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偉

不治理如隱性漲價,春運票價的政策利好就難以完全發揮出來?
農歷年末一到,春運提上日程,火車票就要漲價:集體無意識的蘇醒像生物鐘一樣準確?許多人由此開始曾經做過的工作:準備繼續狀告鐵道部,或者準備繼續呼吁召開價格聽證會,人大代表準備繼續寫提案,提交3月的“兩會”……更多的人準備接受難以改變的現實?面對按照陳舊慣性運作的龐然大物,個人性的?辛苦的抵抗,或者忍受,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時間?2007年1月10日,鐵道部突然發布新聞說,今年起春運火車票不漲價了?
這個消息來得突兀,很多人覺得意外?不漲價似乎不符合鐵道部在此問題上的一貫態度,尤其不符合壟斷企業的市場性格?
壟斷態勢未變
壟斷企業的市場性格是什么樣的?“只此一家”的市場領域,臉上往往寫著“店大欺客”四個字?改革開放之前到國營商場買東西,常常要看營業員的臉色,許多人對壟斷經營的切膚之痛都來自這樣的生活經驗?現今改革開放快30年的時間,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少不了壟斷臉色的市場之中?固定電話要收月租,手機雙向收費,壟斷了糧?水?電?煤(氣)?(石)油等等關系到國民剛性需求的企業,雖然打的是服務性行業的旗號,臉色通常都是不怎么好的?
鐵路行業自然也不例外?有人希望農民工留在打工的地方過年,減少對鐵路運輸的需求,同時保證那些地方的工廠能夠正常生產?這種建議在現實中很難實施?因為春節不同于“黃金周”,新年家庭聚會是一種文化傳統,世界各國都如此,不獨中國人如是?人的行為并非只受經濟理性的影響,也是文化傳統的產物?更何況,除了凝聚社會,春節的存在也刺激了消費?選擇回家過年沒有什么可指責的地方?
也有人希望公路和航空運輸能夠與鐵路競爭,從而導致火車票價格下降?這在經濟學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中,面對中國1億以上農民工在東西部之間進行的季節性流動,來自公路和航空業的競爭,并不能撼動鐵路的位置?
那么,寄希望于鐵路業內部的競爭嗎?根據經驗,行業內競爭常常可以增進消費者的福利?政府在水?電?煤?糧食?石油和通訊等行業設置了市場準入機制,壟斷現狀并沒有太大改觀?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市場準入機制的必要性是值得商榷的?要打破壟斷,就要開放這些市場,放棄不盡合理的準入制度,而為了保住既得的壟斷利益,利益集團也會阻止相關市場的開放?鐵路行業除了普遍的利益博弈外,還有它自身特殊的問題?因為鐵路運輸受制于鐵路線路規劃和調度,開放市場需要更多的前期工作?
為了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運能不足,我國政府制定了龐大的鐵路網規劃,計劃到2020年全國鐵路里程達到10萬公里?這個鐵路網規劃需要資金2萬億元,平均每年需投資1300億元左右?為了彌補投入不足,鐵道部曾宣布向非公資本開放鐵路建設?鐵路運輸?鐵路運輸裝備制造?鐵路多元經營這四個領域的市場,并以“壟斷地位”作為吸引投資的籌碼?這一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卻遭到冷遇?由于中國鐵路業體制復雜,政企不分以及不透明的財務狀況和不穩定的政策環境,市場至今仍在觀望之中?鐵路業形成內部競爭的道路比一般壟斷市場開放的道路更加漫長?
治理隱性漲價是當務之急
春節時期鐵路客運的供求關系不會改變,鐵路運輸企業的壟斷地位又難以動搖,這些都決定了“鐵老大”的臉色不好看?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得不忍受這個現實?
舉行聽證也不能阻止春運火車票漲價?聽證制度剛剛流行的時候,很多人抱著莫大的希望,仿佛因此可以獲得與壟斷行為對決的機會,但是“逢聽必漲”的結果給這種善良的愿望一個莫大的教訓?2002年國家發改委就“部分旅客列車實行政府指導價”組織過聽證會,結果有目共睹?從那次聽證會之后,發改委或者鐵道部再沒有組織過和火車票價有關的聽證?這也成了很多人批評鐵道部的原因?但鑒于中國鐵路目前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體制,政府定價就會變得相當艱難?
在這種情形下,鐵道部未經聽證就決定2007年起春運票價不再上浮,原因可能只有一個,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考量抑制了鐵道部的漲價沖動?
“鐵老大”臉色不好,看上去就不太和諧,更危險的是其壟斷利潤加劇了分配不公?對春運車票價格最敏感的人群是農民工,車票漲價意味著更多打工收入流入了鐵路運輸企業?在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增反減的情況下,車票漲價增加了大學生回家過年的成本,再一次加重了國民教育投資的負擔?社會財富通過這種方式向壟斷企業轉移,不利于提高農民的收入,妨礙了更多中國人分享經濟進步的成果?

春運時期的火車票是稀缺的壟斷資源,往往可能產生制度性的腐敗?旅客在鐵路企業的售票窗口買不到車票,不得不出高價到票販子手上買票?大量稀缺的車票是怎么流到票販子手上的呢?票販子與相關企業?相關人員有沒有利益關聯?壟斷導致腐敗,絕對的壟斷導致絕對的腐敗,車票在票販子手上隱性漲價,是對壟斷與腐敗的關系很好的說明?這種隱性漲價也是鐵路春運中最大的不和諧?不治理隱性漲價,春運票價的政策利好就難以完全發揮出來?
利益博弈的結果
如果鐵道部沒有出人意料地宣布2007年起春運火車票不漲價,它將繼續面臨洶涌而來的批評?質疑和官司?在此前幾年關于漲價的質疑與答復中,很難不注意到鐵道部使用的語氣?2005年,面對“一次聽證管幾年”的疑問,時任鐵道部運輸局運調運價處處長蔣維平說,“2002年由國家發改委舉行的那次聽證會不是簡單的針對春運票價上浮進行的聽證,當時這個聽證會就是要建立對部分旅客列車實行政府指導價這么一種旅客票價的機制?”聽證會在這里既帶來了政府定價機制的合法性,又確認了漲價行為的合理性?
作為主管部門,鐵道部門堅持認為企業提高春運票價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分流乘客,緩解運輸壓力?事實上,如果僅僅為了分流乘客,控制出票量就能夠做到?從中國政法大學學生郝勁松起訴鐵道部的情形看來,在利益博弈中模糊博弈的性質,將壟斷企業追求利潤的行為置換成政府部門進行社會管理的行為,很難轉移爭議的視線?鐵道部宣布今年起春運不漲價,并且承認“分流”的失敗,終于將爭論的焦點還原到了“利益”,而非什么其他模模糊糊的東西?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火車票春運漲價這件事上,個人性的質疑變成了輿論的共識,而最后的結果亦是對社會共識的回應?盡管從社會共識到政治考量再到現實的政策之間有許多復雜的轉換,這些轉換也難能一一劃出清晰的因果鏈條,但一張火車票還是給許多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公民課?
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稱,從今往后的春運,火車票都不會漲價——這樣的許諾聽來雖皆大歡喜,卻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予以證明?壟斷企業很多,不合理的壟斷利潤也很多,警惕?質疑?批評,凝聚新的社會共識,并且保持輿論壓力,是很有必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