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一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話語里。許多人動不動就說:“不要失去人格。”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格”呢?人格并不能混同于尊嚴和節操,也不能僅僅理解為道德品質,人格的含義遠遠大于此。它產生于幾百年前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簡單地概括一下,人格就是“個人存在的狀態”,就是說,一個人的人格的高下,是根據他的存在狀態來判定的。如果一個人能保持獨立的存在狀態,他的人格就是健全的。反之,如果一個人依附于他人而存在,他的人格就是不健全的,可稱之為“依附人格”。所謂保持獨立的存在狀態,不是像孤立于海島上的魯賓遜一樣,離群索居地去做孤家寡人,而是在群體社會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換言之,所謂校長的獨立人格也主要表現為在辦學過程中的獨立性,這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已經告訴我們,幾乎可以說,沒有校長的獨立人格就沒有真正的有品位的辦學。因此,我說“人格獨立是當代校長的應有品質”。
首先,沒有校長的獨立人格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解。我們之所以呼吁、倡導教育家辦學,是因為現實越來越需要堅定的、付諸實踐的、獨特的教育理解。一個沒有獨立人格的校長,要么把領導對教育的理解作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要么把權威對教育的理解作為自己對教育的理解,甚至誰決定自己的命運就按照誰的意愿辦學,總之沒有自己的理解,成功教育“流行”時搞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流行”時搞愉快教育,至于怎樣的教育最適合當下的具體的學生,并不是最重要的,也是很少思考探索的,就算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也不能堅守,所以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獨特的教育理解。
其次,教師的發展需要校長的獨立人格。對教師來說,獨立思想是重要的,但是比獨立思想更重要的是教師的獨立人格:教師的獨立思想影響的是學生的知識與智慧,而教師的獨立人格直接影響的是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教師是一個自主性十分強的職業,教師是一種以思想與精神方式影響學生的事業,所以有人說:“人格獨立、精神自由是現代教師的標志。”如果沒有校長的人格獨立,我們很難想象他會允許教師獨立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他會尊重、欣賞每一個“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教師,他會創造教師獨立自主發展的環境。
最后,學生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校長的獨立人格。沒有校長的獨立人格不僅沒有校長自己獨特的教育理解,不僅沒有教師真正的發展,還沒有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一方面校長、教師的人格不獨立本身就影響著學生,另一方面學校也不可能把學生理解為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然,校長與教師都不會做到——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以平等的關系對待孩子,尊重學生應有的地位和權力。這樣的話,學生的獨立自主發展就會成為空話、套話或者笑話,學生、教師與學校都自然而然地異化為政績或名利的工具,這在當前已經屢見不鮮。說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胡適。胡適在中國公學當校長時,就干得很好。后來做北大校長,也是一位出色的校長。羅爾綱回憶他當年在中國公學讀書時的情景,對胡適的民主作風和開明辦學風格,倍加懷念。他說:“進學校后,首先使我感到痛快的,是學校不掛國民黨旗,星期一上午不上國民黨紀念課。學校辦公室前,樹上有許多木牌,給學生貼壁報用。那些壁報,有“左派”辦的,有國民黨員辦的,有國家主義派的,有無黨無派辦的。胡適一視同仁,準許學生各抒所見。這樣的開放首先源自胡適校長的獨立人格,因為只有具備獨立人格的人才能創造獨立人格生長、發育的環境。雖然時代背景不同,政治環境不同,但其道理是相通的。在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具有獨立人格的校長,也更有條件產生這樣的校長。
只有具有獨立人格的學生、教師、校長才能凝聚為具有精神生命的學校,而其基礎、關鍵、核心是校長具有獨立人格。無論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還是推進公民教育,人格獨立都是當代校長的應有品質!
(作者單位 溧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