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教育家辦學”的思想,指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造就教育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必然趨勢。在今天,教育現代化進程比任何時候更迫切需要一批出類拔萃的教育家。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質量的教師,需要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有高質量的教師,有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這是當今世界各國所形成的共識,所發出的共同聲音。造就一批教育家,造就成千上萬的名師、名校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性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英雄是企業文化的五項要素之一,英雄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和核心,而企業的英雄則是企業價值觀的化身,是組織力量的縮影,是企業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無論是“共生英雄”(與企業一同誕生的英雄,企業的奠基者和創始人),還是“情勢英雄”(精心造就的英雄),都是組織所必需的,前者為全體員工照亮征途,后者卻以他們日常工作中成功的事例鼓舞著員工。教育組織、學校組織同樣如此,需要自己的英雄,需要名師、名校長、教育家,名師、名校長、教育家就是教育組織、學校組織的英雄。他們有自己獨到的教育教學思想,有引人注目的教育教學業績,有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學校組織文化中處于中心位置,對組織文化的形成和強化起著重要作用,學校沒有英雄,就缺少凝聚力而渙散支離。名師、名校長是師生員工敬仰和學習的榜樣,是振奮人心、鼓舞人心的導師,是教育團隊的引領者。他們是一所學校、一個地區教育的象征和形象,是標桿式的人物。同樣,高明的教育領導者必定十分重視打造強勢英雄文化,重視“英雄”在教育組織中的作用,并通過強勢英雄文化,促進名師、名校長更快成長,脫穎而出。人是組織文化的創造者,反過來組織文化又能動地塑造著人。這種雙向關系被一些文化學者稱之為“偉大的因果循環”。名師、名校長和教育組織文化、學校文化正是一種“共生發展”的互動關系。
江蘇是人文薈萃、人才輩出之地。長期以來,江蘇省著力營造強勢英雄文化,涌現了以斯霞、王蘭、李吉林、邱學華、洪宗禮、辜偉節、喻旭初、王棟生、于永正、孫雙金等為代表的一批名師,以史紹熙、于一平、胡伯良、沈茂德、鄒興華、盧志文、王定新、姚止平、吳辰、蔡林森、張炳華、王力耕、袁浩、楊瑞清、芮火才、徐天中、薄俊生、吳云霞等為代表的一批名校長。他們為全省樹立了一面面優秀教師、校長和專家型教師、校長的旗幟。他們和廣大中小學校長一道,支撐著高水平的優質高位發展的江蘇基礎教育大廈。早在20世紀90年代,原教育部副部長柳斌先生在視察江蘇基礎教育工作時指出,江蘇經驗之一,就是有一批專家型的教育領導,有一批名校長、名教師。名師、名校長是江蘇基礎教育極其寶貴的財富資源,是江蘇基礎教育處于領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培育名師、名校長,首先要研究名師、名校長。“十五”期間,筆者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名校長、名教師成長機制與規律的整合研究》,探索名師、名校長成功特點、成功類型、成功機制、成長的生命周期及其規律性等一系列問題。本文擬結合江蘇名師、名校長工程及課題研究成果,從文化學視角,就培育、造就專家型教師、校長闡述如下幾方面的認識。
一、愿景決策:形成前瞻性的目標文化
加強中小學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素質,并造就一批出類拔萃的名師、名校長,造就一批中小學教育家,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卓有成效地推進這項工程,需要戰略性、長遠性、前瞻性及全局性的決策。科學、合理的決策是成功的一半。這些年來,江蘇省涌現一大批名師、名校長,也涌現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中小學教育家,正得益于遠見卓識的愿景決策。早在“八五”期間,江蘇省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就啟動名師、名校長工程計劃,在校長隊伍建設中則啟動“百千萬龍頭工程”,即通過培訓和實踐鍛煉,全省形成一支數百名的名校長、數千名骨干校長和數萬名合格校長的中小學校長隊伍,也就是把校長劃分為稱職校長、優秀校長及教育家型校長等類型,形成一個金字塔形或正三角形的結構排列,以合格稱職校長為基礎,以優秀骨干校長為主體,以專家型校長為標桿。正是在分層次目標決策中,在這項工程實施基礎上,1999年經民主推薦、全面考核、專家評審,江蘇省在全國率先評選出15名名校長、40名名教師。