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愛情猶如一場雙人舞,只有一個人是跳不起來的。
閱讀李中瑩的《愛上雙人舞》一書時,始終帶著一種虔誠的學習態度。他那淺顯易懂的訴說,講的都是尋常夫妻在生活中最容易忽略的事情。如果可以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跟著作者的思維作一場檢討,那么愛情或家庭中如鯁在喉的刺痛,就會被溫柔地撫平。
對于圍城中的男女來說,他們期待的或許只是那溫柔的撫慰,從而忘記了,為了擁有幸福該做出的努力。李中瑩作為一位專業的愛情導師,他對于完美的愛情婚姻強調的最重要因素是和諧。
和諧的前提是個人完整的成長
和諧的前提是一個人心理必須完整的成長。這種成長并不是指身體的發育成熟,而是指心智的成熟與成長。
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最早也就是從牙牙學語開始,于是之前的幾年總是被忽略。其實,對于孩子來說,越是年幼時期,成長越是突飛猛進,就像“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潛在的品格已經被慢慢培養出來。如果在某個階段因為某些原因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無法系統地成長,長大后就會受到一定的困擾。
▲ 1歲以前,要學會信任。
嬰兒肚子餓會哭泣,父母聽到哭聲后會去擁抱孩子,然后給他喂食。這樣的過程令孩子感到安全,會覺得生長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長大后,他通常會是一個開朗的人。反之,如果孩子的這種本能在家長那里沒有得到滿足,他會變得異乎尋常地害怕被拋棄,拼命尋找一個依賴的對象,不能信任別人。
▲ 2歲~3歲,感受自主,不必羞愧。
孩子在這個階段學會了控制生理機能,注意到身體的能力及限制。孩子受到家長的支持和尊重,他會獲得自信,覺得他自己對這個世界有一份影響力。反之,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鼓勵,或受到批評嘲笑,他很容易產生羞愧的感受,覺得自卑,經常做出不恰當的道歉。
▲ 4歲~5歲,嘗試主動,無須內疚。
喜歡幻想是這個時期孩子的共同特征,他們開始創造,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如果得到充分的支持,他就會變得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反之,如果因為嘗試而被處罰,他會害怕犯錯,感到無助及內疚,甚至會隱瞞錯誤。
▲ 6歲~11歲,要勤勉,避自卑。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接觸到比較和競爭。孩子因老師和家長的激勵而變得有活力。反之,如果經常受到嚴厲的批評甚至忽略,孩子就會不信任自己,產生不配做某件事的感覺,避免參加任何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
▲ 12歲~21歲,認清自己的身份。
孩子有其獨立的身份,并不隸屬于父母。他們要在這個階段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探索自己的夢想,嘗試新的想法,成為一個接受自己的人。反之,如果家長在此期間直接或間接、粗暴或婉轉地逼迫孩子成為某一個角色,他會不斷地希望借由其他方面才能肯定自己。比如不斷戀愛、憑積累的財富來確認自己的地位,導致的結果是無法明確人生的目標。
在一個人21歲之前,具備了一切成長的要素,那么成長后,是否就能擁有順利的愛情呢?沒有一種規則或哪一個人可以做這樣的保證。愛情的原則有不少,但愛的本身卻不講道理,不是說照著規則來,就能修成正果。可是反之,不遵從愛情的原則,一意孤行,得不到別人的愛護,卻又是必然的。
和諧的愛也要遵循愛情的原則
愛情的原則究竟是什么?它只是一個簡單的公式:我+你≠我們。
它意味著我加你可能等于我與你或你與我,可能等于一半的我、一半的你,或許1/3的我加2/3的你。但是無論哪一種都不是“我們”,因為“我們”不是兩個個體的簡單互加,而是互相融洽。和諧的愛是兩個人都有足夠的能力照顧自己的人生,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更能增添額外的火花,產生那些獨自一人不能獲得的快樂。
獨身的時候,人們往往能更清晰地認識什么是愛。愛一個人,其實只能給自己一些動力罷了。喜歡某個人的權利,為這個人做一些事的權利,僅此而已。愛一個人并不能要求這個人也愛自己,并沒有權利要這個人為了自己所做的事而有所回應。尤其對于女性而言,付出感情后,如果得不到相應的回應,便會受到深深的傷害。
然而靜下心來想一想,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是否公平呢?“因為我愛一個人,所以對方也應該愛我”這樣的邏輯從何而來?“我愛你”和“你愛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試想如果有10個人愛同一個女孩,那么這個女孩就要愛10個人嗎?但正是這說不通的一句話,又有多少人,在以它作為標準要求著自己曾經摯愛的人?
