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闊葉獼猴桃的遺傳轉化效率,以闊葉獼猴桃葉柄為試材,通過根癌農桿菌介導法進行了遺傳轉化技術參數(shù)的研究。結果表明,葉柄預培養(yǎng)3~4 d、用農桿菌懸浮液(D600nm值0.5)感染10 min、共培養(yǎng)48 h、共培養(yǎng)時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200 μmol/L乙酰丁香酮處理可以獲得較高的gas基因表達率。在供試的1200個葉柄中獲得了49個抗性芽,轉化頻率為4.1%。對轉基因抗性材料進行PCR檢測和gus基因組織化學染色,證實了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闊葉獼猴桃的基因組中,并得到穩(wěn)定表達。
關鍵詞:闊葉獼猴桃;遺傳轉化;根癌農桿菌;gus基因
中圖分類號:S6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2007)04-553-04
闊葉獼猴桃(Actinidia latifolia Merr.)果實可食用,也適合制作果汁和果酒。最可貴的是其鮮果中維生素C含量高達9.4~21.4 mg/g,居獼猴桃之首。雖然闊葉獼猴桃的開發(fā)利用和研究價值很高,但其果實小、外觀差等性狀限制了它的商品性,所以有待于利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進行改良育種,以適應人們對健康營養(yǎng)型果品的需求。獼猴桃的遺傳轉化已有一些研究報告,但主要集中在栽培種美味獼猴桃(Actinida deliciosa var.delicilsa)上。關于闊葉獼猴桃的遺傳轉化,畢靜華等以闊葉獼猴桃葉片為試材,通過農桿菌介導法進行了闊葉獼猴桃的遺傳轉化,探討了闊葉獼猴桃的抗生素敏感性,同時獲得了轉基因植株,但是轉化率較低。為了提高闊葉獼猴桃的遺傳轉化效率,進行闊葉獼猴桃的遺傳轉化技術參數(shù)的優(yōu)化是非常必要的。試驗以闊葉獼猴桃的葉柄為轉化受體,探討了闊葉獼猴桃遺傳轉化的各項技術參數(shù),為進一步進行控制目標性狀的目的基因導入奠定基礎。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培養(yǎng)條件
材料為本實驗室建立并保存的闊葉獼猴桃試管苗,培養(yǎng)在不含激素的1/2MS[8]培養(yǎng)基上,每4周繼代1次。取4周苗齡的無菌苗幼嫩葉柄(約長0.5cm)作為受體進行遺傳轉化試驗。愈傷組織和不定芽再生培養(yǎng)基為1/2MS+O.1 μmol/L NAA+5 μmol,LZeatin,生根培養(yǎng)基為1/2MS+1 μmol/L NAA。所有培養(yǎng)基均附加7 g/L的瓊脂粉和20 g/L的蔗糖,用0.1 mol幾的HCl或Na0H調pH值至5.8,在12l℃(1.2 kg/cm2)高壓滅菌20 min。高壓滅菌的培養(yǎng)基,冷卻到50℃左右,加入過濾滅菌的抗生素和乙酰丁香酮,混勻、分裝備用。材料在(25±2)℃,光周期16/8 h,光照強度40 μmol/m2-s的條件下培養(yǎng)。
1.2 質粒及菌株
轉化所用的質粒為pBll21,含CaMv 35S啟動子調控的β-葡糖苷酸酶(gus)報告基因和抗卡那霉素(Kan)篩選的新霉素磷酸轉移酶(NPTII)基因。質粒通過凍融法轉入根癌農桿菌菌株EHAl05中。
1.3 方法
1.3.1 農桿菌的培養(yǎng)和活化 選取包含質粒pBll21的農桿菌EHAl05單菌落。接種到含Kan50 mg/L、鏈霉素(Str) 50 mg/L的5 mL液體YEP培養(yǎng)基中,180 r/min 28 cC振蕩培養(yǎng)24 h。取該菌液2 mL加入到40 mL含同樣抗生素的新鮮液體YEP培養(yǎng)基中繼續(xù)振蕩培養(yǎng)4 h至對數(shù)生長期,然后于4000 r/min 4℃離心15 min,沉淀用液體1/2MS(pH5.2)等體積懸浮后備用。
1.3.2 根癌農桿菌對外植體的浸染與共培養(yǎng) 將切好的葉片直接浸入農桿菌懸浮液中浸泡,其間不斷振蕩,使農桿菌能與外植體充分接觸。之后取出外植體用無菌濾紙吸去多余菌液,置于含有200 μmol/L乙酰丁香酮(AS)的再生培養(yǎng)基上暗培養(yǎng)3 d,然后取出,用無菌水沖洗3次,接種到含Kan 20mg/L、Cef 300mg/L的再生培養(yǎng)基上,每2周繼代1次,暗培養(yǎng)21 d后轉到光下培養(yǎng)。