名校長、名教師不是評出來的,但是名校長、名教師需要得到社會認可,需要組織和師生員工的支持。經過評選,可以進一步放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擴大其輻射的范圍,發揮他們的示范榜樣的作用。“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出臺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評選意見,同樣在全國率先評選出144名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這為培養一批學科專家型的教師邁出可貴的步伐。為了保持江蘇基礎教育事業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切實加強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加快基礎教育領軍人物和骨干師資的培養,江蘇省教育廳擬定了《關于開展中小學旗幟型教師和校長培養工作的通知》,并制訂了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全省特級教師和特別拔尖的青年骨干教師中造就一批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科學獨到的教育教學思想體系、鮮明的教育教學風格、豐碩的教育科研成果、在國內具有重大影響、知名度較高的教育教學專家。該方案并對培養對象、組織機構、培養內容、方式、實施步驟、導師職責、考核評價、培養經費等都有明確規定。提出專家引領、自主研修、反思經驗、集中培訓和研修實踐等培養路徑和策略。這一方案的實施,將有力地推動全省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專家型教師、校長的成長搭建了廣闊的舞臺。
二、人文關懷:營造和諧的組織文化
有人說,20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詞,是社會生存。而21世紀教育改革的主題詞是學會關心。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關懷。名師、名校長的成長,同樣需要一種合作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些年來倡導一種關懷教育,倡導學校關懷、課堂關懷、班級關懷及教師關懷,整個學校就應當成為關懷的環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自由健康地成長,而且也促進了教育者在愉悅和諧的心理氛圍中達到自我實現。美國教育學會主席內爾,若汀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中指出,“關懷是所有成功教育的奠基石”,“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沒有這種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人們渴望多一點關心,呼喚一種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關懷,也是人的一種需要。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性本質里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人肯定,渴望被人賞識。一個沒有受過賞識和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至30%,而當受過賞識和激勵后,其發揮的能力將是之前的3至4倍。關懷、賞識、激勵,使人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和工作的快樂與自信,產生成功教育的奇跡。
人文關懷,教育關懷是江蘇名師、名校長成長的巨大的源泉和力量。
李吉林將自己成功歸因于天時、地利、人和。這里的人和就是指各級組織、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同事的關心、支持和幫助。1978年,江蘇省教育學會成立大會上,安排李吉林作“情境教學”的發言,與會領導與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情境教學在省內外產生愈來愈重大的影響。1998年,江蘇省教育廳專門發文成立“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為情境教育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行知小學校長、全國師德標兵楊瑞清在回顧自己成長之路時說:“如果不是曉莊師范的辛國俊、湯翠英等老師當初那么熱情地鼓勵我走行知之路,如果不是李亮等同事先后陪伴我一起艱苦創業,如果不是當地農民在他們還很窮的時候出資20萬元為我易地新建學校;如果不是開明的江浦縣老教育局長早在1985年就把我們學校命名為行知小學,我們的學校哪有今天?……我內心涌出一個真切的感受——感激。感激這個社會,感激這個時代,感激關心支持我們的每一個人!”
