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作為本次課改的一個亮點,其課程目標、內容建構、實施方式等都呈現出突出的德育價值,實現著促進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功能。特別是課程目標體系的5個方面(①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②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③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并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④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⑤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都蘊涵豐富的德育元素,彰顯著一種德育追求,與實施德育理念、要求相吻合。小課題研究。即指學生在自然、生活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與話題,展開訪問、調查、研究等,從中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增養能力,健全人格。它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備受學生喜愛,而且能多元地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及德育價值。
一、以問題與探究為多維領域。讓活動內容回歸生活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是依托預設的教材,教學內容也不是體系化的書本知識或知識專題,而是要依托對問題的探究而生成的活動主題,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世界。小課題研究即是源于學生生活的一項活動,它聯系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僅為學生提供鮮活的學習材料和活動主題與話題,而且極大地激起了學生參與活動的愿望和積極性、主動性。
1 以多樣化的研究主題,提供道德素材。
綜合實踐活動課題主要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3條線索來開發多種多樣的活動主題。那小課題研究內容也可以圍繞這3種關系維度來組織研究內容、確定活動主題。“人與自然”維度關注的核心是兒童現實生活的自然環境,學生可以從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中發現問題,生成活動主題。如“護城河的演變”研究活動,重點對護城河的污染問題進行了調查、探究,并提出了治理污染的建議,培養了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人與社會”維度主張學生能從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社會關系等領域生成研究主題。如“通訊工具的變奏曲”研究活動,學生對近年來家庭通訊工具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從而感受到科技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升。“人與自我”維度要求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從自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美與丑、喜與憂、得與失等矛盾沖突來設計研究主題。如“生日如何過”課題研究,讓學生對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過生日進行了探討,使學生學會反思自我,調節自己的言行,如何尊重他人,與他人共生存、同發展等。
2 以系列化的研究主題,培養道德情意。
一個主題領域之下可以開發出許多內容相關的主題,形成主題群。如我校設計了“我實踐,我快樂”的小公民行動主題領域,四年級圍繞主題設計了“與春天約會,與文明同行”的主題活動,其中安排了一系列相關小主題活動:“說春頌春”活動,通過在書本上找春天,誦讀、積累描寫春天的詞句和詩文,歌唱贊頌春天的歌曲,營造濃濃的春意;“尋春賞春”活動,通過外出踏青、尋春,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真切感受家鄉的變化、合作的愉悅和春天的美好;“繪春寫春”活動,通過繪畫、編報、征文等活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話春悟春”活動,通過攝影作品展、優秀小報展、征文、繪畫比賽、新人新事評比等,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春天,用自己的體會感悟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歌頌春天,同時感悟師生間、同學間的真情和集體的溫暖,從而培養學生愛春天、愛自然、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3 以針對性的研究主題建構道德體系。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社區資源、學生狀況開發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來實施德育。我校五年級學生針對學校附近的社區綠化遭受破壞這一現象,展開了小課題研究,調查了解其成因及目前相關支持政策,并向有關部門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六年級學生開展了“圣象地板的形成”小課題研究,參觀了木業公司,走訪了相關工程師,體味科技與成才、生活的密切關系。一個個小課題研究,給學生營造了一個個自主的生活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親歷、生成道德情感,完善、建構道德體系,真正讓活動回歸生活,發揮生活的教育意義。
二、以活動與交往為主要方式,讓活動過程回歸實踐
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生成在于活動,學生的精神世界、道德規范不是靠外部力量塑成的,而是在活動與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小課題研究作為綜合實踐活動一種形式,就是帶學生走進現實生活的“活”教材,在“發現、調查、考察、研究、寫日記、繪畫”等一系列自己的活動中親身參與、自主實踐、真切體驗、深刻感悟。活動形式回歸實踐,使得教育目標不斷由一個個活動的真實進程豐富著、推進著,學生就成為主動的自我教育者,創造的火花不時被點燃,自主探究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也得以培養。
1 在實踐中升華道德經驗。
小課題研究活動設計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問題和需要為中心,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如“小筷子,大文章”小課題的研究,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制作筷子的材料及資源匱乏問題。在實踐中,學生在原有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新的道德情境發生碰撞,從而發生改造,重組和升華,形成新的道德知覺。
2 在實踐中豐富情感體驗。
小課題研究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手腦并舉,勇于行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性學習活動,包括探究、實驗、資料收集與處理、調查、訪問、考察、社區服務、社會宣傳等。如小課題“紅綠燈下”的研究,學生對現場市民及交警采訪,當一小時小交警維持交通秩序,并且對近年來交通事故情況及原因調查分析,交流起草倡議書和調查報告等。學生在這些多樣化的活動中踐行、檢驗、改變著自己的行動準則,獲得了親自參與實踐探索的積極體驗,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3 在實踐中鍛煉交往能力。
小課題研究打破了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的壁壘,突破了課堂和學校圍墻的限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與不同的指導老師、同學、家長及社會人士開展多維度的交往活動。如學生開發的“行動起來,美化育才巷”課題研究,學生在活動中對育才巷的諸多個體店主、小商小販、市民、城管工作人員、交警、街道辦工作人員等進行了調查訪問,學生在這些人際交往活動中不僅可以習得人際交往的價值準則,還能有效地培養、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及與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
三、以反思與建構為重要途徑。讓活動評價回歸自我
個體的道德認知只有內化為自己的價值準則、行動準則,才能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為,而反思與建構即是活動評價、價值內化的重要途徑。小課題研究就是通過反思和建構,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變,從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真正成為能動的、自主探究的、個性張揚的、情感生命得以釋放、得以回歸自我的人。
1 活動作品,彰顯個性。
小課題研究活動中學生的作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研究報告、調查報告、小論文、小制作、倡議書、詩歌、繪畫、小品等,這些作品由對活動過程的反思、建構而成,學生自主地融入了在活動過程當中的收獲,感悟和體驗。彰顯出靈動的個性。
2 活動日志,記載歷程。
活動日志是記錄學生活動過程與活動感受、體驗的便捷方式。活動過程中每位學生把自己的點點滴滴心得體會通過日志的形式全面、生動地展現出來。學生是日志記錄的主人,日志既是回溯、考察學生活動狀況的重要證據支持,又是表達自我、評價自我的有效途徑。
3 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將自己的活動過程、活動結果、活動體驗與同學、老師、家長或社會人士交流分享,并且讓學生自評、互評,教師、家長、社會成員參評,使得學生既有通過反思與建構已經形成的成果,也有學生在交流展示、自主評價中即時、動態的反思和建構,從而幫助學生客觀、真實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斷改進行為策略。
(作者單位 丹陽市云陽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