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的單車》,幾乎就是一部符號的電影,其中的很多元素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象征意義。片名中的,單車’就無疑是這部電影最顯著的符號,這個符號涵蓋了太多的內容——幾乎代表了屬于十七歲的全部。
‘單車’是執拗的堅持。十七歲的小貴,一個懷揣著過上富足日子的夢想來城市奮斗的“單車快遞員”,卻不幸地被人家偷走了他賴以生存的工具——單車。為此,他曾經無異于妄想般地堅守在丟車的地方,巴巴地等著別人把他的車送回來;他還曾經在極度苦悶的情況下,被心中的惡念喚醒,竟然做出了偷單車的舉動,想要彌補自己的損失,結果當然是被抓了。當看到小健騎的正是被自己做了記號的單車的時候,小貴三番兩次不顧一切地要將他的單車拿回來,被追、被打,最慘烈的一次,被打的他死死地抱著自己的車不松手,他嚎叫著,像捍衛生命一樣捍衛著單車,他凄厲的哭喊聲終于震撼了那群男孩子,換來了一次“談判”的機會。還有結局時候的鏡頭——遍體鱗傷的小貴扛著被毀得不成形的單車,默默地從大街上走過;他和單車都受傷不輕,好在,單車還在,他也還在。在電影當中,小貴是個時刻處于劣勢的孩子,他不算勇敢,也不夠強硬,只是惟有在那部被他視如珍寶的單車面前,他那洋的執拗和頑強,也許在他的心里,那部單車是他幸福的源泉,是他美好生活的全部希望。
“單車”是沉重的許諾。執拗往往也會導致叛逆,小健的叛逆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但部分原因也該歸咎于父親的失信。十七歲的小健好容易考到了全校第五,原以為父親會遵照諾言為他買一輛單車;然而同父異母的妹妹卻在這個時候考上了重點中學,于是他癡癡地等待了好久的單車在一瞬間成為了妹妹的學費。小健的期盼就這樣破滅了,雖然父親一再道歉,并承諾“下個月一發工資就給買”,小健卻只是冷眼相對。一言不發——沉默的他偷走了家里的錢,在二手市場買了單車,自己給自己踐諾了。父母們對兒女輕易許諾卻不能實現,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隱形的傷害,對于小健的過失,父親并沒有過多地苛責他的權利,即便是父親也有父親的難處。
“單車”是青澀的愛情。小健想要一部單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需要用它來追求喜歡的女生——瀟瀟。或許十七歲的小健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瀟瀟一起騎著單車穿過大街小巷吧。一部單車就能實現他這個簡單的愿望,他又怎么會不急切地想得到一部單車呢?當他終于可以騎上一部還不賴的單車和瀟瀟一起,歡笑著穿行在馬路上,他的臉上漾出羞澀而滿足的笑容。然而,美夢總是破滅得那么快,東窗事發后,瀟瀟不再對他微笑,報以的都是鄙夷的眼神,更甚的是,她居然和另一個染著黃頭發的男生走在一起。小健心中固守的幸福就這樣在瞬間崩塌。因此。他也不再想擁有單車了,他將單車的全部所有權都還給了小貴,他埋下頭,吸著煙幽幽地對小貴說,“這車你拿走吧,以后不要再騎回來了”。
“單車”是單純的友誼。在廢棄的大樓里,小健和小貴經過協商,決定單車歸兩人共有,一人騎一天。每天,他們都會在同一個地點做交接手續,彼此總是無言以對。沉默地完成一系列的動作;就這樣不知道來來回回多少次之后,有一天,小健突然叫住小貴問他叫什么名字。兩個男孩終于第一次伸出了彼此的手,握在了一起——十七歲的他們,為了十七歲時各自的夢想,攜手相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緣分,而且還是有點奇遇性質的緣分。
誰能想到,一部在茫茫人海中毫不起眼的單車,載起了十七歲的全部,這就是《十七歲的單車》,有人說,這是一部只能是電影90電影。我倒覺得。電影本來就是對生活的藝術化,生活中的偶然成為了電影中的必然,這并沒有什么好奇怪的。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不錯的電影。
編 輯 苗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