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材大多選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文,而且一般都“略有刪節”。筆者把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1〕與足本《警世通言》〔2〕相對照,發現這篇文章大小刪改近五十處,共刪一千余字,改十余字。具體可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規范用字。編選者依據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要求,對小說中的用字進行了改動,如將“展轉”改為“輾轉”,將“不可挫過機會”中的“挫”改為“錯”,將“抽替”改為“抽屜”,“慟哭”改為“痛哭”。這是整理通俗文藝書籍的常見做法,無可非議。
第二種情況,刪去一些穿插在敘事中的詩歌、聯語。共有七處:
(1)從來海水斗難量,可笑虔婆意不良。料定窮儒囊底竭,故將財禮難嬌娘。(教材“做豬做狗”以下)
(2)道出二句:“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開口告人難。”(教材“公子含淚而言”以下)
(3)鯉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再不來。(教材67頁“離了虔婆大門”以下)
(4)正是:他日重逢難預必,此時分手最堪憐。(教材“各各垂淚而別”以下)
(5)怎見得,有詩為證:千山云樹滅,萬徑人蹤絕。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教材“狂雪飛舞”以下)
(6)正是: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教材“與公子攜手下船”以下)
(7)三魂渺渺歸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教材“一旦葬于江魚之腹”以下)
這種詩歌、聯語向來為一些小說研究者所詬病,一般認為它們打斷正常的敘述,又往往盡是空話套話,于情節展開、人物刻畫完全無益。然而,這些文字至少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說話藝人的存在。這篇小說雖非說話藝人的底本,卻盡力模擬說話藝人的口吻。以上引文除第(2)條和第(5)條,都出現在一段敘事的末尾,這些文字看似蛇足,卻起著繪聲繪色、加強講述,激發潛在聽眾的感情,并引導他們的道德判斷的作用。同時,這些文字既使講述節奏分明,又使潛在聽眾有回味的余地。若以現代小說的標準要求,這些文字固不可取;若以話本、擬話本的標準要求,卻正是當行本色。
第三種情況,刪去首尾兩大段頌圣和宣揚果報的文字。
小說原文開頭一段“頌圣”:
掃蕩殘胡立帝畿,龍翔鳳舞勢崔嵬。
左環滄海天一帶,右擁太行山萬圍。
戈戟九邊雄絕塞,衣冠萬國仰垂衣。
太平人樂華胥世,永永金甌共日輝。
這首詩,單夸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說起燕都的形勢,北倚雄關,南壓區夏,真乃金城天府、萬年不拔之基。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到永樂爺從北平起兵靖難,遷于燕都,是為北京。只因這一遷,把個苦寒地面,變作花錦世界。
自永樂爺九傳至于萬歷爺,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
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楊應龍。平秀吉侵犯朝鮮,哱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后削平。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個是:
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
話中單表萬歷二十年間……
這一段夸耀燕都形勝,贊美明朝歷代皇帝,的確是封建糟粕,刪去后也不影響正文故事的展開。但這一段恰恰包括了話本、擬話本小說結構的兩個要件:“篇首詩”和“入話”。篇首詩猶如戲劇角色的出場詩,既顯示說話藝人的才學,又吸引潛在聽眾的注意。入話則有“靜場”和“等客”的功用。本篇雖非真的“說話”,不必“靜場”和“等客”,卻具有充分的說話藝術的形式感,這一段就顯示了“說話”所特有的那種不緊不慢的節奏、層層鋪敘的手法、娓娓道來的效果,完全不同于現代小說的單刀直入。這段對燕都形勝的描述還給故事提供了背景,贊美萬歷皇帝的武功又引出納粟入監之制,為李甲的出現做了鋪墊。
小說原文最后一段講“果報”:
……奄奄而逝。人以為江中之報也。
卻說柳遇春在京坐監完滿,束裝回鄉,停舟瓜步。偶臨江凈臉,失墜銅盆于水,覓漁人打撈。及至撈起,乃是個小匣兒。遇春啟匣觀看,內皆明珠異寶,無價之珍。遇春厚賞漁人,留于床頭把玩。是夜夢見江中一女子,凌波而來,視之,乃杜十娘也。近前萬福,訴以李郎薄幸之事。又道:“向承君家慷慨,以一百五十金相助,本意息肩之后,徐圖報答。不意事無終始;然每懷盛情,悒悒未忘。早間曾以小匣托漁人奉致,聊表寸心,從此不復相見矣。”言訖,猛然驚醒,方知十娘已死,嘆息累日。后人評論此事,以為孫富謀奪美色,輕擲千金,固非良士;李甲不識杜十娘一片苦心,碌碌蠢材,無足道者。獨謂十娘千古女俠,豈不能覓一佳侶,共跨秦樓之鳳,乃錯認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變為仇,萬種恩情,化為流水,深可惜也!有詩嘆云:
不會風流莫妄談,單單情字費人參;
若將情字能參透,喚作風流也不慚。
上段被刪去的末句“人以為江中之報也”點明“惡有惡報”;下一段又寫杜十娘鬼魂報答柳遇春,證明了“善有善報”,坐實了前文杜十娘對柳遇春說的“異日我夫婦必當重報”。“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觀念固不足取,卻是傳統小說結構故事的一種方式,因為有最后一段,故事情節才完整,潛在的聽眾才不失望;因為有最后這一段,杜十娘的有情有義的形象得到了加強,柳遇春這個角色也有了交代。“善報”情節之下是一小段“后人評論”文字,這段文字引領潛在的聽眾回顧全篇故事,做出道德評價,是典型的說書散場式的結尾,讓文化修養不高的聽眾得到充分的滿足。而最后的“篇尾詩”又好像是這個故事的余音,故意把一個悲憤的故事說得云淡風輕,好讓聽眾平息激動的心情,回到真實的生活里去。
第四種情況,刪改涉嫌色情和有辱女性尊嚴的段落和字眼。
小說原文在敘述李甲遇到杜十娘之后,“誤落風塵花柳中”以下一大段敘述十娘出身的文字被刪除了:
那杜十娘自十三歲破瓜,今一十九歲,七年之內,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院中傳出四句口號來,道是:
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飲千觴;
院中若識杜老媺,千家粉面都如鬼。
卻說李公子,風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懷,一擔兒挑在他身上。那公子俊俏龐兒,溫存性兒,又是撒漫的手兒,幫襯的勤兒,與十娘一雙兩好……
這段文字既有“破瓜”這樣刺眼的字眼,又寫到了雛妓的丑陋現象,而且還寫出杜十娘使“公子王孫”們“情迷意蕩”,寫出李甲喜歡十娘是因為“美色”,十娘喜歡李甲也和他的“俊俏龐兒,溫存性兒,又是撒漫的手兒,幫襯的勤兒”有關。這些似乎都構成了刪削的充分條件。但“十三歲破瓜”這樣的丑事既是當時社會的現象,也是我們民族歷史的污點,又是杜十娘的悲事,是杜十娘看盡世態并最終投水的原因之一。這并不影響杜十娘的美好形象,反而會使讀者更加同情她、尊重她,反而顯出她“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和真心愛戀李甲的可貴。寫足杜十娘的女性魅力,李甲對她的沉迷及孫富的企圖就有了根據;寫李甲是被杜十娘的外貌所吸引,后文李甲的薄幸也就容易理解;至于杜十娘除了“忠厚志誠”,也喜歡李甲的“俊俏龐兒,溫存性兒,又是撒漫的手兒,幫襯的勤兒”,那才是正常的人性。而且,從傳統小說的寫法上看,一般主要人物都必須交代出身,交代了才首尾完整。
另有一些關于男女關系的詞句也被刪改。
如(圓括號表刪去,方括號表改為):
老布政在家聞知兒子(嫖)[逛妓]院
道李公子(是風流浪子,)迷戀煙花
李公子心上也牽掛著(婊子)[十娘]
十姊(為風流領袖,)今從郎君去
以上多與稱謂或觀念有關,刪改時盡量把粗俗的詞改得文雅,把輕薄的詞刪除。
又如:
(纖纖玉手,)揭起舟旁短簾
(魂搖心蕩,迎眸注目,)等候再見一面
花鈿繡襖,極其華艷,(香風拂拂,光彩照人)
以手招孫富(。孫富一見,魂不附體。十娘啟朱唇,開皓齒)道
以上都寫到女性之美艷對男性的影響。
又如:
乃收拾杯盤,(為公子解衣就枕)
十娘(抱持公子于懷間,)軟言撫慰道
十娘(放開兩手,)冷笑一聲道
必當訴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歡乎)
以上與男女同居有關的詞句都被刪除。
上列關于男女關系的詞句或平實或夸張,其實絕無一點色情描寫。“乃收拾杯盤,(為公子解衣就枕)”及以下兩處刪削明顯削弱了杜十娘的溫柔而剛烈的形象。
總體來看,編選者在刪改過程中,既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不能容忍頌圣、果報和涉嫌色情的文字;又堅持純正的文學口味,所以刪去了啰唆而不著邊際的文字。(這兩類文字往往是重疊的。)然而,這是以現代的思想去要求古人,以現代的小說寫法去要求明代的擬話本。這樣造成了兩個后果:一、有意無意地拔高了杜十娘的形象,似乎她不是一個妓女;提純了杜十娘與李甲的關系,似乎他們“男女授受不親”。對于有關妓女字眼的刪改,表面看起來是尊重杜十娘,實則是不敢面對一個妓女也會有崇高人格的事實,骨子里仍然是不尊重女性。對性的盲目恐慌,更是不健康的心態。二、使學生看不到擬話本的完整結構和特點,以完全視覺化的現代小說觀念去苛求介于聽覺和視覺之間的明代擬話本,這可能會誤導學生對古代小說的認識和評價,不利于古代小說教學的深入開展。
在不能改動教材的條件下,筆者建議教師把刪改文字補出并發給學生討論。討論可圍繞以下三個系列問題進行:1.刪改前后人物形象是否有變化?杜十娘的美好品格和她的妓女身份有何關系?2.開篇為何要頌圣?如何看待小說中的因果報應描寫?3.擬話本的文體特點如何?入話有幾種情況?首尾及行文中穿插的詩詞有何作用?
〔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朱一玄、宋常立校注《警世通言》(足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