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語文新課改給課堂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共識:學生“動”起來了!的確,教師高高在上的“一言堂”不見了,代之以各種各樣花樣翻新的語文“活動”,代之以學生七嘴八舌的“言說”。于是,許多人歡呼:學生的主體地位終于確立了,學習方式終于轉換了,對話式、參與式教學終于實現了!
然而,我們有必要冷靜地反思一下,在熱熱鬧鬧的“動”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動”的目的何在?“動”的效果如何?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在“動”的外表下更多地隱藏著膚淺與盲目,隱藏著被動與無奈,隱藏著語文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語文教學患上了“多動癥”!
病癥之一:以“動”代“靜”,一動到底
閱讀的本真狀態是什么?是安詳、是獨立、是自由、是全身心的沉浸,而這種狀態需要“靜”的環境、心境來保障,學生的“動”應該建立在“靜”的基礎之上。目前,有些語文課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號下變成了喧鬧的自由市場,變成了隨意的談話節目,變成了五光十色的聲像展播,變成了各顯其能的綜藝賽場。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中,采用了放錄像、配樂、表演、采訪、討論、提問、唱歌、辯論等多種活動形式,整堂課學生一直笑著、說著、演著、看著、聽著、唱著,各種感官齊頭并進,學生“動”得興致勃勃,老師“動”得手忙腳亂。但是,學生對文本精妙語言的品味哪里去了?對整部《紅樓夢》作品的興趣哪里去了?課堂失去了寧靜祥和的閱讀氛圍,也就失去了閱讀的本真狀態,沒有“靜”的支撐,“動”變成了過眼云煙、空中樓閣。
病癥之二:盲目亂“動”,為動而動
語文活動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它能發揮集體學習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但是,“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應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目前,許多語文課為“活動”而活動,為“熱鬧”而活動,在一種浮躁輕率追逐時尚之風的影響下,本來極富個性化的語文課堂變成了“集體無意識”的舞臺,變成了盲目的“亂說亂動”。語文課失去了自身的個性,缺少了感悟和品味。近幾年,濫用表演的現象也十分普遍,小說表演,戲劇表演,甚至詩歌、散文也表演,戲說文本、歪曲文本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表演雖然尊重了文本,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聽過許多老師上《羅密歐與朱麗葉》,他們多數采用了表演法,但由于學生與作品的時代距離和文化差異,再加上莎翁詩化的語言理解起來難度極大,學生很難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結果課堂充滿了喧鬧和搞笑。在哄笑聲中,學生的心靈遠離了文本,遠離了精妙絕倫的語言,遠離了真正的語文!這種盲目的活動在語文課中已成為眾多教師爭先恐后追捧的時尚。
病癥之三:淺層參與,思考缺席
由于缺少學生個體的感悟和品味,離開了教師必要的知識鋪墊和引導,語文活動多在淺層次上滑行。例如,在討論寶玉形象時,有些學生認為寶玉是“色鬼”,還有人認為寶玉是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浪蕩子”。這些誤讀源于學生對《紅樓夢》的無知,源于學生對課文缺少潛心的思考和整體的把握。而教師對學生盲目的“尊重”,使這種膚淺的理解更為變本加厲。另外,課堂活動多追求表面的豐富多彩,缺少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智力含量很低。一分鐘討論、搶答式提問、走馬觀花的多媒體展示、廉價的叫好與掌聲在語文課中比比皆是。學生習慣了熱鬧與膚淺,習慣了浮華和躁動,也就慢慢喪失了自己的眼光和頭腦,喪失了探索的欲望和思考的原動力。
病癥之四:理性操作,無動于衷
情感參與是語文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最重要的特征,沒有情感參與的課不是真正的語文課。目前的語文課堂缺少的恰恰是這樣的參與。課堂雖然動起來了,有些課堂也開始關注學生的思維,但卻缺少學生“情感”的參與。學生獲得了新鮮的感官刺激,對語文課表現出了一定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外在的興趣、短時的興趣,并不是對語言、對文本、對文學本身的喜愛和關注,這些外在的刺激在學生的心中一閃即逝,很難留下痕跡。學生的“情”未動、“心”未動,何談內在興趣與穩定興趣的培養?
