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政府來說,協調中小企業的不同角色、搭建現代金融體系均是支持創新的必要手段
強調中小企業的角色
和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內部的官僚體制、保守主義和風險規避行為要少得多,因此,在絕大多數經濟實體中,中小企業最富創造力。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中小企業曾經創造了一些最偉大的突破性發明。
但是在中國,盡管中小企業總數幾乎等同于工業企業總數,而且貢獻了GDP的一半以上,但它們在創新方面的表現幾乎為零。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例如市場缺乏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中國的私營企業歷史較短,研發人才數量匱乏等等。然而,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國中小企業未來實現創新的最大障礙是缺乏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的必要支持。
來自中國科技部的一位高級官員估計,只有不到10%的中國中小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而且幾乎很少有私營企業能夠進入中國國內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籌集資金。我們需要說明的是,這10%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和政府有密切聯系的私營企業,這意味著他們很可能更加關注如何利用這種關系來賺錢,而不是通過企業家的創新行為獲得利潤。
培育市場化的銀行系統和資本市場
由于中國的銀行業負責融通中國經濟3/4的資本,對于私營公可來說,無法獲得銀行的貸款支持就成為一個切實的難題。雖然中國大陸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占GDF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小的之一,但私營企業幾乎無法接軌資本市場仍是個阻礙本地創新的更大障礙。
最近幾年,國有經濟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已經開始減弱,但是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市場仍舊近乎于專門支持國有企業籌集資金的資本市場。在1400家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20%是私營公司,僅占不足10%的資本總額。
除銀行和證券市場外,風險投資領域對創新型企業同樣至關重要,但是其發展也不盡如人意。2005年,風險投資公司在中國的投資不超過10億美元,和美國的300億美元,或者以色列的20億美元相比,還是明顯不足的。
目前國外的公司在中國風險投資領域占主導地位,例如軟銀、華平、英特爾、IDG和漢鼎亞太(HQ)。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估計,在2005年上半年,國外風險投資公司的投資額大約占65%,而在2001年這一比例只有50%。而且,來自國內的風險投資中,很大一部分由國家主導,這部分資金基本上不能投資到高風險的,處在發展初期的公司。根據一項研究,從1998年到2001年,170家政府支持的風險投資公司管理著大約24億美元的資金,但是這部分資金僅僅用于支持那些無風險的項目,或者直接投入了股票市場,而非投資到那些真正資金饑渴的處在起步階段的科技公司。
大公司的重要性
大公司在創新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至關重要,它們資金充足,具有能夠成功地將創新轉化為推向市場的新產品所必需的營銷網絡和技巧。在這個層次,中國同樣面臨著問題。
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是缺乏創新的國有企業,它們存在官僚主義、作風保守、缺乏內部交流和高層不愿承擔風險等問題。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Ken Lieberthal)描述了一家典型國有企業的文化,其中包括三點:玩政治的技巧遠遠高于現代經營管理所需要的能力;在由上及下的決策體制中,中層管理者僅僅扮演信息傳達和維持規則效力的角色,但是很少參與搜尋新想法和改進流程;強調服從各個單獨的任務,但是同時缺乏這樣一種能力,通過組織的一個環節優化統一價值鏈。當國有企業需要新的技術時,它們往往傾向于將視角擴展到海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或者購買已經擁有先進技術的公司,例如京東方電子集團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的平板顯示部門。京東方收購了Hydis的所有TFT-LCD技術與專利。
如果沒有具有創新能力的大企業,中國無法成為創新型經濟。例如,中國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不能承擔長期的但是同時對于新藥投放市場非常必要的臨床試驗中國的大型汽車制造商都是國有的,在創新方面沒有足夠的動力。一位來自中國汽車公司的高層指出,盡管中國的汽車產量已經超過德國,但是中國大陸的汽車工程師只有德國的1/12。
中國在未來的幾年里也無法成為創新型經濟,但是從長期看前景是好的。對于中國政府來說,建立法律體制、提供金融支持,調整經濟結構和教育體制是支持創新的非常必要的手段,這將為中國未來10-20年內打下創新型經濟的堅實基礎。
(本刊系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