題,如提高社會保障的退休年齡限制時,心跳頻率和血壓都明顯上升,而寫到有關親密友人的段落時,心跳頻率和血壓上升幅度較小。
的確,對于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來說,沒有比快樂積極的心理狀態更為重要了,拒絕憤怒、敵意和壓力等負面情緒,不要讓自己糾纏于外界壓力。而緩解壓力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轉移注意力。參加社交活動或者逗弄寵物都能極大緩解壓力。而靜坐冥想或者放松療法都有助于正確地承受生活中的壓力——比如眼看無法達成的戰略目標、十幾歲叛逆的兒女等。
樂觀似乎也有類似的好處,而且可能幫助人們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癥。即便是大笑也能夠應對心臟病。醫生們認為,觀看15分鐘滑稽電影可以達到緩解周圍動脈,提高血流量的效果,并且可以維持長達45分鐘,其效果幾乎可以和有氧運動相提并論。
而對于心臟病患者來說,情況則復雜得多。胡大一治愈的一位病人曾經得過面積較小的下壁心肌梗死,由于就醫及時很快恢復了正常。然而隨后,對心肌梗死復發的擔心卻給他帶來了強大的心理陰影,使其整日神情恍惚且不敢工作,最后竟臥病在床。對此,胡大一不得不對他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入了心理治療。
如今,在心理心臟病學領域比較前沿的研究由美國白宮健康醫療顧問歐寧胥主持。他所倡導的理論以追求嚴格的低脂肪飲食著稱,他曾長期做過的一項心臟病研究顯示,心臟病人如要成功恢復健康,就要全面改變飲食,即停止吃肉食、改吃素食。同時他也強調身體鍛煉,以及通過瑜珈、冥想和互助小組活動來降低精神緊張程度。
對中國國家領導層做過多次健康培訓的洪昭光則推行一種反對任何刻意行為的簡單療法。他更愿意將其最為推崇的生活方式介紹給病人。“‘適者有壽’,‘適’不僅僅意味著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還表示適量,適可而止。對于事業的成就追求應該適可而止,生活遠遠不止事業名利帶來的成就感,回歸家庭和朋友能夠減緩壓力。”而在飲食和運動方面,這位健康專家同樣推崇適量,也就是根據每個人自身的情況不同而選擇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忘掉那些經過嚴格計算的卡路里菜單,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這些東西有助于維持健康,如果執行不力反而會使人增加精神壓力。“飲食的簡單原則就是什么都吃一點,最便捷的減壓之道就是回歸自然。”洪昭光說。
或許有一天,這將是治療心臟病人的一種模式:通過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來改變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