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梅瓔迪

“人類擔心今天的科技也許過于復雜而漸漸不受我們控制,一些小問題也許會引發大危機?”
東南亞在經歷臺灣地區12·26地震引發的“數字海嘯”后日趨平靜,但互聯網的不堪一擊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這一地區所有人的頭上?短短一周,人們清楚地看到,緊跟全球化的亞洲對歐美網絡的依賴程度,遠遠大于這些發達國家對我們的需要?
網絡依賴癥
郟慧卿是上海理捷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公司的銷售人員,與美國公司的業務往來平時都依靠郵件聯系,在斷網的日子里,他的郵件一直被“彈”回來,只能通過國際長途電話和美國方面進行確認,成本一下子高了許多?
“幸好斷網發生時正好是美國的圣誕休假,損失還不大?”郟慧卿說如果公司不能及時清關,就有發生滯箱費問題,“一個集裝箱一天40美元,如果客戶提不到貨物,那損失就無法計算!”
大批申請去美國和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更是急火攻心?23歲的趙沙是上海一名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正準備申請去美國深造,可是網絡的突然癱瘓讓他根本無法在最后限期內成功遞交網上申請?“美國大學的申請截止日期一般都在1月1日到1月15日之間,如果修復光纖需要兩周的話,大部分學校的申請就泡湯了?”趙沙說,自己同時申請了美國6所大學,如果快遞申請表格的話,就需要近千元費用?
劉明倩是一家美資軟件公司的工程師?老板在圣誕前回美國休假了,按照慣例,只要他通過電子郵件確認,就能按時發放工資獎金?但突如其來的地震打亂了事情的進程?眼看信用卡和房貸還款日期鄰近,為了以防萬一,小劉不得不開始向周圍人借錢?
“依賴癥”更多屬于心理層面?一家公司的銷售部經理助理章惠莉說,沒有MSN幫忙,她已經不知道怎么和那些代理商保持聯系了,“在MSN上,我可以無所顧忌地和他們開玩笑,甩酷酷的表情,又不必承擔面對面時的近距離緊張和尷尬?MSN不僅是聊天工具,更是我的工作方式”?在沒有MSN的日子里,她說自己“渾身不得勁”?
千鈞一發
“據我所知,北美地區從未發生過類似亞洲這樣的大規模網絡危機?”美國《大西洋月刊》的資深記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詹姆斯·法洛斯(James Fallows)告訴《新民周刊》,這次“史無前例”的斷網事件會得到全世界網絡專家的研究?
近幾年,通訊中斷的事件時有發生?2005年夏天,巴基斯坦境內的互聯網服務曾中斷12天,原因是之前有一艘漁船刮斷了巴基斯坦唯一一條海底光纜?2006年12月初,加勒比海一條海底光纜的損壞導致哥倫比亞部分城市斷網一天?有時,深海鯊魚也會咬壞保護不周的海底光纜?但像亞洲這樣的斷網事件還是頭一回,所幸發生在相對清閑的節日期間,否則可能對這一地區商業尤其是金融市場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理論上來說,互聯網任何一處受損失效,數據仍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傳輸?但事實是,互聯網全球用戶需要的大部分信息在美國;亞洲通過區區幾根脆弱的光纜獲得信息,而光纜又受制于變化無常的海底情況?
網絡專家說,互聯網自帶的協議將自動選擇其他路徑傳遞數據,要么通過中國陸路向西取道中東傳至歐洲,要么向南傳至澳大利亞?大部分信息流量仍然來自互聯網的誕生地美國,尤其是加利福尼亞?亞洲一些互聯網專家一直在哀嘆,亞洲提供的信息太少了?雖然電腦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用戶日益增多幫助亞洲實力不斷壯大,但亞洲對美國服務器的依賴程度并未因此而降低多少?
那么,類似此次亞洲斷網的事件在今后是否可以避免?答案也許有些令人沮喪:至少短期之內沒有萬全可行之策?
首先,海底光纜仍是主要傳輸介質?
正如悉尼的分析人士保羅·布德所說:“我們確實需要這些海底光纜?人造衛星不能切實作為備用設備,承載高通信量?”去年12月中美韓的六大運營商在北京簽署協定,共同出資5億美元修建首條海底高速直達光纖電纜——跨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美國Verizon通信公司表示:“太平洋光纜在未來將逐步從環狀過渡到類似大西洋的網狀,從而大大提高光纜系統的可靠性?”但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何時最終完成還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美國的“互聯網霸權”難以撼動?人們每次登錄網站和使用電子郵件時都要用到域名熕壯仆址,而解析域名的服務器中處于最核心位置的是“根服務器”?
目前全球共有13個域名根服務器?1個為主根服務器,放置在美國?其余12個均為輔根服務器,其中9個放置在美國?歐洲2個熚揮謨⒐和瑞典?亞洲1個熚揮諶氈荊,由互聯網名字與編號分配機構ICANN統一管理?人們在登錄大部分“.com”?“.net”等結尾的網站或發電子郵件時,數據都要到這些國家繞一圈才能找到目的地?這意味著一旦直接和美國相連的光纜斷裂,網絡就會出現無法登錄或是網速變慢的情況?
美國政府曾在2005年宣布,將無限期保留對負責控制互聯網流量的主要計算機的監控權?對此,人們擔心如果ICANN事實上只向美國“一個政府”負責,那么一旦美國與其他國家發生激烈沖突,便可以從技術上停止對該國國際域名的解析,造成該國注冊.com的政府企業網站都將無法訪問;另外,如果美國要攔截通用頂級域名解析報文烼CP/IP協議傳輸時電子文頭指令犑,就可以統計通信行為?這樣就意味著對方國家的網絡有可能失去安全的保障?
“人類擔心今天的科技也許過于復雜而漸漸不受我們控制,一些小問題也許會引發大危機?”德國駐上??傤I館的副領事海寧(Henning Hansen)對《新民周刊》說,歐洲從未發生過類似的斷網事件,但2006年11月的大規模停電已經讓人們感到了科技這把“雙刃劍”的作用?
網絡放大器
2006年是中國“入網”20年?有調查顯示,中國人對互聯網信息的依賴,遠遠大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海鷹教授認為,科技發達的今天借力網絡之于生活已經深入到了細節?縮小到一個校園網發生問題,網絡化管理的食堂就可能讓學生連飯都會吃不上?放而大之,飛機起降?銀行業務等等,一切依賴于網絡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會出現問題?
但與此同時,張海鷹認為網絡的影響力實際上是有邊界的?“其實這次網絡事件對大部分中國人影響并不大,除了少部分企業需要依靠網絡聯系業務之外,一些學校的申請和平時的聊天無法正常進行之外,對日常生活的打擊不如我們想象中那樣大?”他說,此次事件透露的信息充分說明了網絡的放大功能,網民的抱怨在網上發表后,在網絡平臺這個放大器中激蕩“升級”?7萬多網民參與的新浪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網民認為這次事故影響或嚴重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張海鷹說,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我們一樣能夠正常生活下去”?
“對于不少中國人而言,網絡的意義還在于表達,這可能是他們為數不多的表達渠道?”媒體工作者小吉說,“但12·26地震引發的斷網事件讓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這點:需要工具的自由是虛弱的,一旦工具失效,它支起的枷,又會緊緊地鎖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