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美元,中國半導體業迄今為止單筆數額最大的投資,將帶給英特爾和中國什么
在興奮和焦慮中反復煎熬的滋味,楊旭很了解。這個敦實的重慶人在2006年底成為英特爾(Intel)中國大區總經理,那時他已很清楚英特爾給中國的遠遠超過“獨立大區”的各種資源和便利,那會是一個真正的芯片制造廠,一筆25億美元的投資。
但英特爾美國總部在華盛頓的斡旋時陰時晴。鑒于美國政府對華半導體技術出口的限制,這個計劃一直懸在半空中。
2007年3月26日,英特爾CEO歐德寧站在具有特殊含義的人民大會堂,宣布這筆中國半導體業迄今為止單筆數額最大的投資終于落定。而它將給英特爾和中國乃至世界帶來的影響還需要在未來多年里印證。
在其他新興國家市場——尤其是印度風頭正盛之際,英特爾的此筆投資,可以看作是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增長前景投下了一張信任票。
時機
“在中國建fab(芯片制造工廠),每一個半導體廠商的中國高層做夢都想。”AMD中國公司市場總監王嫵蓉不無酸楚地說。為中國政府最關心的半導體產業做貢獻的光環曾經屬于AMD,2005年10月AMD宣布對華轉讓X86芯片技術。
但這個光環現在被英特爾搶走了。
大連廠在2010年投產時,將是英特爾在中國建立的第五家工廠,但其意義超越了以往。大連芯片廠盡管造的不是CPU,只是將CPU和整個計算機系統連接起來的芯片組,但它卻是英特爾在亞洲的第一個真正涉及到芯片制造的晶圓廠,而此前位于上海和成都的工廠參與的只是芯片制成后的封裝和測試環節。大連廠也將成為英特爾全球第八個300毫米晶圓工廠,其余七家則分別坐落在美國、愛爾蘭和以色列。
“我們在中國建廠,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參與中國IT市場,另一方面也能夠支持中國形成輻射亞太地區的IT產業中心,與中國的IT產業共同成長。”歐德寧說。
根據市場監測公司IDC的數據,中國市場2006年的PC出貨量達2250萬臺,早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PC市場,外加中國暢通連接全亞洲的物流渠道,英特爾此舉可以鞏固中國市場的領先位置,更可將亞洲的PC廠商進一步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之下。從這個意義上講,英特爾在中國建廠是必須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中國擁有史無前例地龐大的電器和IT市場,對芯片的海量胃口令各芯片廠商難抑激動之情。中國也想借此實現成為世界芯片制造業中心之一的夢想,將低端制造業的優勢轉移到高技術制造業。但其困難重重。
今天,在中國政府下決心促進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七年之后,便有(按照中國的標準)技術最先進的芯片廠進入,其速度大大超出關注中國制造業轉型的觀察家們的預料。而且, 英特爾實際帶來的技術很可能比現在宣稱的更先進。
2000年中國政府出臺了《關于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俗稱“18號文件”),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步伐此后便開始迅速加快。擁有臺商背景的中芯國際、和艦科技,以及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商臺灣積體電路(簡稱臺積電),紛紛落戶上海和蘇州。
當臺資的芯片代工廠基本都進入大陸之后,就輪到了國際上IDM(設計、制造、封裝乃至成品等諸環節均由同一家企業完成)大廠。在他們把封裝、測試,以及一些開發、服務中心先期轉移到中國后,接下來就該水到渠成地將芯片制造產能向中國轉移。
水到渠成的時機其實可以更早。臺灣人和美國人只是一直苦于無法繞過各自政府的對華高科技出口禁令。
英特爾大連設廠的消息出來后,最著急的也許就是有臺灣高科技業教父之稱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3月13日,當發改委網站公布已批準英特爾中國設廠計劃后,張立刻按捺不住,公開指責臺灣當局對到大陸投資的禁令損害了臺商的競爭力。現在英特爾的90納米生產工藝(也稱“制程”)的工廠要來大陸了,這個消息公布了的7天之后,臺灣政府才終于批準臺積電赴大陸投資0.18微米(即180納米)制程的申請,而臺積電的申請早在2005年1月就提出來了。受此所累的張忠謀憤稱,中國大陸在先進的芯片技術方面已經不再指望臺灣。
