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股市太高了嗎?高,不高,這都是感性的判斷,也許通過一些計算和比較,我們能對目前的點位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12月14日,滬市突破2245歷史高點,創下新高,兩市成交放大到800~900億,指數升幅過120%。這是熱情還是瘋狂?是否存在泡沫?風險到底有多大?
這些問題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判斷,但通過對一些數據的計算,我們還是可以對目前的點位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市盈率——縱向低橫向高
市盈率是國內最通用的衡量估值標準的指標。上交所數據,12月15日,滬綜指平均市盈率為28.27倍。2001年歷史高點附近,滬綜指平均市盈率是65倍,從這個角度看,目前股價并不算高。這也是很多業內人士持續看多的主要依據。
這一看法扭曲中帶有真實。
說其具有相當的真實性,是基于公司業績的上升確實消化了一定的高估值。2001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全年平均每股收益僅有0.137元,而2005年滬深證券交易所共1352家上市公司的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222元。增長了62%。

還要考慮2006年的業績情況。2006年初,不少研究機構都對業績增長做了一定樂觀的評估,如高盛曾預計2006年上市公司業績將有24%的增長,但今年三季報的數據表明此類預測過于樂觀。事實上,截至10 月31 日,滬深兩市1401 家上市公司2006 年前三季度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95 元,和2005年持平。到年末是否會突破去年的水平還未可知,但市場普遍持樂觀態度。我們不能不考慮2006年包括2007甚至2008年業績增長預期對股價的影響。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有一點是很明顯的,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使市盈率水平下降帶有充分的合理性,這就是以市盈率來證明2000點不算高的基礎。
但與國際市場比較,國內市場的風險已經開始顯現。
滬綜指——扭曲中的真實
在談到2000點的時候不能不說到滬綜指的扭曲。其扭曲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個扭曲的原因是新股上市。我們先看他的計算公式: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 / 基 期 × 基期指數,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從公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只要是發行新股,隨著股票數量增加,必然帶來總市值的增加,從而引起指數的上漲。
今年滬市又有11只股票上市(不含上港集團),且多為航母級別,在5月末新股恢復發行前,滬市總市值30723.62億,當時點數為1641.30點,而12月18日滬市總市值已經達到61662.26億,點數為2335.23。我們可以作一個不完全計算,.這11只新股目前總市值27902.08億。去除后的總市值為33760.18億。即總市值較5月末增加了3036.56億,增幅為9.88%。即如果沒有新股,其他股票也漲到今天的價格,目前的滬綜指應該在1803點左右,考慮到上港集團的新發,應該還不到這個位置。
另一個造成扭曲的原因在于股權股權分置問題的長期存在。由于眾所周知原因,十多年來市場一直處于2/3股份不流通、1/3股份流通的股權流動性分裂這一中國獨有的現象。法人股不能以市價流通,只能以不低于凈資產的價格協議轉讓,但由于其依然計入指數權重,而且以市價計算,造成了證券市場權重的扭曲,編制指數缺乏嚴謹,導致其嚴重失真。
但反之,滬指又帶有一定的真實性。
首先,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將完成,理論上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都變成了可流通股,只存在時間上的限制,這部分未流通股本具有了以市價定價的依據。這個時刻開始上證綜指反而較其他成分股指具有更多的適用性和科學性。
其次,仔細想一下,如果要找一個適合投資人使用的覆蓋全市場的指數,從交易所官方公布的指數產品來說,十多年來一直是個空白。從10年前上證所發布的上證30指數到2005年的紅利指數,雖然均采用了流通股本,但均不是涵蓋整個市場的指數產品。而如果追求指數樣本全市場覆蓋,在新股上市當日計入股指做法不變的前提下,新股擴容帶來的失真也難以避免。

第三、很多投資者喜歡將幾年前某些股票的價格及當時的指數和現在比較,從而得出\"賺指數不賺錢\"、\"局部牛市\"、\"權重股帶動指數\"等一系列結論,這是一個誤區。隨著投資理念的不斷變化,各類股票之間的比價關系一定會發生調整。重返2000,不意味是前一個2000點的重復,更不意味著每一只股票都會相應的上漲。
1000點到2000點。要表明的只是趨勢,把握住這一點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