1.3.3 闊葉獼猴桃基因組DNA的提取 取一小片抗性芽葉片,置于1.5 mL的離心管中,加液氮研磨成糊狀。然后加入預熱到65℃的SDS提取液,65 ℃水浴30 min,并不斷輕輕搖動。冷卻至室溫后加入等體積酚/氯仿混勻,12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重復2~3次,小心將上清液移入新的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的氯仿后混勻,12 000 r/min離心5 min。將上清液轉入新的1.5 mL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異丙醇和1/10體積3 mol/L NaAc(pH 5.2),室溫靜置10 min,再12 000 r/rain離心5 min。70%乙醇漂洗沉淀,37℃晾干后,溶于含RNase的TE,取3 μL電泳,其余-20 ℃下保存?zhèn)溆谩?1.3.4 PCR分析 從SDS法快速提取的闊葉獼猴桃的基因組DNA中,取約100 ng基因組DNA為模板,進行PCR擴增。以未經農桿菌感染的試管苗葉片基因組DNA為陰性對照,同時設重組質粒pBll21為陽性對照。根據(jù)載體特有的NPTⅡ基因(約長500bp)兩端序列設計引物,上游引物UPl,5'-GTrCTIqqq'GTCAAGACCGACC一3;下游引物DPI,5’-CAAGCTCTTCAGCAATATCA CG-3'(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以UP2和DP2為引物進行特異擴增檢測。PCR反應在PTC-200 PeltierThermal Cycler上進行。25 IxL PCR反應體系包括:10 μmol/L的UPl和DPI各1 IxL,10×PCR反應緩沖液2.5 μL,25 mmol/L MgCl2 1.5 μL,2.5 mmol/LdNTPs 2 μL,2 μL Taq DNA聚合酶(TaKaRa,Japan)。反應條件為94 ℃預變性5 min,94℃變性40 s,52 ℃退火40 s,72℃延伸90 s,進行30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4℃保存。PCR擴增產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1.3.5 gus基因表達的組織化學分析 gts基因瞬時表達的檢測采用Jefferson等的方法進行。
2 結果與分析
2.1 外植體預培養(yǎng)時間對轉化效率的影響
將切好的葉柄置于不含任何抗生素的再生培養(yǎng)基上,分別預培養(yǎng)0、1、2、3、4、5 d,然后用D600nm值為0.5的農桿菌懸浮液浸染后培養(yǎng),然后測定gus瞬時表達率和永久表達率。結果表明:預培養(yǎng)時間對闊葉獼猴桃葉柄的轉化效率有一定的影響(圖1)。葉柄預培養(yǎng)3 d和4 d后進行轉化能夠獲得較高的gus瞬時表達率,有抗性愈傷組織和抗性芽形成,但形成率差異較大。為了避免假陽性的存在影響轉化效果的評價,采用gus基因永久表達率來衡量轉化效率。預培養(yǎng)5 d的處理中gus基因永久表達率(16.7%)明顯低于3、4 d預培養(yǎng)處理的39%,這可能是由于5 d預培養(yǎng)時愈傷組織的形成已經啟動,假轉化體比例增大,從而降低了遺傳轉化率。預培養(yǎng)時間再延長,假轉化體比例迅速增大,所以盲目延長預培養(yǎng)時間只會增加工作量,而轉化植株的數(shù)量增加甚微。因此,預培養(yǎng)時間確定為3~4 d較為合適。

2.2 農桿菌感染時間對轉化效率的影響
將切好的葉柄置于含抗生素的再生培養(yǎng)基上預培養(yǎng)3 d,然后用D600nm值為0.5的農桿菌懸浮液,分別浸泡30 s、5 min、10 min、15 min、30 min后培養(yǎng)。結果表明(表1),上述5個處理的gu,s永久表達率分別為25.0%、45.5%、52.7%、38.4%、16.7%,可見農桿菌浸染10 min效果最好。感染時間超過10 min時gus永久表達率急劇下降,當感染時間延長到30min時gus永久表達率降低到16.7%。gus瞬時表達率的曲線變化趨勢同gus永久表達率。因此農桿菌浸染闊葉獼猴桃葉柄的時間應控制在10 min左右。
2.3 農桿菌濃度對轉化效率的影響
在農桿菌菌液D600nm值為0.1、0.2、0.5、1.0、1.5的5個處理中。最高的gus瞬時表達率(88.4%)和最高的gus永久表達率(47.5%)都發(fā)生在D600nm0.5的處理中(表2)。D600nm太小,農桿菌感染的幾率下降;D600nm太大,導致外植體切口褐化甚至死亡,從而降低遺傳轉化率。D600nm為0.5是闊葉獼猴桃葉柄遺傳轉化中最適的農桿菌懸浮液濃度。
