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兩個微風吊扇廠,因常有成品忘裝盒而出廠的事故發生,嚴重影響了廠家的聲譽。為此,甲廠投入巨資,在車間安裝了攝像頭,實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取得了實效;乙廠只買了一臺功率很大的電風扇放在成品出廠的流水線前,如有空盒就被吹走,也取得了實效。
這是兩個成效相當、成本不同的管理案例,其做法的高下,稍作比較不難分辨。由此我想到對教學的管理——我們該怎樣審視教學領域的管理工作呢?
首先,我們的工作要更注重理念建設。例如上公開課,好像沒有現代多媒體技術包裝就難登大雅之堂似的,這會造成一種假象,沒有現代多媒體技術參與就不是好課。只追求表面浮華就可能會“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理念的建設,關鍵看教育者是否改變了落后觀念,是否將新觀念內化成了自覺的意識和行動。
第二,我們的工作要更注重實效。例如一個班上幾十名同學,總有那么幾個偷懶貪玩作業拖拉或不交的。為解決這一問題,有的老師在每組設立督查員用專門的本子記名字、報告老師,讓督查員像要債似的“盯”住他們,直到他們交上作業為止。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犧牲了其他同學的寶貴時間,“成本”較大。有的老師把不交作業的“小淘氣”集中在一組,自己就在這個組“蹲點”,親自任“組長”,作業采取面批的形式,“小淘氣”們知道面批的厲害,乖乖地做起來,也取得了實效,而且“成本”不高。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我們的工作要更注重人文。記得一個故事:一位瑞士鐘表匠在考察了金字塔后斷言,當年修筑金字塔的工人都是自由人,并不是奴隸。因為他自己被捕入獄時,無論怎樣專心,制造的鐘表日誤差都不可能在十分之一秒以下,而他未入獄之前卻能達到百分之一秒以下。可見,一件作品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制作者當時的心情。后來的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位鐘表匠的斷言是完全正確的。中國的教育有太多的“鎮壓”,就連表揚,還不忘加上警示語“希望這次不要驕傲”,更別說批評了,那肯定是“雷電交加”。其實,批評也可以是和風細雨、親切委婉的。寬容,也許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更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老師們,您在工作中,是多用電風扇呢,還是多用攝像頭?
(作者單位 句容市后白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