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多年來,糖尿病防治的經典策略是“五駕馬車”,即飲食、運動、用藥、自我監測及糖尿病教育。但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孫子林教授提出,應在“五駕馬車”的基礎上,對糖尿病患者增加“自我管理與技能培訓”,這就是“5+1”糖尿病防治新模式。
孫教授說,目前有許多患者對自己缺乏嚴格約束,難以做到合理的治療、監測、飲食和運動,缺少自我管理的實用技能和措施,導致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難以達標,以致各種意外事件頻頻發生。事實表明,光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且難以落到實處。眼下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學會自我管理的技能,并在生活中體現出來。
來源:《健康時報》
小心糖尿病引發尿毒癥
糖尿病和終末期腎病(即尿毒癥)這兩種似乎不太相關的疾病,實際上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日前,在有關。腎臟保護研究最新進展研討會上,公布了最新統計:每3名尿毒癥患者中,就有一人是因糖尿病腎病發展而來的,糖尿病腎病已成為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首要因素。
調查顯示,有半數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壓,但患者在選用降壓藥物時卻極少關注對腎臟、心臟等靶器官的保護。為此,有關專家呼吁:醫生必須盡快更新知識,在糖尿病治療中首選能徹底阻斷導致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
來源:《文匯報》
車禍,原是糖尿病惹的禍
據國外報道,患有糖尿病的司機,發生意外事故的比例較高。原來這都是糖尿病惹的禍。假如一位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沒有得到較好控制的情況下開車,其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將大大降低。特別是驅車外出且不能按時用餐時,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反應。此時,司機的定向能力、自控能力都會受到影響。一旦司機的思維判斷出現誤差,意外事故可能就會接踵而至。
為此,給患有糖尿病的司機朋友提幾點建議:①積極控制好糖尿病,使血糖長期保持在穩定的水平;②備一臺血糖儀,隨時監測血糖的變化;③當出現低血糖征兆時,應立即停止駕車,迅速進食,休息片刻,待癥狀緩解后再繼續行駛;④切忌長時間行駛和疲勞駕車。一
來源:《健康導報》
從耳垢檢測出糖尿病
俄羅斯醫學家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耳部耵聹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垢較多,且與糖尿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他們對1200名可疑糖尿病患者的耳垢進行葡萄糖含量檢測,結果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垢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
近年來,我國醫務人員對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耳垢亦做過葡萄糖的含量測定,結果與上述報告類似。因此,有關專家建議:凡感耳癢且耳垢異常增多者,應考慮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及時到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以便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來源:《中國醫藥報》
美科學家找到干細胞穩定新來源
美國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找到了易于獲取并有很強繁殖力的干細胞的新來源。他們已經從發育中胚胎的外圍羊水中提取出干細胞,并培育出了肌肉、骨骼、血管、神經和肝臟細胞。
研究人員在羊水中發現了少量的干細胞,他們將這類細胞命名為羊水液體來源細胞(AFS細胞)。據介紹,這種細胞不僅容易獲取,而且繁殖很快,每36小時數量就翻一倍。這一過程不需要其他細胞的參與,而且也不像其他類型的干細胞那樣可能會引起腫瘤。
科學家相信,這種干細胞可以用于治療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中受損的細胞組織。
來源:《科技日報》
血糖達標率低,首選藥將更新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楊文英教授近日指出,嚴格控制血糖是降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風險的關鍵,而目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達標率不到30%。
臨床中,針對胰島素抵抗及胰島B細胞功能衰退給予治療,是長期控制2型糖尿病的根本策略,但該策略常被忽略。
日前,一項全球范圍內的對4351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4~6年的治療結果進展研究表明,馬來酸羅格列酮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降低B細胞功能受損率、長期控制血糖水平等方面比傳統降糖藥物效果更好,將成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首選。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