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講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學劉老師
我是四年級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學生。這孩子善良、老實、本分,什么都不愛爭,和誰的關系都好,但有一點,學習上不求上進,考試最后一名他從來都不著急。當別的同學都做作業的時候,他就坐在那里看著老師發呆,催促幾遍才動一下,所以總是做不完作業。其實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術算得特別快。為了激勵他的上進心,我可沒少下功夫。“五一”節的時候,我們組織了一次拓展活動。有一項活動需要攀一個20米高的懸崖,這是孩子們以前想也不敢想的,當大家都既緊張又興奮地躍躍欲試時,他卻大煞風景地問:“老師,什么時候吃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點和下午4點以后,當別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動時,小真總是不適時地問出這個問題,并且還不是一遍,似乎對吃飯的興趣蓋過了對所有活動的興趣。
每次活動后,我們請每一位同學談感想,這次攀巖也不例外。大家很興奮地踴躍發言,有的說:“以前從來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說:“在攀巖過程中,雖然手和腿被巖石劃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會終身難忘。”有的說:“攀巖讓自己戰勝了恐懼,今后遇到困難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卻不思考,也不發言,沒有情緒的變化,老師引導他:“如果不去,你會不會后悔?”別的同學都大聲地說:“會!”但小真滿不在乎地搖搖頭說:“不后悔。”問他為什么?他說:“不去有不去的好處,可以在家睡覺、吃東西,就不會被劃破腿了。”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總的來說,這孩子除了對吃還有興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任各科老師怎么引導,就是沒一點兒變化。沒有上進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個,并且還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讓大家寫下自己將來的理想,同學們都寫了,并且躊躇滿志地說了出來,但是小真什么都沒有寫。老師動員了半天,他也沒寫,只說像現在這樣很好,說話的語氣像一個退休多年、安于現狀的“小老頭”。
我與他的父母接觸過,了解到他們都有不錯的職業和收入,雖然父母比較忙,但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4個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顧他。我曾經和他的父母談過他的問題,他們也很著急,但對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當然一個孩子太爭強好勝了不好,但是小真這樣像與事無爭的“小老頭”也對成長不利。我們都很犯愁該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通過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長環境發現,問題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現是典型的“隔輩教育綜合征”——從小和祖輩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4個大人的包圍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兒童教育,只滿足于對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顧得無微不至,而無視孩子智力的開發、習慣和性格的養成以及情緒控制能力的培養。
他們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決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爭取的過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兩三個小時,估計小真快餓了,老人已經準備好了各種水果、零食。所以,他不僅不需要動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動腦筋想。更讓他愜意的是,由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熟知他的脾氣,不需要他說什么,就會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連說話都省了。因此,10歲的小真,雖然已上四年級,但是最懼怕寫字、課堂發言,他的語言都是簡短的幾個字。
過度的溺愛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習性;包辦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養成懶惰的習慣;代替孩子做主、缺少與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老人退休后過于淡薄的心態更使小真對一切新鮮事物喪失了探究、追求的興趣,一味地滿足于現狀。可以說,長期與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為一個身懶——懶得活動和鍛煉、手懶——懶得干活和寫字、腦懶——懶得思考和幻想、嘴懶——懶得說話和交流、心懶——懶得努力和競爭的“小老人”。就這樣,童年的小真人未長大,心已老了。
對未知世界和新鮮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兒童非常重要的一項非智力因素,直接影響著孩子智力因素的發展,制約著孩子主動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創造力,最終決定他學業、將來事業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數。通過對l15名市級競賽獲獎學生調查發現:他們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質文化條件不是普遍優越;但是大多數人興趣廣泛、知識面寬、意志堅強,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強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養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為長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圍中,這些積極的人格沒養成,卻養成了消極的人格。許多案例和統計數據表明,由隔輩帶大的孩子絕大多數存在著心理、行為習慣問題,并且影響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現為:
心理老化:對該感興趣的事物提不起興趣,遠離社會、落后于時代,沒有進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縮:由于生活圈子狹小,缺乏與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現交流障礙,不能融入集體,社會化進程受到阻礙,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階段;
心理脆弱:失去獨立思考與活動機會,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傾向于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經受挫折;
智力降低:決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遺傳、營養、早期教育(主要是0~3歲)、成長環境等,由于許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潛能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長大后的智力水平與應達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和事業。許多老人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由“電視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維遲鈍、思維不連貫等毛病。
身體虛弱:老人本身活動量少,對孩子強調保護而忽視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許多和老人長大的孩子身體虛弱、肥胖、耐力差,動一動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過早患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幫助帶孩子是好事,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應該怎么辦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適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備教育孩子的素質,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條件:
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無偏執、固執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擔:愿意承擔才會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擔這份責任的老人會心生怨氣,缺乏耐心和愛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習慣良好:衛生習慣好,無煙、酒、毒品、麻將、賭博、游戲等不良嗜好。
知識全面:了解營養、護理、早期教育、兒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識。
心態年輕:性格開朗,樂于交往,跟上時代變化,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認識世界和社會,放手讓孩子與他人交往。
善于學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新知識,掌握教育技巧。
寬嚴適度:對孩子既慈愛寬容,善于引導;又不縱容溺愛,能嚴格要求。
觀察溝通:善于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主動與孩子父母溝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動員老人改變教育方式
當然,事實上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老人并不多,年輕的父母就要動員老人做適當的改變,對老人進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了“烏鴉反哺”式的文化時代,即年輕一代擁有的知識比年長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時地從年輕人那里學習新的知識,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時代的飛速發展。為了不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帶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標準,又不愿意或不能改變,奉勸年輕的父母就不要心存僥幸或懶惰,寧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給孩子正常的啟蒙教育,以免錯失教育的關鍵期,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家庭作業
像小真一樣已經產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長,需要花費比正常教育多幾倍的工夫去對孩子進行心理和行為矯正。
讓孩子學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該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長代勞,改變他“手懶”的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由他做主,大人不應代替孩子做決定,改變孩子“心懶”的習慣。
引導孩子動腦思考。大人不要時時代替孩子思考,而應營造情境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學習、探索的愿望,改變遇到問題等待答案的“腦懶”習慣。
寬松的環境、熱情的鼓勵與嚴格的規則相結合。寬松的環境可以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探索欲;熱情的鼓勵可以使孩子把正確的行為堅持下去,知道什么應該做;而嚴格的規則和界限則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責任編輯/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