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這么多年,可以說經歷過了各式各樣的檢查,什么評估的、考察的,調研的、專項的……剛開始時,可能感覺與廣大教師一樣,不是忙得暈頭轉向,就是累得怨聲載道,甚至還有人把迎檢工作比喻成是“造假大戰”,或者是“面子工程”,充其量只是搞搞形式而已。對學校的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推動,只會“勞民傷財”。
那么這樣的檢查到底要不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我認為適當的檢查是必要的。上級通過檢查能發現先進、找出問題,能激濁揚清。有利于讓優秀學校和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在大范圍內推廣,讓“問題學?!焙汀皢栴}老師”的不良做法及時剎車?,F在很多榮譽都要通過檢查才能授予,如“省示范學校”、“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文明單位”等??梢哉f通過檢查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沒有檢查,會讓一部分不自覺的老師放任自流;如果沒有檢查,也會讓一部分不自覺的領導不思進取。當然。只有踏實地開展好“迎檢”工作才能徹底地轉變廣大教師對“檢查”的誤會。作為一名校領導要能帶領廣大教師坦然應對各類檢查。并以“檢查”為契機來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首先是要有“提前意識”。不打無準備的仗,千萬不能抱著“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理。不管是上級部門的統一檢查,還是個別抽測,都要將此納入到學校的發展目標中來。最好在學期初就將這些內容寫進工作計劃,落實到各個部門或是各個教師的頭上,并事先根據檢查的細則設計好各類表格,以便教師們能及時地完成文字工作的記錄:同時要求檔案室及時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以往的一些檢查中,我們往往要補很多材料,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材料是以往我們做過的事情。只是沒有好好收集整理,結果自己給自己添了麻煩。
其次是要有“務實意識”。務實是開展好各項工作的前提,如今有些學校并不是在務實上做文章,而是喜歡投機取巧。應對檢查時大打“造假牌”、“人情牌”、“實惠牌”。你不是要來我這兒檢查嗎?那好辦啊!我可以發動教師們在一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臺賬”,做到樣樣齊全;我可以事先將你們的問卷在師生間“彩排”N次,做到滴水不漏;我也可以找個說得上話的領導陪同你們,做到一路伴隨;當然我還可以準備些禮品特產什么的,做到互惠互利。這樣一來,什么實事沒干,就捧得“虛名”。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不利于學校發展的。反而會助長了檢查時的歪風邪氣。這也難怪一些基層教師會把“檢查”與“造假”畫上等號。
再次是要有“溝通意識”。由于一些兄弟學校已經經歷過類似的檢查了,而自己所在的學校卻還是頭一次,那么去兄弟學校溝通溝通,倒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一來可以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并且對照自己的工作,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二來可以了解檢查部門的反饋意見,避免犯同樣的錯誤。以便更好地亮出自己的長處。另外,與兄弟學校的溝通過程,還是一個相互借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的過程。當然這種溝通應是真心實意的,因為“博采眾長”遠比“閉門造車”的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要有“反思意識”。在檢查前,要學會自我檢查。檢查管理中的不足之處。檢查工作中的欠缺之處,檢查準備中的遺漏之處。在檢查后要學會自我反思。畢竟參與檢查的都是一些專家學者,或是一些同行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思想是先進的,他們的眼光也是獨到的。因此他們所提出的一些中肯的意見,對學校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絕不能檢查過后,一了百了。我們應該把每次檢查當作學校發展的契機,并在不斷的反思和回味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生命點”,以便讓學校的品位再上新的臺階。
也許在很長的時間內,檢查中的“水分”還很難擠盡。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多多樹立以上的意識,可能我們所認為的“壞事”還真能變成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