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上海長寧區周家橋街道探索出一種新“會所文化”,主張通過讓鄰里之間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讓居民們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風尚?
門對門不相聞,同住小區陌路人?懷舊的人常會念叨過去“遠親不如近鄰”的胡同里弄文化——碰面先招呼聊家常,偶爾借些桌椅杯碟——鋼筋混凝土真能阻隔大都市里的鄰里親情嗎?
為了重現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區氛圍,上海長寧區周家橋街道探索出一種新“會所文化”,主張通過讓鄰里之間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讓居民們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風尚?
讓情作主,真的能讓居民們從家中走出來坐下來,無拘無束地聊起來熟起來,興高采烈地唱起來跳起來嗎——
時代的挑戰
概念中的“會所”是舶來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和金碧輝煌的?但在周家橋街道里,“會所”走進了普通老百姓家?會所文化,也就是以會所為載體,以文體活動為形式,以溫馨和諧為內容的精神文明建設?
如今的周家橋街道高樓林立,誰也無法將它和10年前上海人口中的“下只角”地區聯系起來?蘇州河畔的周家橋街道,曾經聚集了無數國營大中型企業,棚戶簡屋多,下崗工人也多?但1998年開始的舊城改造,現代化樓盤如雨后春筍,而居民結構也發生了巨變?
老周家橋科長難找?但新周家橋的居民里,創業成功者?海歸僑眷?外企白領?社會名人和外籍人士等“新階層人士”占到了社區居民的65%?他們法制觀念強,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務意識突出,甚至面對居委會的上門拜訪會提出“找我的律師談”?
居委會長期沿用的工作法受到了極大的挑戰,以前95%的工作是解決居民們的物質文化困難,現在95%的精力要用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尋找新思路?
親子園地?交誼舞會?攝影展示?茶道茶藝?音樂欣賞?戲曲藝術?養生保健,周家橋街道大膽提出了以“會所文化”推進社區建設,使街道和居委會工作融入高檔小區,融入居民的心靈?圣誕聯歡?元旦登高?盛夏納涼和六一親子教育,以情動人,讓情作主,居民們真的走出了高樓?
上海文聯黨組書記李倫新是周家橋的居民?他回憶了當初自己剛搬進小區時的“小實驗”:“我入住小區的第一年春節,給所住樓內居民每家都送上了一張賀年卡,結果有一戶回了賀卡;第二年我又照樣送出賀年卡,只回了兩個?”
但如今活動多了,交往自然也多了,打破了以往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居民陳益村的這番話出自肺腑:“以前我沒有參加社區團隊活動前,只認識本樓的鄰居?參加社區活動后我很開心,盡管家庭擔子比較重,上有90歲以上的老岳母,下有年幼的外孫需要照顧,但我都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參加?每次出門大家你一聲我一聲的親切問候,使我分外感動?大伙互幫互助感情得到凝聚,心貼得更緊了?”
周家橋街道19個小區2萬多戶居民(包括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外籍人士),組建了126個文化團體,居民的參與率超過了60%,每月到文化中心參加活動的居民超過了1萬人次?
親情回歸的大家庭
以色列小伙蘭海3年前成為了長寧新城的新居民,在居委干部“三顧茅廬”般不懈的登門邀請下,蘭海走進了小區會所?他立刻被烹飪?舞蹈?手工藝?攝影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住,成為小區活動的???也和鄰居街坊們熟絡起來?
84歲的香港老太宋冉然定居在上海虹橋河濱花園,平時家中只有保姆做伴,異常孤獨?因為要陪保姆辦理暫住證,宋老太偶然來到了居委會?正巧讀書會的同志們在老年活動室里唱歌,看到宋老太倍感興趣地詢問,居委會就盛情邀請老人每周來參加讀書會的活動?不顧家人的擔心,渴望交流的宋老太每周四都來到會所讀書唱歌?怕老太因為年歲大走路不便,活動結束后合唱隊員們還會陪著老太回家?宋老太在上海也感受了家人般的溫暖?
居民們深深地眷戀著社區,街道讀書會和書畫社是他們的另一個家?91歲的胡阿婆把參加社區的休閑讀書會看成是自己的養生之道和生活必需,數年不缺席;社區書畫社的骨干胡先生移民海外,但他難以割舍書畫社,每年都特意從美國回“家”兩次,參加書畫社的展示活動?
周家橋地區90%以上的家庭都有電腦,網絡已經主宰了年輕人的生活,在周家橋街道也不例外,網絡成為很多小區居民日常溝通的主要載體?居民“Floria”和鄰居們通過網絡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共享社區,她熱情推崇著帶給她安全感和便利感的共享社區,“如果我有急事情要出門,我會對鄰居說,幫忙照顧一下我的孩子,我幾個小時后回來;如果我的自行車壞了,我看誰家的車正空著,然后就上門借車”?
居委會工作最為難的就是如何吸引年輕居民們的加入,特別是針對高學歷人次占多數的周家橋街道的年輕居民們?網絡成為居委會的工作抓手,大家源居委會在小區居民們自辦的BBS上設立了專門的板塊,宣傳信息之外更是主動貼近居民需求?居民們在網上要求成立業委會,居委會主動站出來牽線協調;居委會應網友們的要求,舉辦了廚藝切磋大賽,還請來“錦江之星”的大廚為居民現場傳授烹飪技藝?
居委會吸引年輕人的策略還有“娃娃經”,多舉辦孩子們的活動以吸引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參與到社區文化中來?參加了小區文明小衛士活動的張詩君小朋友,將爺爺帶進了小區的各類活動,最后爺爺成為了小區的活動積極分子和樓組長;居民們自發地BBS上設立了“育兒板塊”,而居委會就因勢利導,在網絡下組織育兒講座,邀請保健醫生傳授0到3歲寶寶的保健常識和科學育兒知識,使得年輕人們漸漸從小家走向大家?
網絡世界和中老年人似乎總隔著深深的鴻溝,但周家橋街道卻讓網絡成為溝通獨居老人和子女的橋梁,老人們也重新融入了社會?借助上海“百萬家庭網上行”活動,周家橋街道更是主動為老年人開辦電腦學習班?虹橋新城居民徐偉勇對電腦一無所知,因為不會使用現代化通訊設備,平時和遠在美國的子女溝通僅限于書信和越洋電話?在他苦悶之時,居委會干部們介紹他參加了電腦掃盲班?一路學來,老人興趣盎然,一口氣從初級班到高級班,儼然成了電腦高手?如今他每天都趴在網上和子女實時交流,頭痛腦熱時學醫的子女還能在線診斷,勝似在身邊?
為新上海人建起了“候鳥俱樂部”,專門為社區內外地來滬的“新上海人”提供互相交流的平臺,讓上海真正成為外來居住者的第二故鄉;為提高小區內眾多家政服務人員的素質和技能,街道創建了“新概念保姆學?!?每季度定期開課,重點學習文明遛狗?居家好習慣?禮儀禮節?鄰里關系和法律法規等,并舉辦插花?做糕點等實用技能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