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里,不少老師慨嘆七天的時間被這樣那樣的事填得滿滿,還沒有休息,就又開始上班了。
即將到來的暑假又會怎樣呢?有人帶著憂慮向我提出這一問題。
我深知回答這一問題與眾多教師的假期是否幸福直接相關,又與眾多單位和學校、眾多人的目標、利益是否能實現直接相關。還與整個教育的質量與效果直接相關,甚至與整個民族的未來直接相關。經過一番思考,我得出的結論是:玩是教師假期里最重要的事。
在勤勞被崇尚的中國社會里,“玩”被不少人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是虛度光陰,如今小孩子玩一玩也受到指責,更何況成人呢?世人楷模的教師怎么能夠玩呢?假期里加班加點受到贊揚、重用、提拔和獎勵,玩被淡忘、漠視甚至仇視。似乎教師就不需要、不可以、不能夠、不應該玩了、即便玩了也帶上內疚感和負罪感。
然而當我們反問:什么是假期?假期的功能是什么?我們發現假期是與工作日相對而存在的,世界各國的學制安排都包含假期。假期與學期相對,假期是整個教學過程和安排不可缺少的環節。假期最本質的功能就是使人獲得休息。休息權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之一,玩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不善于休息就不善于工作,不善于玩就不善于創造性地工作。
對于教師來說,足夠的閑余和玩不僅僅是教師的基本權利,也是教師職業發展和人生幸福的重要組成和必要前提。創造性越來越成為社會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玩就是創造性充分發揮最有效的一種方式。陶行知說。科學是從玩把戲中玩出來的。只顧自己玩的老師當然不是好老師,但我們不能因此片面地把忙得一刻不停的“永動機”式的老師當成最優秀的教師。暑假不同于周末的休息,它是師生的一個調整期。如果一個教師只是在課堂上講課,只出不進,將會導致心智衰竭,無法適應社會生活,缺乏創造性,難以勝任工作,更難以成為優秀的教師。
因此,忙碌了一個學期的教師們應當將玩當成假期里最重要的事,玩對教師有著特殊的功能,可列舉的有:
調節身心。由于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少教師較長時期經受身心壓力而處于亞健康狀態,教師職業倦怠已悄然蔓延,勞累的身軀需要修養。緊張的神經需要放松,玩是積極的修養和放松。
開闊視野。絕大多數教師由于長期在一所學校狹小的環境中生活、工作,不僅所見有限,所讀的書也有限,而社會在飛速發展。看自己想看的書。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會自己想見的朋友。做自己想吃的飯菜……你的心胸和視野將會因此與時俱進,豁然開朗。
涵泳智慧。古人就已發現玩具有益智功能,因此想出各種方式來玩。教師是假期最長的人群之一。這種“長”的合理性在于,如果干了一天的體力活,可能通過一夜的睡眠就能恢復過來;但是從事一段時間的智力活動后,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如果你能抓住機遇在這段時間“為所欲為”地玩一玩,你的智慧將因此煥發生機。
喚回主體。由于中國教育傳統中社會本位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現行的學校管理中行政性比較強,教師的主體性在忙碌中喪失得差不多了。然而玩就可以讓教師們少受各種各樣的拘束,在玩中重新找回自己,喚回自己的主體意識。
升華人格。一個人的人格往往在他工作環境以外的休閑生活中才能得到真實地體現,所以陶行知1921年在《中學教育實驗之必要》一文中說:“人當忙時不會走歧路,一遇空閑,危險就來了。”專業進修和工作都可能使教師人格獲得進步,但教師人格的升華最終要通過完全自主而非借助于任何紀律與規范的行為,假期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如果您在玩的時候都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那您人格的水平就毋庸置疑:如果您將本該玩的機會也放棄了,那么您真實的人格仍然籠罩著一層面紗。
玩不是無所事事,玩并不必然導致喪志。如果您在假期里還有這樣那樣的事,您的學校還要迎接各種各樣的檢查、評比、驗收、競賽,你就將它們排個次序,一定要把玩排在當頭,絕對不要把玩排在末尾。如果排在末尾,就有可能永遠也玩不成。
明智的學校領導、管理部門絕不會將假期當成第三學期,安排教師開補習班、進培訓班。擠占教師假期的結果是擠掉教師自主生成的過程,形成被動型人格,它使一位創造型教師主體性致殘,成為工具型教書匠。因此,是否轉變觀念,不用各種片面的評價指標來擠占教師假期里玩的時間,不要在假期里任意支配教師,是衡量教育管理者是否明智的一條重要標準。
假期的主題就是玩,玩是假期中最好的生活方式,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每個人都要首先學會休息、學會玩。不會玩的教師肯定不是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