張忠謀著急,其實英特爾著急得更早。90納米制程芯片廠要進入中國的傳言,早在2004年11月就出現了,但當時的傳言主角卻不是英特爾,而是其美國競爭對手德州儀器。當得知中芯國際和德州儀器準備共同開發90納米制程芯片時,英特爾當時的CEO貝瑞特(Craig Barrett)就指責德州儀器違反了美國的相關規定。“如果英特爾想在中國修建90納米生產工藝和300毫米晶圓工廠,美國政府一定會告訴我們‘絕對不可能’。”
貝瑞特不過是找了根順手的棍子來打擊對手。事實上,英特爾自己也不喜歡這個朽木理由。在激烈的競爭下,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也令英特爾頭疼。韓國和歐洲合資的海力士-意法半導體(Hynix-ST)建于無錫的兩條晶圓生產線已于2006年8月投產,僅僅三個月之后就實現了3億美元的銷售額。而美國卻依舊嚴守瓦瑟納協定(Wassenaar Agreement),向中國出口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必須落后美國兩代以上。
這也許是英特爾大連廠要拖到2010年才投產的原因之一,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對《環球企業家》介紹說,一家芯片廠從打地基到建成,一般需要18個月,快的則一年。如此看來,英特爾給這個廠的時間似乎過于從容。張忠謀也指出,英特爾大連廠投產時或許會采用比現規劃更先進的65納米制程,因為英特爾的藍圖是到2010年時能在美國量產32納米制程的芯片。這就意味著,臺積電在中國大陸提供的產品將一直落后于英特爾。
可以期待的是,此后美國和臺灣還會繼續上演心照不宣的連鎖反應。
事在人為
英特爾選擇中國是意料中事,但圈定大連卻讓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半導體制造基礎的城市,而不是上海、北京這些半導體產業比較集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產業環境的地方?2006年中國半導體業產值1006億人民幣,其中長三角地區就占到了800億。
歐德寧的回答是,大連在投資環境方面非常出色,而且在輻射力和產業集群方面也符合條件;另一方面英特爾積極響應中國政府“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召,就像之前投資上海是配合“浦東崛起”,投資成都是呼應“開發西部”一樣。
代表勝利者的大連市市長夏德仁對此事評價稱:不僅會為大連的社會經濟發展,還會為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和產業結構產生重大的、深遠的影響。9年前這位東北財經大學校長調任大連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長,之后一手將這個東北城市打造成了中國的班加羅爾。但這無法打消人們對大連的懷疑,一個沒有產業基礎和相應配套設施的城市可以再塑一個芯片之都?“我們當初做軟件的時候還不是什么都沒有嗎?”大連信息產業局一位官員對《環球企業家》說,“事在人為。”
預計今年可能會出臺的《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條例》(暫定名),將對半導體產業的扶助將提升到法律層面。現在已開始有人稱之為“后18號文件”,指其將起到當年18號文件那樣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突飛猛進。
不過,盡管只有中芯國際、華虹NEC等本土半導體廠商,或是像國內的中星微、珠海炬力這樣的芯片設計廠商,才能顯出中國半導體產業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有了實際提高,但從歷史上看,完全自力更生來發展很累、也很慢。中國早在1965年就已經研制成功第一塊集成電路產品,當時只比美國晚7年,與日本同步,但后來便再也無力為繼。整個產業氛圍的帶動,要依靠外力,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為美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英特爾此舉應該會有助于擴大“后18號文件”的效果。事實上,大連建廠的消息甫一露面,便已開始引發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效應,國外各大媒體紛紛對此進行了高度關注。李珂稱,現在有不少美國半導體企業也在探討在中國投資的可能性,有些在認真選址,有些還處于企業內部評估和審核階段。可以想見,英特爾的決定將會促使更多選手加入中國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