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摘 要]藝術和科技各有目標,發展進程也不同,兩者之間關系卻很密切。現代科技為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新的觀念,拓寬了中國畫探索新形式、新技法的思路,從而促進中國畫在新時代的百花齊放。
[關鍵詞]現代科技 中國畫 創新 物質基礎 觀念
科技進步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創新、應用、普及都與之相關。藝術和科技各有目標,發展進程也不同,兩者之間關系卻很密切。時下中國畫是否有出路尚在討論,但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給中國畫創新帶來諸多便利是顯而易見的。現擇要試述幾點。
一、印刷技術的發展,為中國畫創新提供了更廣泛、更清晰的圖像和文字資料
高科技手段使圖像的分辨率提高,甚至達到仿真效果,給學習中國畫技法、研究美學思想提供了方便。過去只有在博物館、美術館開放的有限時段面對原作觀賞默悟,現在可以通過高清晰度印刷品仔細揣摩,對畫面用筆的提、按、頓、挫、中、側、藏、露,用墨的干、濕、濃、淡,用色的微弱對比等呈現出的跡象進行分析研究,以求掌握畫面精到之處。印刷品在畫家手中,就能夠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印刷技術使書籍數量激增。目前,古今中外的圖像和文字資料每年刊印發行量超過歷史上其它時期,美術書籍不僅數量可觀,而且不斷精品化。各大書店留出充足的空間展銷美術圖書,小型書鋪也不乏精美畫冊,研究資料缺乏、搜尋資料費時的問題得到完美解決。圖書資料使研究者可以間接地獲取美術知識、審美經驗和專業技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增強了研究者對中國畫進行大膽探索求異的能力。研究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中國畫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
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中國畫創新提供世界性的交互平臺
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互聯網技術走向成熟,美術愛好者可以打破時空界限傳遞圖文資料,方便、快捷地獲取世界藝術發展的相關信息。根據充足的圖像資料,中國畫研究者能夠對繪畫規律、法則進行驗證和抽取,把握世界藝術發展脈絡,洞察世界藝術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研究方向、改進技法。學習中國畫要“以最大功力打進去,以最大勇氣打出來”,很難在后一階段自我超越。研究者對中西、古今藝術充分研究解讀,創新發展才有根據,選擇的表現形式、表現方法才更可能符合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以及抒發真情實感的需求。計算機技術傳遞豐富的圖像資料,為中國畫創新發展提供了多向選擇依據,拓寬了研究者的思維空間。以開放的視野看待藝術,有利于改變中國畫陳陳相因的被動局面。
在中國畫傳播交流方面,教育是一個成規模、上水平的渠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到現代中國畫教育中,出現了新型教學模式。它將文字、數字、圖形、影像和聲音按照教學內容編排、組合,根據需要適時播放,形象、多維、動態地展示事物關系和變化過程,使信息傳遞更準確、全面、生動、形象、直觀,易于學生理解。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傳輸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傳輸質量高,交互性強等特點。它將幫助學生正確思考、主動探索,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即具有自主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
三、新材料的研制,為中國畫創新提供了多樣的物質基礎
藝術是觀念的物化形式,材料的意義不容忽視?,F代化工技術為中國畫行業研制了一些新型材料。比如近年研制的高溫結晶顏料,解決了傳統中國畫礦物質顏料價格昂貴、供不應求的難題。高溫結晶顏料色澤鮮亮,品種多樣,不易褪色,能夠滿足現代人視覺多元化需求,為拓展中國畫表現力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再如中國畫創作最常用的宣紙,現在生產的種類繁多、性能各異,幅面增大,擺脫了傳統材料的諸多局限。
四、科技進步帶來的觀念轉變,對中國畫創新產生重要影響
伴隨科技進步,人們的觀念迅速轉變。傳統中國畫是農業社會的藝術,它的傳承從臨摹入手,通過漫長的封閉式繼承,最終增添一點個人的創造。不僅把豐富的情感表達納入特定的表現程式,而且筆墨情趣中充塞閑情雅趣、君子的自矜和出世的逍遙。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原有知識體系被打破了,學科之間交叉發展,人類獲得應用新知識、新經驗的更大領域。日新月異的社會時時刻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視覺經驗,現代傳媒中鋪天蓋地的影像資料也轉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一系列觀念轉變,必然促使中國畫研究者走出傳統,探索適宜表現現代生活的新形式、新技法。觀念進步是中國畫創新的關鍵,目前中國畫研究者主要從繪畫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入手。
由于中西方藝術觀念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和表現方法,各有特點和優勢。中西繪畫中西合璧一直是近現代中國畫家的普遍追求,目前更進一步在畫種、材料、工具等多方面融合交叉,交流中取長補短,以期推進本民族繪畫的繼續發展。中國畫追求虛靜、味象的審美表達,選擇以線為主的造型手段,黑白為主色;西方繪畫追求秩序美和對基督的偶像崇拜,注重人體比例及光、色效果。西方傳統繪畫強調寫實造型,重視形式及色彩的構成關系。傳統中國畫注重經營位置,開、合、伸、收、引、瀉等章法不像西畫的三角形、十字形等構成形式那么直接。中國畫以意境表現為首要任務,“筆墨”為其服務,色彩在簡單中見細膩,很少取西畫強烈艷麗的色彩。經過西畫的寫實造型訓練,不斷對西畫語言要素進行理性分解認識,掌握西畫知識體系,研究者很容易對比理解中國畫線條表現的依據,體會意象造型和內隱的形式法則。把西畫形式法則結合于中國畫創作實踐,那么開合、用筆、用墨、用色的關系更能被明確領悟。
從以上粗略分析可見,雖然藝術的發展并非完全依賴于科技進步,但是現代科技為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新的觀念,拓寬了中國畫探索新形式、新技法的思路,從而促進中國畫在新時代的百花齊放。
作者簡介:陳軍(1972-),女,云南紅河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畫和書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