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附近的酷熱,是我們難以忍受的,可就在這里,有的中國人竟然頭枕灼熱的石頭睡覺;一靠近內蒙古就特別冷,冷得能把人凍僵,可是在那兒,竟能看見一群只裹一張報紙雀躍而行的人。他們健康體魄的強韌勁兒,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日本人的急躁、沒耐性在國際上亦有定論。住在日本,每當我切身感到時間觀念屬第一的日本節奏時,就不由得想起中國人的悠然自得。只看走路的姿勢,我們就會發現,日本人特別快。由于走得急匆匆的,腦袋總是伸出去,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烏龜狀的身姿。在日本人里,大阪人走路的速度最快。根據統計,大阪人每秒走1.6米,在日本絕對全國第一,與每秒走1.33米最慢的鹿兒島人相比,一分鐘竟有16米的差距。
在街上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大阪人由于性子急,很難一動不動地等紅燈。不要說年輕人,就連60歲的老年人過人行道時的速度也不比年輕人慢。
在喝酒上,與中國人和韓國人相比,日本人也特別快。中國人、韓國人和西方人喝酒為了助興,盡量慢慢喝,而日本人卻快喝快走。盡管日本人喝酒次數居多,他們卻似乎無視飲酒過程中的愉悅。
韓國人的缺乏忍耐力、性子急和日本人不相上下。
在首爾(漢城),經常聽到的韓語是“叭利、叭利”(快快)。對韓國人來說,干什么都快是美德。睡覺“叭利”,起床“叭利”,吃飯也“叭利”,學習也“叭利”,如廁也要“叭利”。所以中國最能聽懂的也是這句“叭利”。
但是韓國人的性子急和日本人的急躁卻不盡相同。如果說,日本人對骯臟的環境和浪費時間容易急躁的話,那么韓國人則與其相反,對環境還有一定的忍耐力,主要在人際關系上容易急躁。
日本人自古受惠于山青水秀的島國,生活在潔凈的環境里,所以特別難耐污濁的環境,可在人際關系上卻有忍耐力強的一面。因為日本文化自古就強調控制感情是美的,所以即使意見相左也能忍而受之以求保持圓滿的人際關系。
韓國人生活在與大陸相連的不太優越的自然環境里,有對環境的忍耐力,但在人際關系上卻缺乏容忍。由于感情奔放也具有美感,所以如若與人意見不和,就忍無可忍地一吐為快。
與日本、韓國的急躁大相徑庭的是中國人的“慢慢的”。這個“慢慢的”已經成了表現中國人悠然自得的國際通用語了。可以說,“慢慢的”所表現的中國人的忍耐力是世界第一。
日本漢學界首屈一指的諸橋轍次驚嘆中國人的忍耐力,稱之為“不死之軀的國民”,他曾說過:漢口附近的酷熱,是我們難以忍受的,可就在這里,有的中國人竟然頭枕灼熱的石頭睡覺,_靠近內蒙古就特別冷,冷得能把人凍僵,可是在那兒,竟能看見一群只裹一張報紙雀躍而行的人。他們健康體魄的強韌勁兒,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連同一地區的東亞人都這般吃驚,西方人大概會把這看成是超人的忍耐力吧。
在我上小學的20世紀70年代,不時會看見賣雜貨和雞雛的小商販,他們是從浙江、河南和山東等關內地區走到東北來的。有個從浙江來賣雞雛的老太太,她步行了幾千里,雞雛都長成大雞了。
與日本人、韓國人的急躁相比,這種讓人懼怕的忍耐力,堅忍不拔的“慢慢的主義”更加引人注目。中國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東京、首爾(漢城)沒有區別。北京、上海與東京、首爾(漢城)的相似程度,竟能讓人產生這是不是在東京和首爾(漢城)的錯覺。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這就是中國人的走路姿勢。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散步似地慢慢走;過人行道時,也不像大阪人那樣匆匆忙忙。
據說現在,日本和韓國的許多企業到中國投資,在與中國當地企業合資時,常為中國人的時間感苦惱不已。此時,日本和韓國的“急性子”發揮不了作用,他們必須適應中國人的“慢慢的”主義,很快地調節時間感的差距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富于忍耐、喜歡“慢慢的”中國人,也有出人意料“快快的”時候,在急于賺錢上,中國人比誰都快。以精于商貿而聞名于世的華僑更以快而著稱。為了賺錢不能浪費時間,搶先一步是中國人的經商秘訣。
(摘自《東亞三國志》金文學著 中信出版社2006年4月 定價:2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