另外,教師對課文的理性化處理也使語文課遠離了情感。如《再別康橋》一課,有的教師圍繞著“意象”和“為什么選擇這些意象”提問和討論,學生挖掘得頗有深度,但是,學生是否感受到了徐志摩寄托在字里行間的刻骨銘心的戀情?是否沉醉于詩歌純美的意境?是否體驗到了詩人面對康河時那種復雜的心境?是否由這一首詩引發了對徐志摩其他詩歌的閱讀欲望?教師是否用自己對詩歌的熱愛和激情點燃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這種缺少情感參與的語文活動,很難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病癥之五:學生霸權,教師失語
教師,在中國幾千年漫長的教育史中,曾經是一個多么神圣而至高無上的角色,而今卻失去了頭上的光環,變成了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參與者”。這種角色的轉換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心理潛能,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這是教育的重大進步。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矯枉過正,許多課堂在這條路上走得太遠了,出現了學生獨霸課堂、壟斷話語權的現象,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人員”,基本上處于“失語”狀態,學生說什么、怎么說都由自己說了算。于是出現了這種局面:當價值觀、人生觀出現偏差時,沒有人及時引導;當討論難以深入時,沒有人予以點撥;當因知識欠缺而出現誤讀時,也沒有人搭建合理有效的對話平臺。于是,陶淵明辭官歸田那由衷的歡愉在學生們眼中變成了“強作歡顏”;孔乙己被硬拉到“法庭”上,上演了“告狀”的鬧劇;“與人交往應不擇手段”在課堂討論中成為很多學生的共識……在教師頻頻點頭、笑臉相迎、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背后,更多的是無奈、苦澀和茫然,是新理念被誤讀后語文教學的混亂、異化和低效。
病癥之六:兩極分化,以少代多
在語文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到底有多大?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課堂中“活動”著的都是少數人,表演者、討論者、問題的回答者、研究性學習的匯報者,至多只有那么十幾個人,其他學生只是聽眾和陪客,只是課堂活動的背景。于是,積極的更積極,被動的更被動,“全員參與”“人人進步”幾乎成為美麗的夢想。
“多動癥”的癥狀多多,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癥狀呢?
首先,是對學生主體參與內涵的片面理解。
主體參與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行為參與,指學生注意力集中,有可觀察的外部活動;第二層是認知參與,學生不僅有外在的行為參與,還有內部的思維活動,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語文能力;第三層是情感參與,指學生對教師、對教學是否感興趣,是否被作品打動,是否獲得了美感的熏陶和人性的滋養。在這三個層次中,思維參與、情感參與是語文活動中最重要的卻又是最易被忽視的。語文課“多動癥”的主要病因就在于對主體參與的理解過于簡單化,將它等同于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參與,致使學生的主體參與喪失了有效性。
其次,對“活動”的誤解。
新課程強調語文活動的開展,但“活動”的含義到底是什么?活動有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之分,各種語文活動本應是內外活動的有機結合。但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過分關注顯性的、可控制的外部活動,而忽視了具有內隱性質的、難以觀察和調控的內部活動,這使得語文活動徒具其表,缺少了品味和思考的過程,喪失了語文所獨有的人情味。
第三,對語文學科個性的忽視。
語文既不同于音、體、美等操作性強的學科,也不同于數、理、化等以理性見長的學科,語文是感性的、情感的、形象的、美感的。語文學習過程不但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也離不開人的心理活動。我國古代十分重視語文學習的獨特規律,強調“自悟”“內化”,重視“虛心涵泳”,即學生在閱讀中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獨立面對文本。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有效的語文學習不是靠“外顯”的行為,而是靠“內隱”的活動來進行的。人文精神的培養、語感的形成、美感的滲透等更多的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感悟和品味中滲透于學生的血液之中。
第四,學生主體地位的異化。
新課標倡導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從“學”的角度為學生定位;而從“教”的角度看,教師也同樣是主體,他們在人生經驗、知識水平、審美能力、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等方面占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活動中教師的角色不應只是參與者、組織者,還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引導者、點撥者,在學生理解膚淺時予以點化,視野狹窄時提供相關資料,知識欠缺、經驗不足時鋪路搭橋。教師應以一種平等的心態面對學生、欣賞學生、鼓勵學生,應順著學生思維走向進行點化生成,而不是生硬地灌輸,更不是牽著學生走入預設的圈套。
第五,社會風氣的病態折射。
商品社會的浮躁與急功近利無孔不入,在語文教學中集中表現為“多動癥”的頻繁發作。人們追求表面的浮華與刺激,卻失去了語文課的質樸與平和。在“求新、求變”口號的遮掩下充滿了花哨的技法創新,忽略了語文的內涵,違背了語文的規律。有關部門本末倒置的課堂評估標準又加劇了教師的浮躁心態。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問題,也是整個教育的問題,更是全社會的問題。
語文課“多動癥”何時了?還語文課堂以寧靜與詩意,還語文教師以尊嚴與從容,還學生以獨立自在的閱讀狀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