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建議,將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或委,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目前的國家環保總局只是國務院的直屬單位,而不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在制定政策的權限以及參與高層決策等方面,與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的部委有很大不同。把“局”改成“部”,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決策體系內可施展的空間大不一樣。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的一份建議書已經上報,希望將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同時建議將地方環保機構變屬地為垂直管理。
這份名為《第三屆第五次會議給中國政府的建議》于2006年11月底報送給了國務院。
該建議書經過兩年的調研,并參考國外發達國家經驗而來。
建議書
建議書共六條,其中第一條就是“改革和提高政府環境管理能力”。建議將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希望通過增加預算和人員編制來加強中央政府環境管理體系能力。建議希望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對相關部門建立環保問責制,而小組組長由國務院總理擔任、成員由各部部長組成,秘書處設立在環保總局;同時,建議國家環保總局內部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
另外,該建議書還建議,改變目前地方管理體制,將省以下的環保機構變地方政府管理為省垂直管理,由省政府來直接任命各地環保局局長,并提供運行經費,強化市、縣環境執政能力。最后,賦予國家環保總局新設立的區域執法辦公室更多地協調、指導地方執法職能。
建言者
建議書的報送單位一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1992年成立于北京,現任委員會主席是曾培炎。曾培炎同時也是中國國務院副總理。
該機構每五年舉行一次會議,第三屆第五次會議于2006年11月10日到12日在京召開。會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了會議代表,曾培炎副總理出席了會議。在年會結束后兩周,形成了這份建議書并上交給國務院。
本次年會有三個課題組匯報,其中之一就是環保執政能力課題組。將環保總局升格的建議就出自該課題組。
2004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成立了中國環境執政能力課題,美國環保協會與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共同資助。課題組組長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教授和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博士及德國科學中心環境政策教授Simonis共同擔任。
升格的關鍵
薛瀾在接受采訪時說,從中國的行政級別來看,環保總局已經是正部級,所以行政級別不是關鍵,升格的本質是提高政府環保機構的權威和地位,使環保總局成為國務院政府組成部門,使得環保問題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的重視。
薛瀾認為,環保總局也應給地方環保局提供相應的預算資源,使得地方環保部門能夠真正地去貫徹執行國家的相關環境保護制度。說簡單些就是:讓國家環保總局和地方建立起一種“合同關系”,以便加強領導。而他們建議國家環保總局內部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國家環保總局能跟上全社會對環境保護要求日益增高的形勢。
對于建議改革地方環境管理體制,省以下實行垂直管理,薛瀾說,主要參考了美國和若干其他國家的模式,有利于打破地方保護行為。
美國環保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杜丹德博士說,環保局升格的問題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即總局升格為國務院組成部門、在國務院成立由總理直接領導的環境問題小組和環保總局內部的自我協調。杜丹德認為這三方面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同時,他認為,中國目前的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形勢需要被改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應當同步。只有在環保總局升格、并在國務院統一協調之下,才能做到中國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同步。
杜丹德在美國做了25年的環保工作,曾是老布什的環境顧問,在老布什當政期間將二氧化硫交易由理論變成了現實。從1997年開始,他帶領美國環保協會和國家環保總局合作,在中國開始試推行二氧化硫交易的方法。
杜丹德說,美國沒有成立環保部,但環保局局長具有內閣成員的權威,參加內閣會議并可以直接向總統匯報。
“將總局升格當然是好事,可以提高環保部門的權威,但在地方操作起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廣西玉林市環保局局長甘并福既向往又擔心。
(摘自《經濟觀察報》200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