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3月5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鄭重宣布:當前我國“要提倡教育家辦學”。近年來,溫總理已經多次強調“教育家”這一概念了。2003年9月9日,在考察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時他就說“要辦一流的學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傳勞動模范、宣傳科學家那樣宣傳教育家”。2006年初,他在“兩會”上再次強調“要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高層對“由誰辦教育”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透露出一種嶄新的發展思路。對此精神實質,我們必須深刻加以領會。
首先,“提倡教育家辦學”,深刻昭示了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高度重視。人類社會走到今天這個分工愈來愈精細、合作越來越密切的文明路口,應該說,“術業有專攻”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充分認識到,各行各業、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只有發展并依從規律辦事,才能促進事物良性的發展,蠻干做不好事、做不成事,甚至還會受到懲罰。教育作為現代社會結構中最為復雜的系統之一,更是如此。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教育一度偏離了規律的軌道。這一屆政府強調并提倡由教育家來執掌、興辦教育,顯然是對過去做法的一種撥正,也是對世界范圍內專家治國、專家治教潮流的積極回應。聯系到近期為世界所廣泛側目的萬鋼、陳竺先后履新國家科技部、衛生部部長事,我們有理由相信,“教育家辦學”絕不會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
其次,“提倡教育家辦學”,同時提醒我們當前的教育生態不容樂觀。“提倡教育家辦學”是基于我國當前沒有出現教育家辦學,或者說教育家辦學還沒有形成風氣。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就有目共睹,舉世側目。然而,由于長期“左”的思想的影響,教育始終未能擺脫僵化的行政體制的干預、干擾,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又進一步惡化著教育發展的環境,當前教育總體上仍處于一個由舊體制向新體制過渡的復雜時期。這種“過渡”表現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教育的本體價值極不突出,行政力量對教育的干預、尤其是基層政府從地方經濟利益出發對教育的負面干預太多、太重,教育搖擺于社會公益事業和經濟產業之間,捉襟見肘,無所適從;二、教育內部官僚化傾向突出,官本位思想、等級觀念、長官意志根深蒂固,學術批判和學術研究嚴重缺位,導致教育整體水平偏低。教育必須沖破僵化體制的束縛,真正確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煥發出應有的活力。
第三、“提倡教育家辦學”,其核心要義不在封“家”或者造“家”,而是強調教育必須遵循規律。輿論是敏感的,卻常常表現出膚淺的一面。當溫家寶總理第一次提出要造就和宣傳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家時,教育界立刻就熱熱鬧鬧地討論起“什么是教育家”、“中國當代有沒有教育家”,同時雄心勃勃地開始造“家”運動。應該說,這些討論很有必要,觀點也極有見地,如“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教育家神秘化,要善于發現土生土長的教育家”、“教育家是指從事教育工作并在教書育人、教育研究工作中有較高造詣或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教育家,既包含教育思想家,也包含教育實踐家,或者集兩者于一身”、“現在關于有沒有教育家的爭論,實際上說的是有沒有大教育家”等等。只是弄清了這些概念,或者讓當前活躍在我國教育舞臺上的優秀教師、校長、專家迅速戴上“教育家”或“大教育家”的桂冠,中國教育就走向溫家寶總理所倡導的“教育家辦學”之路了?通州市實驗小學的王笑梅校長擔心“教育家辦學”理念的提出,會出現另一種政績觀——衡量一個地區的辦學質量如何,以出了幾個教育家為標準。如此,就無可避免地會出現教育的另一種“急功近利”——以包裝打造的方式制造教育家。目前國情下,這種擔心絕不多余。
當前,貫徹落實溫總理“提倡教育家辦學”講話精神,最最迫切的是正本清源,恢復教育“育人”的核心功能。再不能簡單地用行政命令、行政工作的一套去指揮辦教育了,各級政府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對教育過多的、不恰當的干擾,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使學校校長、教師能大膽探索,潛心實踐,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辦學風格。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端正辦學的思想,堅決按照人的成長規律辦事,倡導學術民主,實施素質教育。整個社會要進一步營造有利于教育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誠如是,中國當代教育家的誕生和涌現必將是一件水到渠成、甚至無法拒絕的事。如果總理講話十年后,中國教育發展的生態一如往昔,教育政績工程依然大行其道,而大地上卻憑空多出許多頂著“教育家”名頭的人,那中國教育的洋相就出大了。
(作者單位 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