沈茂德是江蘇省天一中學校長,特級教師,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十分重視本地英雄人物的培養和打造,認真組織召開“沈茂德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全區范圍內總結、研究沈校長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沈校長曾撰文寫道:“有一種情懷叫感恩,走在故鄉的小路上會莫名的激動,這叫故鄉情結……,在我內心常有一種深情——感謝生活的給予。感謝父母,養育了我們:感謝教育,使我有了舞臺;感謝錫山,才有今天的天一;感謝領導的幫助和同事的相伴,才有我的進步。”沈茂德的熱情洋溢的話語,也代表了所有名師、名校長的心聲。名師名校長的成長,需要人文關懷,需要教育關懷,需要和諧組織的協調文化。
三、專業引領:打造發展性、高質量的培訓文化
名校長、名教師不是培訓出來的,教育家也不是培訓出來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名校長、名教師的成長,教育家的成長,需要接受培訓,需要發展性、高質量的培訓文化。這種培訓文化對于中小學校長和教師來說,具有以下幾個層面的功能作用:第一,開拓理論和實踐的視野,促進心智模式和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第二,促進學會終身學習,不斷豐富、更新知識,逐步形成一個動態的以適應教育職業、適應教育管理需要為核心和特征的專業知識結構;第三,促進經驗學習和團體學習,在培訓過程中相互交流經驗,互通有無,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第四,促進行動學習,在教育教學及管理實踐中矯正自身不規范、不科學的教育教學行為和管理行為,養成具有時代特征的人格素質和個性心理品質;第五,促進能力提高,包括決策規劃學校發展和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理性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組織管理學校與班級、課堂的能力、以校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塑造自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多年來,江蘇省在打造發展性、高質量的培訓文化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以校長培訓為例,在“八五”期間,就是教育部指定的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先進、試點地區,為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提供了示范,積累了經驗,江蘇推進的“百千萬龍頭工程”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江蘇的校長培訓機構以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教育部重點課題、教育部人事司委托研究課題“面向21世紀中小學校長隊伍培訓與建設研究”為抓手,積極探索“科研、培訓一體化”的模式,形成江蘇校長培訓優勢和特色,原教育部人事司干訓辦主任宋永剛博士評價該課題成果是“集理論與實踐操作,總結過去與探索未來于一體,從多方面透視了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和培訓問題,內容比較系統、完整”。系統的培訓活動,一方面提高了廣大中小學校長的素質,加強了中小學校長隊伍的建設:另一方面,為打造、培育骨干校長、名校長以至教育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他們的脫穎而出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江蘇許多名校長、名教師培訓的發展性問題。他們認為,有效的培訓活動奠定了發展的堅實的理論基礎。溧陽市實驗小學芮火才校長說,有兩次外出學習終身難忘。第一次是1995年的全國骨干校長培訓班,讓他大開眼界,系統學習了教育教學基本理論,接觸了許多先進的管理理念。第二次是參加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使他的教育和管理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芮校長說,在參加學習之前,自己對許多教育現象已經有了一些思考,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但還處在朦朧狀態,不夠清晰。聽了專家學者的講課后,覺得自己一些想法和先進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并使得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加清晰明確,更加堅定自己的一些教育見解。正是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基礎上,芮火才校長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形成溧陽實驗小學的辦學特色。江蘇省首批名校長吳辰回顧自己成長道路,總是忘不了幾次培訓活動。一次是1991年作為中國第一批小學女校長赴日本考察。一個多月的東瀛之行,大開眼界,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日本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回國時她形成這樣的信念:國家富強,人人有責!我一定竭盡所能,讓我們的學生也能享受到發達國家孩子們所擁有的教育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她率先在江陰市成立了第一家鄉鎮中心小學的教科室,擬訂學校改革方案,提出“把時間還給學生”的理念,構建自主教育模式,“讓人人都得到尊重,讓人人都主動參與,讓人人都體驗成功”。另一次是她參加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實施的UNDP項目的“素質教育與中小學校長”培訓活動,在為期三個月的學習中,通過國內外專家的講學與同仁交流,理論視野進一步拓寬,在與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體驗的碰撞中,感悟、反思和提升,使她的教育思想越來越清晰和豐富。在先進教育思想引領下,結合學校實際和個人的思考,她進一步地提出“師生結伴成長,同心、同行、同樂,讓學校成為師生員工的精神家園”的辦學理念,開啟了華士實驗學校的新的發展平臺。
