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企業海外IPO的路徑選擇上,倫敦股市正顯示出超越華爾街的魅力
在700萬倫敦人眼里,只有泰晤士河邊“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才是真正的倫敦市,盡管白金漢宮、國會等標志性的建筑都不在這處被叫做倫敦金融城(City ofLondon)的地方。
應該是因為這片彈丸之地才最能體現大英帝國昨日和今天的驕傲。這是含金量最高的土地,1.4平方英里里擁擠著400家銀行機構,處理著全球44%的資產交易,75%的有色金屬交易,老牌的倫敦證券交易所掌控著全球31%的證券交易——每天交易額超過7000億美元。金融城的市民擁有特權,即使是英國女王進入也要得到金融城市長的批準。
這是世界資本市場的梵蒂岡。
兩年多前,忐忑不安的辛穎梅來到這塊資本圣地,希望為自己擔綱董事長的擎天科技公司在這里找到容身之處,讓她失望的是一家家登門拜訪保薦人后,幾乎沒人愿意推薦這家年收入6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家公司所在的南京是什么地方。
還好幾經周折,擎天科技終于成為第一家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中國軟件企業。
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倫敦的金融家認為多學一些關于中國的知識對他們同樣重要,幾乎像變魔術一樣迅速,這個古老但也最保守的資本市場的大門忽然間便向中國完全敞開了大門。越來越多的英國券商開始主動前往被其視為神秘符號的中國尋找機會,甚至火速在上海、北京等城市開設了代表處。2006年,僅僅成立三年的英國小型投資銀行益華證券就將四家中國公司帶到倫敦的另類投資市場(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簡稱AIM,又稱高成長板)上市,其中包括擁有中國最大柑橘種植園的亞洲果業公司。根據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數據,過去兩年中,在AIM上市的中國企業已經達到51家,同時還有6家企業登陸倫敦主板市場。
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白樂威的倫敦金融城市長去年一年率英國金融代表團跑了兩次中國,足跡遍及重慶、沈陽這些他并不熟悉的城市,并公開承認打開中國市場是他任內的戰略重點。
在確保金融城的王者地位方面他不能出現失招,倫敦證券交易所亞太區總裁祝曉健認為,“與美國主要依靠本土企業的強勁實力不同,倫敦證券交易所一直是外向型市場”,正是通過完全國際化的策略,倫敦才得以維持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美國通過針對海外上市公司更佳嚴厲的薩班法案后,尋找其它上市地的中國公司對倫敦證交所而言是不能放過的機會。
下一站,倫敦
上市一年多后,南京擎天科技董事長辛穎梅很快看到了躋身倫敦證交所的效果——得到了世界范圍的注意力,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開始同她接觸聯系業務,其中不乏波音這樣的知名大公司。“在倫敦上市的最大好處是同國際接軌,借此讓海外的合作伙伴認識自己。”辛穎梅認為,倫敦證交所使擎天科技以最便捷的方式進人了海外市場。
這樣的結果甚至也出乎辛穎梅的預料,本來到倫交所上市多少有些誤打誤撞的意思。
從2004年到2006年長達兩年的時間里,中國證監會停止了國內市場的新股發行,這使很多急于融資的企業不得不轉向香港、美國、新加坡、倫敦等海外市場,擎天科技就是其中之一。辛穎梅最初看中的是同南京完全沒有時差的新加坡,但由于當時的中航油事件,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認可度較低,這直接影響發行價,因此新加坡市場很快被放棄。此后,擎天科技考慮了納斯達克與倫敦AIM市場,比較后辛穎梅認為,“納市看重的是題材,作為一家專業應用軟件公司,AIM更適合我們。”
這其實是當時很多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選擇。互聯網大潮剛席卷中國的時候,納斯達克曾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首選資金募集地,但在在網絡泡沫破滅和一系列公司財務丑聞之后,美國市場對中國企業對的熱情迅速降溫。
