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軍
著者認為:“經濟在制度基礎上運行,制度是人為設定的規則。”“強調制度因素對經濟運行的重要性。”“經濟發展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著者不同意在許多有關經濟增長的模型中,制度因素是被排除在外的,即將制度視為已知的、既定的或將制度因素作為“外生變量”,主要是通過各種物質生產要素的變化去說明生產率的變化和經濟增長與否。對此,很有必要強調制度在經濟運行、發展與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從中國幾十年經濟發展實際情形來看,制度確實是比技術對經濟影響更為重要的因素。可以說,制度創新從來都是促進經濟發展最為基本的推動因素。制度的實施機制以國家為主體,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保障正式約束與非正式約束的推行、實施與實現(見:巫文強著《經濟運行的制度因素》,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第1版第1-5頁)。
制度對農業產業經濟影響明顯。首先是在農村發展目標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確定,一般都要用規范的、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予以載述。農村發展指標寫得具體,一些指標甚至用數字加以量化而成為硬指標。對此,著者認為有必要加以改變。即以提高農村社區生產力和農村勞動力就業為農村發展目標,真正把資金用到提高整體生產力水平和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吸納方面,以農村城鎮為基礎,把農村社區建成有一定經濟承載力的經濟功能區域,并在此基礎上實施農村工業化戰略。其次是在農業發展目標方面。中國農業發展目標應注重農業的實際投入產出效益。根據國情,應分為福利性農業和商品性農業,農業政策應就兩者不同特點分別予以支持。并以此為基礎,客觀地觀察對待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了解他們在農業中地位、作用及需要非農就業基本數量。再次是在農民收入和農民負擔方面。農民收入實質是農村勞動力勞動收入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因為只有就業才有勞動收入,這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而“農民負擔”實際上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的問題,“農民負擔”加重實際上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增大。最后是在實施農村工業化戰略方面。我國工業化的關鍵是農村工業化,沒有農村工業化的國家工業化或區域工業化是不可想象的。在農村集體化解體后,農村工業化難由政府主導,而主要靠自力更生。例如,廣西賓陽縣紙產業工業集群化發展的事例證明農村工業化可以主要靠自力生成。它提出了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新途徑。當然如果國家制度沒有確切保障,政府從農村經濟主導地位退出,農村工業化歷程就很艱難。實施農村工業化戰略,政府還是要支持的,除了制度因素,還體現在財政、金融和服務等多個方面支持,需要政府在實現農村工業化進程中切實負起責任,積極發揮作用。
制度對工業產業經濟影響也很明顯。以廣西賓陽縣再生紙工業產業經濟為例,首先是制度管制力對工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制度管制力對再生紙工業產業經濟影響最為突出,因為再生紙工業產業經濟在賓陽縣有發展空間,有些鄉鎮之所以沒有下降,反而還要不斷上升;而有些鄉鎮之所以不能很好發展,即是由于制度管制力的制約而造成的。其次是制度的思想基礎對工業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再生紙工業產業經濟屬于資源綜合利用型產業經濟,受國家相關政策所鼓勵。《國務院批準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國發[1996]36號)指出:“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我國一項重大的技術經濟政策,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項長遠戰略方針,對于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