四、團體學習:倡導專業共同體的合作文化
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環境的互動是一個系統。互動是人的社會化的必由之路。通過互動,個人可以接受和傳遞到一定的社會文化。現代組織理論也認為,領導是領導者的群體及群體文化所處的環境的函數,其公式是:領導=f(領導者·被領導者·環境)。這一定義指出了領導者、被領導者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與相互作用構成了領導活動,也指出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領導者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團體學習是現代人成長的重要路徑和策略。他認為,深度會談是團體學習的關鍵,即在無拘無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交流經驗教訓,反思、探詢,相互支持與啟發,從而超出各自的個人認識,他指出團體學習的障礙是“自我防衛”。美國學者shtyleym·hord也歸納了專業共同體的五個特征:(1)相互支持和共同領導;(2)共同價值觀和愿景;(3)集體學習與實踐;(4)提供支持性的條件;(5)分享實踐經驗。Kruse等也指出專業共同體的五個要素:(1)反思對話;(2)關注學生學習;(3)教師間互動;(4)合作;(5)共同價值觀和規范。上述這些理論和觀點共同揭示了人類社會互動發展的規律,個體與系統、個體與社會、個體與組織、個體與環境、個體與個體之間是一種互動影響、互動作用、互動發展的關系,也揭示了學習型組織與專業共同體的基本特征、基本要素。
團體學習是現代校長、教師成功的必由之路。回眸江蘇名校長、名教師成長的軌跡,他們共同特點、共同經驗之一,就是在團隊中學習,在團隊中成長。于永正回顧自己成長歷程,總結了兩條重要經驗,其中一條就是團隊學習。徐州市鼓樓區有一批優秀語文教師,他們經常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在一起切磋、交流、互通有無,正是在團體學習、交流過程中,于老師總結出“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的“五重”教學特色。南京市夫子廟小學校長、特級教師程鋼總結自己成長經驗,其中一條是有“良好的伙伴意識”,身邊有一批好伙伴、好教師,他們是“同志加兄弟”的關系。共同的事業使他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他說“沒有這個集體,沒有我的同事們,就沒有我今天”。在學習型團隊中,大家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他們沒有“自我防衛”的心理障礙,有的是無拘無束的自由交流,深度會談,分享思想和經驗,一道共生發展。
五、立足學校:建設校本化的研修文化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大課題“名校長、名教師成長機制與規律的整合研究”,在對全省28名名校長、名教師開展集體性個案研究基礎上,探索名師、名校長成長規律性問題,其中觀點之一是,“校本發展:校長、教師成功的根基”。學校是校長、教師的立業之基、成才之本。學校賦予校長、教師職業角色特有的地位,為他們提供了鍛煉才干、大展宏圖的實踐舞臺。離開學校,校長、教師就成為無本之木,元源之水。校長、教師成功之路是以學校為本位的發展道路,是立足于學校實踐并在學校實踐中得以成功的道路。成功校長、教師總是依托于自己所在的學校,把學校作為實驗基地,作為實踐自己的教育思想、豐富和發展自己教育思想的“試驗田”,作為自己創業、立業、興業的天地,把自己成功之花植根于成功學校這塊沃土之中。正如名醫離不開醫院,企業家離不開企業一樣,名師、名校長離不開學校。培育名師、名校長,就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立足學校,立足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走校本化的發展道路。
實踐出真知,實踐培才干,實踐出經驗。江蘇省一批名校長、名師正是把學校作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創立了校本發展的模式。他們認為,個體長期在一個單位工作,沒有工作變動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壓力,能給個體的發展帶來穩定的保障環境,會使個體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充分地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另外,長期在一個單位組織工作,會使個體在各個方面都有了深厚的積累和積淀,會使個體在循序漸進過程之中努力尋求質變。當然這需要個體有成就欲望,有前進動力,有一種鍥而不舍的進取精神。袁浩校長在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辛勤耕耘40年,其間他放棄了多次工作調動的機會,專心致志把小學教育搞好,堅持校本發展道路,不斷提升自己,終于成為江蘇名師和名校長。“雞鳴風雨四十年”,就是袁浩和北京東路小學共生發展的真實寫照。蔡林森是洋思中學的“共生英雄”,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自主性教學模式的創立者。作為名師、名校長的蔡林森,他的成長歷程是與洋思中學同步的。可以說,沒有蔡林森就沒有現在的洋思中學,他也已經成為洋思中學的靈魂和象征;同時,也可以說,沒有洋思中學也就沒有作為名師、名校長的蔡林森。洋思中學為蔡林森的成長提供了舞臺和空間,給予蔡林森把潛質轉化為現實的土壤。袁浩、蔡林森的道路,正是江蘇省許許多多名師、名校長成長的道路,是校本化的反思實踐、研究修煉的道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