2.4 共培養(yǎng)時間對轉化效率的影響
表3表明,共培養(yǎng)時間對闊葉獼猴桃葉柄的遺傳轉化有顯著的影響。共培養(yǎng)48 h時gus基因的瞬時表達率和永久表達率分別為90.9%、49.7%,是所有處理中轉化效率最高的。觀察發(fā)現(xiàn):共培養(yǎng)24 h,農桿菌菌落生長量較少,生長面積沒有超出外植體在培養(yǎng)基上放置的位置,只有移出外植體才能在培養(yǎng)基表面看到菌斑:共培養(yǎng)48 h和72 h后,在外植體的周圍已可見明顯菌斑;共培養(yǎng)96 h后,農桿菌生長旺盛,面積較大;共培養(yǎng)120 h后,農桿菌生長過剩幾乎淹沒外植體。當共培養(yǎng)時間超過48 h時,外植體的死亡率隨著共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升高,當共培養(yǎng)時間達120 h時.死亡率達28.5%。因此48 h被認為是最佳的共培養(yǎng)時間。

2.5 AS添加方式對轉化效率的影響
在農桿菌培養(yǎng)階段添加乙酰丁香酮,并不能提高闊葉獼猴桃葉柄的遺傳轉化效率,農桿菌活化時不添加而在共培養(yǎng)時添加200 μmol/L乙酰丁香酮,轉化效果最好,gus瞬時表達率和gus永久表達率同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91.5%、49.8%,同時死亡率最低(14.3%)。共培養(yǎng)時培養(yǎng)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外植體的死亡率明顯降低(表4)。
2.6 抗性芽的篩選培養(yǎng)
在葉柄外植體的遺傳轉化中,經首次抗生素篩選培養(yǎng),部分外植體逐漸褐化死亡;有些外植體慢慢地長出抗性愈傷組織。經過2~3個月的培養(yǎng),抗性愈傷組織分化出不定芽(圖版-A),但不定芽再生頻率很低。在含Kan 50 mg/L、Cef 300 mg/L的篩選培養(yǎng)基上,假陽性不定芽很快就會變成白色,最后逐漸死亡。存活的抗性芽保持綠色并正常生長(圖版B)。在農桿菌感染的1200個葉柄外植體中獲得了49個抗性芽,轉化頻率為4.1%。
2.7 PCR檢測與gus基因表達
轉基因植株的PCR特異擴增檢測結果如圖4所示,陽性對照(pBll21)和轉基因材料都能擴增出500 bp左右的特異條帶,而未轉化材料不能擴增出任何條帶,說明外源NPTⅡ基因已經整合到獼猴桃基因組中。
隨機抽取抗性芽葉片,采用Jefferson等的方法進行gas基因表達的檢測。從抗性芽葉片組織染色結果來看,抗性組織和葉片呈現(xiàn)藍色(圖版-C、D),這說明gas基因已經轉入闊葉獼猴桃的基因組中, 并得到穩(wěn)定表達。
3 討論

外植體在農桿菌懸浮液中的浸泡時間是影響轉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浸泡時間太短,農桿菌未接種到傷口面,不能完成轉化;時間太長,則農桿菌毒害造成外植體褐化甚至死亡,也會導致篩選時抑菌困難,造成污染。有研究報道農桿菌感染時間一般不要超過30 min。在本研究中農桿菌菌液浸染闊葉獼猴桃葉柄的時間應控制在10 min,這時gas瞬時表達率和永久表達率可以達到最高值。農桿菌附著后并不能立刻轉化,只有在創(chuàng)傷部位生活超過16 h的菌株才有轉化功能,但如果共培養(yǎng)時間太長,植物細胞易受毒害而死亡。試驗結果顯示,對于闊葉獼猴桃葉柄來說共培養(yǎng)48 h效果最好。根癌農桿菌Ti質粒的Vir區(qū)對T-DNA的轉移起到介導作用。根癌農桿菌Vir基因的表達及其表達水平直接影響到轉化效率。植物受傷細胞分泌的某些酚類化合物如乙酰丁香酮(AS)對根癌農桿菌Vir基因的表達有誘導作用。這可能是不同植物及同一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不同生理狀態(tài)等差異造成的。對闊葉獼猴桃葉柄來說,農桿菌活化階段添加AS并不能提高轉化效率,農桿菌活化時不添加AS而共培養(yǎng)時添加200μmol/L AS的處理效果最好,gus瞬時表達率和gus永久表達率同時達到最高值,分別為91.5%、49.8%,同時死亡率最低只有14.3%。在共培養(yǎng)時添加AS.外植體的死亡率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