締造和諧婚姻應遵循的“三不”原則
很多人在陷入熱戀的時候沉迷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溫情,但其實這是錯的。這種愛情是不成熟而易碎的。
和諧愛情有三個禁區:[1]不可以改變對方;[2]不能有托付心態;[3]不維持蘋果皮式的表面和平。這就是李中瑩先生提出的“三不”原則。
當然,不論是基于愛還是基于自愿,人們都會做出適度的妥協。比如一個人習慣遲到,為了不讓自己喜歡的人苦等提前出門。于是等待的一方,便感覺到滿足。這種改變,不是本性的改變,不能說這個人以后就不會再遲到了,或認為他以行動作出了承諾。但是作為與他相愛的另一方來說,卻最容易被這種適度的妥協所侵蝕,漸漸想占有對方的一切,為對方描畫好應該的樣子。于是毀滅愛的前奏便響起了。
在李中瑩的這本書中刊登了一個案例。一位28歲的少婦因為與丈夫婚姻破裂而絕望地跳樓自殺。乍看之下,她是個絕對的受害者,可是通過VCD和一些文章的披露,我們發現,在這場悲劇中,該負較大責任的竟是這個少婦。在她給丈夫傳遞的信息中,她認為自己“天天做家務,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是“好妻子”。但是丈夫完全沒有肯定她,也沒有相應地做一個“好丈夫”。甚至在發生情變后,“為了得到丈夫的身份證去打印出丈夫的手機清單”,她與丈夫在大街上爭執,被“一巴掌打到嘴角出血”。首先,相信沒有人會肯定那個丈夫,但是心里面在同情那個丈夫的不是少數。這個少婦,典型違反了兩個人相愛乃至共同生活的原則。正是她不給丈夫也不給自己留后路的逼迫,令一場本可以挽救的婚姻加速了毀滅。而不成熟的人格,更終結了她如花似玉的生命。
所謂原則,乍一聽很枯燥,實際上它發生在每一個生活的瞬間里。而遠離禁區,其實非常的簡單,牢牢地記住愛情的三個禁區,不要讓自己淪陷其中,無論怎樣的矛盾,都可獲得解決。不要像那個少婦,在自己的心里一廂情愿地勾畫丈夫的樣子。只要丈夫與心中的“照片”有一點點的不同,她便覺得這是欺騙的愛。當然還有那種托付心態,認為結婚后丈夫便應該照顧自己以及孩子的一切。少婦的死固然令人淚盈于睫,然而真正掉下眼淚的,卻是對這段悲哀婚姻深深的痛徹與惋惜。
和諧,是我與你共舞的一曲探戈
與一個人相遇、相愛、結婚,最終有了孩子,這一系列的事情雖然只是一個人一生中的一部分,但它的重要性卻絕不僅止于此。從小到大,人們一天天變得成熟,在看似平淡的每一天里,其實都在為幸福做著準備。
和諧的愛情是一場雙人舞;不和諧的愛情,則是一場寂寞的舞蹈。無論一個人舞動得多么華麗,還是不能完美落幕;不和諧的婚姻,像一出舞臺上的戲劇,不管兩個人如何投入,終究失去了真實。而我們所追求的一直是和諧的愛情和婚姻,我們想與心愛的人一起翩翩起舞,幸福一生。
在一份感情里,有一些微小的爭執或解不開的疑難雜癥,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可以及時抬頭向前看,總有一些兩個人想在未來實現的共同目標,這些都是將兩個人關系穩定的基石,是值得好好珍惜,一定要時刻謹記。即使爭吵,即使在某一個時刻怨恨對方,都不能把這些目標忘了。
我們依賴茁壯成長的人格,去避免一些孩子氣的錯誤。與自己相愛的人不分尊卑,沒有高下,他只是一個自己一生共對的有緣人。可以愛一個人,但不能依賴他。無論何時何地,能依賴的始終是自己,能改變的也始終是自己。和諧的最終目的,是想與選中的那個人擁有最大的共同價值,然后一輩子合伙經營下去。或許你不相信,等到那時回頭再看,才發現你們早已相愛一生了。
(責任編輯/曹磊)
E-mail:cctvcaolei@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