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解開了iPod的長期謎團:
這款21世紀以來最暢銷的電子消費品,究竟是誰、通過怎樣的方式做出來的
每本關于蘋果公司及其傳奇創始人喬布斯的傳記,似乎都有其自身傳奇的一面。在《小王國》一書中辛辣揭開這位硅谷金童另一面的作者邁克爾·莫瑞茨,幾年后加盟了曾經投資蘋果的紅杉基金,并因下注于Google而成為新一代的硅谷明星;《無限循環》的作者,在序言中回憶童年時寫道,常常看見不到10歲的喬布斯騎著自行車從自己家門前飛過;即使那本東拼西湊倉促成書的iCon,也因為遭到蘋果強力抵制而成為了一時的暢銷書。
這一序列上的最新一本,是專門論述iPod的《完美之物》。雖然嚴格而言,它并不是蘋果或喬布斯的傳記,而更像是iPod的一枚“配件”,特供給那一部分為iPod著迷的讀者,但它可謂近年出版的關于蘋果公司最有趣的書籍。
而此書自身的傳奇,在于作者是史蒂文·列維。這位Newsweek的資深編輯,已有近30年的IT業采訪經驗——夸張一點說,算是眼瞅著一撥又一撥數字英雄長大的。大概只有在他的書中,20多年前喬布斯接受自己采訪時闡釋的夢想能被委婉道出——“我希望這家公司變成一家年收入百億的企業,并不喪失靈魂”;也只有在他的書中,與喬布斯、蓋茨等人辯論的焦點能被一一列舉。而在講到數字音樂的短暫歷史時,他必須涉及的故事之一是,一位風險投資家因為讀了他的文章而跑去投資剛剛創建的Napster,并干脆成了該公司的CEO。
那么,這樣一位見聞廣博的作者,為何要為iPod這么個“小玩物”樹碑立傳?
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關于iPod,實在有太多可以講、可以想的話題。但,同時,其中也始終存在著一個從未被講明白的話題:這款21世紀以來最暢銷的電子消費品,究竟是誰通過怎樣的方式做出來的?按這個邏輯梳理,便是詳述1997年喬布斯重掌蘋果之后的復興傳奇。可作者的好奇還不止如此,本書的第二章回顧了索尼和隨身聽的歷史以及隨身聽對人的改變,第四章追問“酷是什么?”隨后進一步開枝散葉,深入唱片業在傳統與未來之間的蹣跚,以及播客為代表的個人媒體時代的來臨。可以說,本書名義上是在為iPod立傳,實則它更像一張通行證,伴隨這位充滿好奇的觀察者漫游奇妙世界。
雖然話題的確顯得有些散漫,但在列維這樣一位高手筆下,整本書流暢而從容,充斥著難得一見的故事(即使對于我這種高度關注蘋果一舉一動的熱誠用戶,也是如此)。
比如在講到蘋果復興的章節時,列維回憶了自己如何在蘋果總部的會議室里聽喬布斯布道:在分析了整個電腦產業的局勢后,喬布斯告訴列維,蘋果的問題之一在于產品線長得漫無邊際、不聚焦。隨后他在身后的白板上畫了只有9個格子的簡單矩陣,縱軸分為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橫軸分為高端和低端,他說,蘋果只要推出四款相對應的一流機器就夠了。即使在今天,這種說法對于多數公司也無異于奇談,但過去十年蘋果的動作與成績證明,喬布斯是對的。知道后果再看前因,確讓人為其韜略、魄力與自信折服。
在講述了MP3格式自1988年誕生以來的幾番波折后,作者又講到喬布斯如何化劣勢為優勢:與環球唱片公司等傳統勢力談判時,喬布斯不僅教育對方如何擁抱新媒體,還罕見地自我貶低,指出全世界只有不到5%的蘋果電腦用戶,iPod更只是小部分蘋果的玩具,“如果一片園子只有5%被污染,才會有多大影響?”這種以退為進的談判技巧,的確讓唱片公司老板們難以不合作。從此,iTunes才正式開啟,并在4年內熱銷20億首正版歌曲,成為全球第四大音樂銷售渠道。
書中除了充斥著大量的一手細節,那些關于“酷”、關于新媒體的思考也頗可玩味,它們可以說是iPod成功的原因,也算是iPod成功的結果。這樣一款產品誕生之后,那些缺乏個性、不能契合個人自我表達趨勢的消費電子產品若想憑借低價熱賣,幾乎已經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