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報道《管教“問題少年”的魔鬼訓練營》,很震撼,也頗受啟發。外界之稱為“魔鬼訓練營”的學校正名叫“徐向洋教育訓練工作室”。這里沒有常規意義上的“老師”,只有跟學生同吃同住的“管帶”;這里沒有普通學校的文化課,取而代之的是特定嚴格的軍事化訓練,學生每人至少要參與一千公里的長途行軍。學員也不是普通的學生,都是些性格叛逆、荒廢學業或離家出走、沉迷網吧或在家跟父母頂嘴、在外劫錢打架的不良少年。所以“魔鬼訓練營”又被稱為“差生野戰醫院”。報道中說學生經過訓練以后,多數都能痛改前非。只有少數反復的。
“體罰”一直就是教育的“禁區”,是“高壓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然而世界上有許多教育發達國家除了“愛”的教育,還有嚴格的懲罰教育。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對于犯大錯的學生就有鞭刑。甚至因為鞭打美國學生而造成兩國關系緊張,結果還是照打不誤。徐向洋說:“軍事是政治的最高形式,懲戒是普通教育的最高形式?!边@話我沒有膽量說。但是我也聽說過自然科學家竺可楨小時候,手被父親打得腫起來,明晃晃的,在煤燈底下照著、像是要吐絲的蠶寶寶。他說就是戒律戒尺讓他知道了誰是孟子、孔子、老子和莊子。所以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打”是有價值的。
在小學教育中見慣了學生受罰(中學大學少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罰站、罰跑、罰抄作業,甚至罰蹲馬步,學生被老師毆打,謾罵也屢見不鮮。有的老師驕傲地說,挨打、挨罰的學生對老師有感情,常有“好學生”畢業了對老師理都不理,倒是學習不好的學生見到老師老遠就跑過來說:“老師好!”相信許多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這是事實。但是也有受了罰的學生不“領情”。有一天放學,一個學生捂著頭跑到我跟前說:“我長大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回來報復×××老師!”我問為什么?他哭著說:“老師用一根拖把柄使勁敲我頭頂,從頭麻到腳!”我當時真有一種義憤填膺的感覺。教書竟然教出個仇人,這也是為師之人最大的悲哀了吧!
同樣是“打”,為什么有的老師“打”出了感恩,有的老師卻“打”出了仇恨?
這要從我們教育的目的講起。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養高分低能的蠢材,還是言聽計從、一聲呵斥便鴉雀無聲的奴才?都不是,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品質優良、意志堅定、自信果敢、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墒呛芏嗬蠋熢趯嵤┙虒W的過程中忘了本,把分數看得很重。童話大師鄭淵潔說:學校里最不重要的就是分數了。這話對極了。決定學生成敗的不是知識,而是性格。學習原本只是一種載體。學習語文也好,學習數學也罷,只是為了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性格的養成。有的老師不這樣理解,他認為語、數、外分數才是硬道理,看到學生成績差就急火攻心,大打出手,這是造成體罰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個別調皮的學生用語言或行為辱沒了老師的尊嚴,讓老師難堪了,下不了臺,老師盛怒之下才痛下殺手的。有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問大家:“除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你們還知道什么體?”一名學生高聲喊道:“裸體!”老師重重地賞了他一個耳光。這樣的學生該打不該打?即使讓學生家長參與表決,我想多數家長舉手贊成“該打”。
