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寫吧”教學網站上讀到了重慶市王君老師的教學案例,題目是“大美為美——《詩詞五首》的整合教學”。她用“大美為美”這種審美概念牽引初一新生試著涉足古典詩詞的博大境界,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學層次。她對學生說:“只有體悟了‘大美’,我們才能真正走進中華文學的靈魂深處。”今天讀到沈陽市第一中學包濤老師的《語詞叢林中的探險者》和教學實錄,感到他們在從各自的角度沖擊語文教學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的崇高境界。
請看包濤老師提出的“語詞叢林探險說”。他認為,“語文的世界是語詞叢林的世界,我們則是叢林中的探險者”,——從課本上“尋找到一條條線索,這些線索引領我們進入淺灘急流、高山大川”,行進在那些最偉大心靈的旅途上。“有了這樣的經歷,同學們的心靈變得更加澄澈,目光變得更加遙遠”。他提出要讓學生“看到,聽到,體驗到”,在穿越語詞叢林之后心靈受到震撼和洗禮,對每一課背后都有的強烈的現實暗示,決不能視而不見。也就是說,穿越語詞叢林的最終目的乃是促進人的精神成長。
包濤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杜甫詩四首〉教學實錄》,描述了他帶領高一學生學習《旅夜書懷》《登高》和《登岳陽樓》的過程。這是一次在“語詞叢林”中走進杜甫心靈的探險,洋溢著“大美”的爛漫風采。
他首先引導學生占據審美與鑒賞的立足點:杜甫是“以壯闊之景寫哀痛之情”的圣手,漂泊一生,暮年心情最為慘痛,然而詩人眼中卻有雄渾壯闊的圖景。然后請學生把這三首杜詩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即:765年寫《旅夜書懷》,在渝州;767年寫《登高》,在夔州;768年寫《登岳陽樓》,在岳州。并強調其“大美”的特色:“在詩人的心中,永遠是雄渾壯闊的大自然,這種雄渾壯闊的背景把渺小的人襯托得很偉大。”這就再度凸顯了這堂杜詩鑒賞課的大方向,使這次“叢林探險”不至陷入迷途。
接下來進入《旅夜書懷》。這里有個教學細節,顯示了讓學生“看到,聽到,體驗到”的具體路徑。包濤老師問道:“哪位同學愿意談談自己對夜空的感受?”啟發他們一步步從“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意境中,“看到一個偉大的杜甫,一個有著美好壯闊的心靈世界的人”。其后對“沙鷗”的品味也很見意趣,通過比較,體悟出這只漂泊流浪的鳥兒“在向天發出追問,追問自己的命運”,表達了杜甫的開闊胸襟,呈現給人們燦爛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
鑒賞過《旅夜書懷》,包濤老師啟發學生歸納出一種鑒賞杜詩的“思路”,即“旅途—寫作—風景(形象)—心境”,告訴他們沿著這個路徑,就可以走進杜甫的旅程,走進杜甫的內心世界,并請同學用這一思路來鑒賞《登高》和《登岳陽樓》。我非常欣賞這種因勢利導、指點路徑的做法。根據“學情”變化而恰當地即時“生成”,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教學實驗項目。但還應該看到,學生乃是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閱讀者和學習者,而語文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還應該是相對成熟的閱讀者、專業經驗的傳授者和專門技能的示范者,必要時在迷亂的“語詞叢林”中應指示正確方向,指點可行的路徑,這與“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具有本質區別。在處理所謂“預設”與“生成”這組矛盾方面,路不止一條,任何簡單化的做法都要不得。
循著上述“思路”,師生們對《登高》和《登岳陽樓》的鑒賞也是有個性的,比較成功。
教師最后的歸結之語很有感召力,富有啟發性:“我覺得你們已經走進了杜甫的世界,你們,還有我,與杜甫一起陷入了思考、陷入了疑問、陷入了痛苦、陷入了掙扎。天問—彷徨—告別,這三種心境的發展正是杜甫暮年的心路歷程。老人將近人生終點,對此他似乎心有所感。在這三首詩中,詩人回顧了自己漫游求索的一生。他尋找了一輩子,尋找自己的人生出路、理想寄托。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杜甫的一生是漫游的一生,并且漫游也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也是唐朝很多詩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這使我想到,語文教師該講的時候,還是要講的,講自己在“語詞叢林”中探險的真切體會,講“大美”給予讀者的心靈震撼和洗禮,講文學鑒賞所應占據的審美高度,讓教學境界的光輝照耀著學語文與學做人的漫漫求索之路。
關于“大美為美”這個命題,王君老師在她那堂《詩詞五首》“整合教學”的歸結之語中,說了兩段話,僅錄其一:“學詩的角度有很多,今天老師給同學們提供的這個角度比較新奇一些。文學之美是豐富多彩的,‘小美’與‘大美’僅僅是其中一種比較形象的劃分而已。小有小的精巧細膩迷人,大有大的磅礴壯闊動人。中華民族是一個含蓄而又激情洋溢的民族,‘小美’與‘大美’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篇章。你們是朝氣蓬勃的新一代,老師更希望你們能讀出大胸懷,大氣魄,大追求,所以才非常急切地想讓你們意識到‘大美’之美。”的確,大與小是相對而言的,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需要細心考辨。就“語詞叢林中的探險”而言,在叢林的宏觀范圍里定位一棵樹,一叢花,乃至一株小草,進而仔細審視和化驗,還是需要的。微觀的活動也不能缺少吧,關鍵是要從大處著眼,在叢林的宏大中辨認細節的深邃幽微,而不是放棄對“叢林”的整體觀照和探索,陷入瑣碎庸俗無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