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因具有節約用地、減少污染的優.最,已成為目前城市建筑發展的趨勢。不過,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受到的風力大,地震時容易倒塌,樓房也容易下沉。因此,科學家正在設計其他形式的建筑。
建筑師從大樹的結構中得到了啟示:大樹之所以不怕狂風暴雨和地震的威脅,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深深固定在泥土中的龐大的根系、堅固的樹干和披掛于枝條上的樹葉。于是,建筑師設想,把房子的垂直結構建筑成堅固的“樹干”,并同時使它深深地“扎根”于土壤、巖石中。樓梯、電梯等安裝在“樹干”內,作為上下通道。在“樹干”上安置很多根挑梁,像樹枝那樣伸展出去。一個個用輕質材料沖壓而成的房間,像樹葉那樣懸掛于挑梁上,這樣,新型的懸掛建筑就誕生了。
這種懸掛建筑不僅具有優良的抗風、抗震性能,居住在里面可以高枕無憂,而且建造比較方便,避免了目前高層、超高層建筑施工中笨重的體力勞動以及給交通運輸、工程占地帶來的種種不便。一個個懸掛的房間可在工廠沖壓成形,由汽車運到工地,再用吊車或直升飛機把它們掛在挑梁上。
這種懸掛式建筑為人們的居住提供了許多方便。它通風好,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房間位置可以任意調換,高層、低層、左側、右側,隨意選擇。如果誰家的房間出了毛病,只需單獨檢修,對其他居民以及整個建筑沒有絲毫影響。搬家也不需要興師動眾,把懸掛房間取下,由汽車或直升飛機運到新的“樹干”處,再掛起來,人們就有了新居了。
植物也會“說話”
生物學家們早就發現,植物尤其是同類植物之間是完全可能進行“語言”交流的。植物各器官通過自身發出的電信號傳遞信息,進行“電話交流”。
早在1873年,就有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檢測到捕蠅草體內的電流,證實了“植物電”的存在。隨后,不少科學家采用一系列物理和化學刺激在倉蟲植物、感震植物、攀援植物和非敏感植物中發現了電信號。英國科學家研制出一種植物探測儀,把這種儀器的一根引線與植物的葉子連接,通過電子翻譯器,便可在耳機內清晰地聽到植物在“說話”。比如,在光照良好或雨露滋潤時,植物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在刮大風或干旱的天氣里.植物則會發出低沉的“叫聲”。
最近,德國科學家又進一步證實,有的植物可以通過高頻聲音“說話”,只是由于頻率太高,人耳聽不見罷了;另一些植物則通過極微弱的光來傳遞信息。這種微弱光,人眼難以察覺,但儀器卻可以測出。德國生物學家宣稱,已經“破譯”了包括洋槐、梧桐等10余種樹木的語言。他甚至指出,不同樹種的語言風格也不盡相同,如橡樹、出毛櫸、杉樹較為風趣,而馬尾松相比之下卻較為樸實。
科學家們樂觀地預計,不出20年。植物的語言將被全部破譯,由此森林將得到更好的保護,作物將獲得更好的收成,病蟲害也將得到更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