都是“打”,“懲戒”與“體罰”的區別在哪里?初中課文中胡適寫的《我的母親》中有這樣一段話:犯的事大,她等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后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的重罰??偛辉S我哭出聲音來,她教訓兒子不是借此出氣叫別人聽的。徐向洋說得很直接:“懲戒”學生要有足夠的本錢,那就是“愛”。他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兒女,“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通過“懲戒”來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愛心。在“魔鬼訓練”中有這樣一個科目:學生背著20公斤的沙袋繞著操場循環跑,把沙袋想成兒時的自己,體會做母親的感受。母親抱著你去公園玩,去買菜,去看病……哇哇哭的時候,母親還是這樣抱著你、背著你。有的學員接受采訪時說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爸爸媽媽道歉,幫爸爸媽媽洗臉、洗腳??梢?,“懲戒”是出于“愛”,“體罰”是出于“恨”;“懲戒”是尊重,“體罰”是羞辱;“懲戒”是糾錯的藝術,“體罰”是教育的無能。兩者付出的感情不同,獲得的回報當然也不相同。
我是“打”學生的。家長會上我就講。我會用戒尺打學生手心(科學家說老祖宗的方法不傷身體的)。如果您的孩子的心理或身體承受不了,會后給我一點暗示。我保證不會丟下這個孩子不管。而是用說教的方法來約束。至今沒有家長反對我懲戒學生。我敢“打”學生也是因為我有足夠的本錢——我愛他們。我是為了糾正他們的錯誤,指出他們的缺點才懲戒他們。比如上課亂講話、作業馬虎、考試作弊等。我用戒尺打手心,懲戒有度。有章可循;最多打5下,男女平等,學生很樂意接受?!皹芬狻笨刹皇俏倚趴诖泣S、胡說八道的。有一次一個學生偷懶沒有訂正作業,我問他:“訂正錯題是進步的捷徑,我早就強調過了,你愿意受罰嗎?”他說:“士可殺,不可辱!”我心平氣和地對他說:“那你知道錯了嗎?”“知道!”“好,不打了,回到座位上吧”。下課后,這名學生又悄悄地溜進我的辦公室,把手伸給我說:“老師,您還是打吧!”我問為什么?他說:“您是想告訴我們犯了錯誤應該受到懲罰,不是侮辱我。”算上今年我“打”了兩屆六年級學生,去年十月我生病的時候,畢業的上一屆學生都來看我,各個學校的幾十個人幾乎到齊了。我問:“你們不恨嗎?”他們說:“老師,您傻啊?您為我們好我們會不知道嗎!”后來遇到一位家長,他說:“聽說你生病,孩子連飯都不吃了,對你比對他親爸還要親!”
“懲戒”是教育藝術,“體罰”是教育犯罪。怎樣才能避免“體罰”和“心罰”呢?有一點特別重要,首先要“制怒”,為了出氣,泄憤打學生,那一定是“體罰”。下手之前一定要理智,要想清楚是否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第二點,是我前面提到的。懲罰學生要有“度”,要講“法制”。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要達成共識,共同遵守。老師不能想打幾下就打幾下,讓學生覺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樣的話一定還是“體罰”。
差生往往是“體罰”、“心罰”的受害者。有的老師竟然在全班同學面前說:“×××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考了7分,請大家掌聲鼓勵!”說完帶頭鼓起掌來。這樣嚴重傷害學生自尊、自信的行為,應該判定為教育事故。說淺了可能毀了學生的一生,說深是對民族的未來瀆職。如果說學生是我們教師的“產品”,那就不應該有任何一個是“次品”。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他們都是將來為社會作貢獻的人。不管他們現在的成績如何。學習僅僅是一個鍛煉的過程。差生就像沒有學會扣籃的籃球隊員。在場邊跑一跑身體素質也能提高。我們更應該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怎么可以去恥笑他們、侮辱他們呢?我手下也有差生,我不會歧視他們,相反會給他們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比如擦黑板、發作業等大家力所能及都愿意做的事讓他們去做:取得細微的進步,及時表揚,至少讓他們懂得,只要付出勞動就會有收獲。
我有一個粗淺的觀點:“教書育人”不是一個聯合詞組,“教書”和“育人”不是并列的,而應該是一個偏正詞組。即“教書”是為了“育人”?!坝恕辈攀悄繕?。如果老師和教育管理者都這樣想。“體罰”就成了不該發生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