雪上加霜的是,2006年7月,以加強公司監管為主要內容的薩班法案正式對在美國上市的海外企業生效。根據這份法案,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每年營業額須達到600萬美元,同時無論是在紐約還是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控制流程都更加繁瑣。“即便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美國上市也至少需要一年時間。”美國財富指數公司副董事長張朝元說。
為多家企業的海外上市做過財務顧問的張朝元認為,盡管最好的中國企業仍然應該選擇紐約和倫敦主板市場,但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恐怕沒有哪里比倫敦更合適。其主板市場的上市要求雖然同紐約一樣嚴格,但倫敦的二板市場AIM卻遠較納斯達克靈活。
與納斯達克的上市審批制度不同,AIM市場將監管權力下放到了85個保薦人手中,由他們負責上市公司的全部調查工作,調查合格后在交易所做十天前備案,十天之內這個公司沒有嚴重問題就可以上市。一般情況下,企業上市過程只需6—9個月。
但是和世界各地二板市場放低門檻同時加強監管的通則一致,AIM也賦予了保薦人更多的責任。多數市場中,企業上市后作為保薦人的投行即可完成任務,但在AIM保薦人仍然要為上市后的企業負責。而監管部門則會每年對保薦人進行定期審計,達不到要求的保薦人會被取消資格,這使得保薦人在選擇業務的時候通常十分謹慎。“終生保薦人制度是AIM市場成功的關鍵,”祝曉健認為,這種制度使AIM市場既保持了嚴格的監管,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同時,成功的制度設計有可能使在倫交所上市的中國企業兼收高成長和主板市場之利。
在美國,紐約和納斯達克是兩個市場完全分開,倫敦證券交易所卻并非如此,AIM與主板市場之間可以打通,如果企業在規定時間內表現良好,就可以從AIM直接“升級”到主板市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0多家公司從高增長板升到了主板。而經營狀況一旦發生變化,達不到主板要求,也能重新退回二板市場。此外,相較于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市場,在倫敦上市的市盈率更高,意味著募集的資金可能更多。
歐式口味
美國市場更加嚴格的監管帶來的上市成本上升和倫交所相對靈活的上市規則讓越來越多企業在首次公開發行時選擇倫敦。據統計,1999年和2000年,美國的海外企業首次公開發行(IPO)規模超過800億美元,10倍于倫敦金融城的融資金額。而到2005年時,通過倫敦進行的首次公開發行籌集了103億美元,遠超過美國的60億美元。
不過在通向倫敦的道路上,并非所有的中國公司都一帆風順。2007年初,以電子詞典、復讀機等學習產品為主的諾亞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便放棄了準備已久在倫敦上市的計劃,以“鑒于目前的市場狀況”為由,宣布推遲計劃。
辛穎梅認為,保薦人并非萬能,“能不能說服投資人是企業的問題。”事實上,諾亞舟的產品幾乎完全針對中國教育現狀,對于大多數西方投資者來說不易理解。
好在這并沒有降低倫敦證交所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從2004年下半年開始,倫敦交易所便開始在中國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布道,除了在香港設立全新的亞太區總部外,其董事經理高睿謀更是頻頻出現在各種場合。與之相應的是,中國企業在倫交所上市呈現加速度,2006年AIM板上市31家,比前一年的15家整整多了一倍。
即便如此,倫敦證券交易所亞太區總裁祝曉健仍然表示,企業在一定要充分考慮海外上市的風險,海外市場的投資者往往更加挑剔。
此外,由于倫敦市場在地理上接近歐洲大陸,這有利吸引來自歐洲的投資者,但也使倫敦市場具有鮮明的“歐式”偏好。近兩年環保、科技、生命科學類的公司受到追捧,規模龐大各類“綠色基金”幾乎非環境類企業不投。祝曉健認為,深入了解市場的偏好也應該是中國企業需要耐心學習的一個方面,“上市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