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每一個希望得到風險投資的創業者,都需要留意風險投資的口味。

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就像相互追逐的男女,需要了解彼此之間的喜好。在這個資本為王的時代,每一個希望得到風險投資的創業者,則更需要留意風險投資的口味:所在的行業容易得到VC的青睞嗎?哪個領域對VC具有潛在吸引力?甚至VC偏好在哪些城市投資。摸清了這些,才能投其所好,順利融資。那么,2006年,誰是風險投資的親密愛人?
Web2.0和軟件外包
2006年3月,雅虎中國前總裁周鴻聯手美國紅杉資本等機構,向Web2.0時代高舉著社區搜索大旗的奇虎砸下了2000萬美元。其實不止是奇虎,在Web2.0概念流行的上半年,人人都迷上了博客、分類、交友、約會、視頻、社區,認為這是繼門戶網站、搜索網站之后互聯網的新方向。雖然這類網站當時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但是新生的Web2.0需要盈利嗎?難道Web2.0全民參與這個概念還不夠激動人心嗎?就像生存還是死亡困擾著哈姆雷特一樣,投還是不投Web2.0,也困擾著風險投資基金的管理者們。
但是終于耐不住誘惑,大把的銀子在2006年上半年投向了這些擁有Web2.0概念的網站。社區搜索網站奇虎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投資,視頻網站mysee得到了1000萬美元的資金,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則劃給了博客交友社區51.com第一期資金400萬美元……
砸在Web2.0上的金錢有如潮水,有人甚至稱看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影子,有人說“錢投不出去,風投急得直哭”,還有人說“風投應該改名叫‘瘋投’”。但是下半年隨著Web2.0盈利模式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大家看到Web2.0還僅僅是一個概念,另外借用一位風投的話說,該投的都投了,風險已經積累起來了,現在是轉變方向的時候了。于是網絡投資開始降溫。
雖然如此,根據清科創投的統計數據,包括互聯網、IC、電信、軟件等在內的廣義IT在2006年仍然是風險投資的最愛。2006年的前11個月,廣義IT獲得了10.5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占當年整個投資數量的62.1%。在下半年第三、第四季度,這一領域的投資額呈現下降趨勢,與Web2.0的退燒時間恰好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際軟件外包業務逐步轉移到中國,軟件外包企業得到了風險投資大把的銀子,典型案例就是今年5月份,歐美軟件外包領軍企業——文思創新得到了DCM、紅杉資本、聯想3000萬美元的投資。軟件外包是一個講求規模經濟的行業,擁有萬人以上的團隊,才能夠充分發揮大兵團作戰的威力,像國際知名的軟件外包公司印度的TATA和Infosys都擁有5、6萬人的團隊。隨著風投們不斷砸下資本,壘起類似印度TATA或者Infosys的中國軟件外包公司也未可知。
生物技術咸魚翻身
下一個世界首富是誰?沒人知道。下一個世界首富將來自哪個行業?比爾·蓋茨大膽預言:從事生物技術的投資者。生物技術由此浮出水面,成為繼互聯網之后投資商關注的熱點。2000年前后,西方對生物技術如此狂熱,以致北京大學的生物系博士生不需要考GRE、TOEFL,只需要申請,就可以得到美國名校的Offer。
但是令人倍感遺憾與郁悶的是,雖然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基本與世界齊步走,但是生物科技卻始終不怎么招風投的待見。每年投入生物、醫藥的風險資金只有區區千萬美元,以致有人戲稱中國的“生物、醫藥被風投打入了冷宮。”
打入冷宮的原因,無外乎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周期長、資金需求量大且國內鮮有與國際同步的技術與產品這些理由。雖說風險投資很有耐心,一般將錢投下去后會等個三、五年的時間,但那是境外的做派。進入中國的風投已經入鄉隨俗,項目投資“短、平、快”成了它們的特征。對于中國生物醫藥這種風險太大,回報時間過長,中間接手的風投少的行業,風投是一向不愿意招惹的,見了這些項目基本上是繞道走(當然一些真正的好項目還是會引得他們像餓虎撲食一樣沖上去爭奪的)。
今年隨著美國、以色列生物醫藥風險投資的增加,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也咸魚翻身,異軍突起,由冷轉熱,風險投資數額增長3倍,達到了1.2億美元,成為繼服務業、傳統行業之后的第四大風投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生物醫藥開始熱火起來,清潔能源和環保領域在中國也有由冷轉熱的傾向。2006年12月中國政府召開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改委將“節能降耗”作為2007年的主要工作。隨著中國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國家”政策的逐步落實,更多的本土風險投資將目光投到了清潔能源和環保領域。
環保VC——清華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裁葉冬說:“清潔技術投資已經慢慢成為VC領域比重最大的一塊,美國從2004年比重很小猛增到2005年的25%,我可以預計,接下來的三年內,清潔技術風險投資將會不次于IT投資。特別對于中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與污染大國。” 看來清潔技術和環保領域的機會悄悄到來了。
北京、上海優勢依然
如果你是一位希望得到風投資金的創業者,那你可就要注意了,選擇在哪個城市創業對能否順利找到風投資金很重要。雖然風投說,只要項目好,團隊好,在哪里創業并不重要。
但是仔細看一看清科創投的報告,就會發現,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依然是風投偏愛的地方,這里被風投看中的項目最多、也是風投資金投放最密集的地方。
2006年,北京108個項目融得了7.3億美元的資金,在投資案和籌資金額方面力拔頭籌,遠遠超過了2005年的70起投資案和3.74億美元的投資金額。上海緊隨其后,81個項目獲得了3.47億美元的資金,比2005年增長近一倍。投放在這兩個城市的風投資金幾乎占當年風投總額的2/3。在風險資本中國10年發展的歷程中,這兩個城市始終是風投偏愛的地方。
這兩個城市在人才規模與水平、技術孵化和發展、信息流動與易得、資金規模和融通便利性、法律完善與清廉高效政府、市場規模和引導作用、購買力、社會治安與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優勢,相信國內暫時還沒有其它城市能與之抗衡。這兩個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非常密集,中國政府認定的26000多個高新企業,就有5000多家扎根在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園。
這些城市也是風投在中國安營扎寨、扎推聚集的地方。選擇這些城市創業,對面的辦公室可能就是風投的大本營,頗占“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便利。
即使未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多個地方中心城市發展成為區域甚至全國性影響的大城市,但就像紐約200多年來一直是美國金融中心一樣,北京和上海仍將魅力不減。
其實回首2006年,中國的傳統行業和服務業也得到了VC的青睞。服務業融到了2.18億美元,占當年風投總額的12.9%,而傳統行業獲得了1.62億美元,占9.5%。新東方在美國的上市,邁瑞醫療和如家快捷酒店在國內上市,來自傳統領域的高增長企業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高增長替代了高科技。“誰在乎他們是不是高科技公司?中國傳統產業公司正在為我們帶來更大回報。”來自上海的一家VC代表如此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