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使命應是什么?從教育家辦學的角度,我認為,校長的使命應立意高遠,要從祖國的進步、民族的振興的高度來審視。而這一問題又要聚焦到接受教育的對象——學生身上。我們要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心理、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實現這一崇高的使命。很多出國考察或旅游的人,都曾有一種十分沉重的感慨。在很多國家的風景區,往往特意設立中文警示牌:“不要高聲喧嘩”、“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扔垃圾”等。這是中國人的恥辱,這是中國教育的恥辱啊!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祖國的進步、民族的振興從何談起7所以,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是作為教育家校長的責無旁貸的神圣使命!
從實然的角度而言,不同的層面,對校長的使命又有不同的看法。從政府的角度看,希望校長辦學要穩定有序,不要總是惹出麻煩;從教育局長的角度看,除穩定有序外,還要有較高的辦學質量;從家長的角度看,希望能給孩子以更多鍛煉的機會,提高其綜合素質;從教師的角度看,期盼能擁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的平臺,能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
有人說,校長的使命是一個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裝。此言不虛,在現實中,校長所須承擔的使命,必須面臨的問題真的為數不少。學校的管理、政策的執行、思想的引領、理念的倡導、文化的影響、事務的決策、矛盾的排解、改革的踐行、學習的表率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校長也是凡夫俗子,沒有三頭六臂,也不是萬能的永動機。因而,面對如此紛繁蕪雜的使命,我認為,校長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校長不需要履行行政官員的使命、企業家的使命、外交使者的使命,校長也不是學校的教務主任、總務主任、政教主任,而應有所側重,“為其所當為”,應將主要精力專注于其最需履行的使命上,不能顛倒主次,因小失大;也不能面面俱到,顧此失彼。
我認為,校長的最重要的使命,應是校長的文化使命。校長的文化使命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培養一支和諧奮進的優秀教師隊伍、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一個富于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創設一個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外部環境。這幾項使命能保質保量完成,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必然會節節攀升。
而校長的這些文化使命中,最為重要的又是培養一支和諧奮進的名師隊伍。教育界有句名言:辦學??啃iL。這句話初聽起來,好像總有點個人主義、英雄主義的意味。其實,校長的使命,靠校長一個人單槍匹馬是絕對辦不好的。聰明的校長,其成功的關鍵在于集眾人的智慧于一體。所以,辦學??拷處?,創建名師隊伍是辦學的永恒主題,始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
怎樣的教師才是名師?如何打造一支名師隊伍?
名師應是優質教育的助推器。21世紀的教育將由規模型、數量型向效益型、質量型轉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名師資源得以開發和利用,學校就有了更高的立足點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學校優質教育的實踐就有了巨大的推動力。
名師應是學科領袖。對一所學校而言,人人都成為校長是不可能的,但必須要有人人爭當名師的勇氣,打造人人爭當本專業、本學科領袖的氛圍。當學校打造培養出了一批名師。其他教師就會不約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他們,來重新審視對方,也同時審視自己。通過對自己身邊名師的相互比較,就會形成對名師的再認識,并自覺地向名師看齊,查找自己落伍的原因,努力迎頭趕上。這種人人爭當名師、學科領袖的氣候的形成,使學校有了一股奮發向上的正氣、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一種堅不可摧的凝聚力。
名師應是好導演。套用一下企業管理的概念,學校的“終端產品”是品學兼優的學生。所以,教師只能是一個導演,為學生搭建體驗成功情緒的舞臺,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而不能替代學生的角色。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充分相信學生發展的潛能和創造的潛力、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自信、培養學生的興趣、正確評價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變“主導”為“指導”、視“求學”為“就學”、變“提問”為“設問”、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到“我要學”。
作為一位教育家校長,其核心的使命是要竭其所能,讓教師們每一天都能心情舒暢地走進校園,心甘情愿地做好該做的事情,心平氣和地處理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心存高遠地規劃自己的專業發展,心底無私地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