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迅速塵埃落定后,世界三大鐵礦石巨頭之一力拓(Rio Tinto)礦業鐵礦首席執行官山姆·威爾士(Sam Walsh)仍然認為,新一輪的礦業投資熱度正如日中天,而中國鋼鐵企業的主角地位正日益穩固
這么多年來,最艱苦的談判是哪一次?雖然每年都談同樣的價格,但是每一次都不同,每一次人們對市場的期待、價位和當時的市場環境都不一樣。每一次都精彩紛呈,每一次都有它驚心動魄之處。
那么,今年的談判有什么讓你特別關注的地方?有點像跟足球冠軍隊談足球一樣,津津樂道的可能是最近取得冠軍的一次比賽。今年,大家都非常關注中國的整個運作,想知道中國有沒有能力把握框架談判的結構,能不能如愿以償地談下來,事實證明中國團隊很好地把握了這次機遇。中國作為業界領導的責任感,本著對世界鋼鐵企業負責的態度來參加這次談判,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作為力拓鐵礦集團的最高領導人,我是坐鎮澳大利亞佩斯總部靠手機來進行聯絡,但是對于第一線參加談判的人員,確實會面臨相當大的壓力。
中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十分迅速,你認為這種高增長究竟還能持續多久?力拓從1973年就開始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在這期間中國的鋼鐵企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可以說在此后的時期,已經有若干個世界級鋼鐵企業在中國建立起來,無論是規模、生產力和效益都可以與世界最好的鋼鐵企業媲美。
對未來的展望都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從中國強勁的內需拉動來看,潛力仍然相當大。目前,中國正在經歷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支撐這種快速發展的節奏和區間。在基礎建設方面,中國的需求有目共睹。此外,最近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倡導西部大開發,這都可以為未來繼續發展提供后續動力。
為此,力拓從2003年就已經決定在鐵礦石上進一步加大投資,已將50億美金用來進行擴大產量的擴展項目。今年1月,力拓剛剛把蘭伯特港的裝載量進一步提升。
在二戰之后,日本在鋼鐵行業的發展也曾非常迅速,當時的礦產需求狀況和今天的中國有什么差別?從數字來講,中日之間的鋼鐵企業確實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個國家不同的地方在于動力并不完全一樣,中國的動力更多來自于內需拉動,日本不完全是這樣。
作為鋼鐵企業的原料供貨商,力拓現在正在經歷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中國的快速發展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起飛勢頭,如印度、巴西、中東地區等。
整個行業局勢和市場趨勢都在發生巨大變化,比如米塔爾與阿塞洛的交易就會對鋼鐵行業和鐵礦石行業產生影響,你怎么看靜這個交易?米塔爾收購阿塞洛后,加速了整個世界鋼鐵業集約化的進程。從我個人來看,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同時,也意味著隨著集約化不斷深入,會更加強企業的效率和效益。對行業本身來說,追求工業的效益、效率是正確的趨勢。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采礦行業如何進行技術創新?鋼鐵行業新技術的發展,周期長、投資巨大。在這方面,力拓的HIsmelt熔融還原新煉鐵技術前后用了20多年的開發和研制時間,從實驗5萬噸到現在商業生產廠的80萬噸的年產量規模。但這個投資是值得的,無論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環保需求考察,都足以證明這項技術能給鋼鐵企業提供更寬闊的下一步發展空間,這就是為什么首鋼第一時間對這項新技術表示了相當的興趣,也在第一時間參與投資來推廣這項新的冶煉技術。
和那些新興行業相比,采礦業的創新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變革的動力來自于何處?創新的動力來自市場的需求,在競爭環境中,力拓必須作為更加高效可靠的生產商,才可以應對這樣的市場。同時,礦產本身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開采的深度和難度,越到下面會越來越難。沒有新技術配合的話,效率就出不來,成本就會上升,隨著采集的深度和難度加大,必須有新技術才能使你保持原來的效益。從社會角度來說,環保對這個行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便向窗外看一下,你就可以看到最新款的汽車,高樓也不斷蓋起來,每一樣東西都少不了礦產公司提供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