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春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大多數人在從吃飽向吃好轉變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營養知識,把“吃好”和“好吃”等同起來,丟掉了傳統飲食習慣,攝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及高糖類食物,結果出現了糖尿病、肥胖癥、高脂血癥等代謝性疾病。那么,應該怎么“吃”呢?下面就談談我們傳統的飲食習慣,或許可以助您更好地抗擊糖尿病。
《黃帝內經》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配伍原則。同時倡導飲食有節,不可暴飲暴食,避免五味偏嗜。
吃什么?——五谷為養畜菜果助
五谷為養:在我國傳統飲食中,五谷雜糧是人體賴以生存的主要食物,即以糧食為供養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谷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素,這種膳食結構模式和以動物性食物為主食的膳食結構模式相比,其人群的高血壓、糖尿病、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等“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顯著降低。
五畜為益:益為補益的意思,五畜有益于五臟精氣。就是說以動物性肉食作為人體供養的必要補充。每天進食適量的肉、蛋、奶、魚等食品,有利于兒童發育、生長;有助于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營養補充;有利于營養缺乏及體衰病人恢復體質。
五菜為充、五果為助:是指蔬菜水果的營養物質對臟腑有充養、輔助作用。果蔬含有人體必須的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還有與人體新陳代謝密切相關的一些重要的酶,也主要依賴果蔬。
怎么吃?——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飲食有節:飲食有節就是說吃飯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飲膳正要》提出:日食以三餐為宜,早餐早,中餐好,晚餐少。既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饑飽失度。如《黃帝內經》所云“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講的是過饑的害處。《內經》還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則是過飽的弊端。祖國醫學認為進食過量,則脾胃負擔過重,食積于胃腸,日久脾胃功能就會受到損害,水谷精微(營養物質)就不能化生,就會產生疾病。如《內經》曾指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飽食”和“大飲”就是飲食過量失于節制,因此導致了“腸澼”或痔以及氣逆等病癥。
謹和五味:藥物有四氣五味之分,食物亦有寒熱酸甜之別,人的體質又有虛實寒熱之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講究飲食的性味對健康的影響。四氣是指藥物或食物寒、熱、溫、涼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藥物或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藥物五味不一定和嘗到的味道完全吻合)。若過食辛熱溫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絕于口,就容易助熱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會導致“消渴病”的發生。
靠“天”吃——天人相應四季食養
飲食調理應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變更。一般來說,春天萬物萌生,可食大蔥、豆豉等食品,以助陽升散;夏季陽盛,應少食辛甘燥烈食品以免傷陰,宜多食綠豆、西瓜等甘酸清潤食物,以清熱、祛暑、生津。秋季氣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潤之品以潤煤。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溫補之品以護陽氣。此外,由于人們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食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性:如冬季進補時,北方氣候嚴寒,食品可選用大熱大溫之品,如羊肉、狗肉;而南方氣候稍溫和,食養品則可選用甘溫補品如雞肉等。
由于人的個體差異,食養也要因人而異。如老人臟腑虛弱,飲食上宜清淡為主,食宜暖、軟、緩,禁油膩、黏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類粥食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嬰幼兒、學齡兒童應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礎上,相應多食用含蛋白質高的動物食品及豆類,還應多食維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滿足身體生長的需要。
(編輯/李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