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6日,美海軍在關島附近舉行了“勇敢之盾-2007”大規模??章摵宪娧?。此次軍演除了“斯坦尼斯”號、“尼米茲”號和“小鷹”號3艘大型航母集體亮相的熱點外,更引人注目的是眾多“提康德羅加”級和“伯克”級“宙斯盾”戰艦各種海上作戰的“十八般武藝”的全面展現:遼闊的關島海面上,20多艘“宙斯盾”戰艦時而編隊結伴破浪前行,時而兵分兩陣捉對廝殺,大規模地演練了?;磳?、超視距攻擊、電子對抗、聯合反潛、航母護航、瀕海作戰等海戰新樣式,令人眼花繚亂。難怪國際防務專家驚呼:“宙斯盾”戰艦的大規模使用,開創了21世紀海上信息化聯合作戰的新時代!而推動當今海戰加速轉型的兩大關鍵信息技術就是“宙斯盾”戰艦上的兩大法寶:數據鏈系統和相控陣雷達。
海基數據鏈堪稱海戰力量的“倍增器”
數據鏈技術作為當今軍用信息技術的核心,從登上軍事舞臺伊始,就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高度關注。20世紀50年代,美國海軍為解決艦(主要是航母)機協同問題,提出在各類艦載作戰飛機與水面艦艇之間建立“數據鏈接關系”,以實現艦艇對艦載作戰飛機的指揮引導,于是世界上第一臺?;鶖祿溤O備“林克”4應運而生。早期的“林克”4功能有限、技術簡單,只能單向傳輸信息,作戰飛機只能接收信息。
20世紀60年代,著眼于實現艦船之間、艦船與飛機之間、艦艇與岸上指揮機構之間等多平臺之間情報信息交換的需求,美海軍在“林克”4的基礎上研發了可在多艦、多機之間承擔面對面數據交換的“林克”11數據鏈。與“林克”4相比,“林克”11可謂實現了技術上的較大躍升,它可利用各種現役的高頻和甚高頻電臺組網,建立點對點鏈接。美海軍“白羊座”系列的海上電子偵察機就裝配了該數據鏈的終端設備。
?;鶖祿準钦麄€艦隊C4IKSR指控系統的一部分,其基礎是數字通信,但與一般數字通信系統相比,它又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征,如信息傳輸實時、信息傳輸安全可靠、傳輸手段多樣、信息流程自動化、鏈接關系緊密等等。概括地講,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可以讓處于不同大洋上的水面艦艇、潛艇、作戰飛機、導彈等實現緊密的戰術鏈接,也就
是說,它以作戰平臺為鏈接對象,以特殊的數據通信為鏈接手段,以將不同的海上作戰平臺組合為完整的海戰共同體為最終目的,這也正是?;鶖祿渽^別于其它鏈的最明顯特征。
驅散海上戰場信息“迷霧”。?;鶖祿溎軌驅⒎植荚谌S作戰空間中的偵察探測系統聯為一體,并使所有偵察系統獲得的信息在整個艦隊作戰指揮網絡中實現信息共享,這種戰場全時空的一體化情報偵察,使得整個海戰場空間內的各個作戰單元都能共享所有情報信息,進而真正實現海洋戰場環境的全向透明。伊拉克戰爭中,美海軍正憑借各型參戰艦載機上安裝的“林克”16數據鏈,使參戰飛行員近實時地獲取戰場變化等信息,及時修訂和更新打擊目標,進而大大提高了由海到陸的戰場打擊效率。目前,通過先進的?;鶖祿溝到y,美空軍的“望樓”、“聯合星”預警機可“短路”接收海岸邊特種部隊等發送來的戰場目標信息,并能夠把這些信息直接“短路”分發給海軍的“鷹眼”預警機、“獵戶座”反潛巡邏機、“大黃蜂”艦載戰斗機、“入侵者”電子戰機等海軍飛機,通過飛機和武器間的數據鏈,空中預警機、航母、“宙斯盾”艦等可直接控制戰斗平臺的精確制導武器展開攻擊。數據鏈的實時信息傳輸作用,大大縮短了“傳感器-火力點”構成的“網火”的運轉周期,使實時發現、實時打擊變為現實,堪稱海戰力量的“倍增器”。
聚合聯合作戰能力。信息化條件下的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求海、陸、空、海軍陸戰隊各軍兵種之間實現無縫鏈接,?;娛铝α矿w系中的指揮、探測、識別、火力之間融為一體,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獲取、融合、處理、傳遞、利用的速度和質量,而實現信息在海上作戰鏈條中的高速、高效傳遞的先進手段,就是?;鶖祿?。數據鏈的強大傳輸功能,不但為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實現提供了可能,而且實現了從固定通信到移動鏈接以及從時間協同到空間融合上的有機統一,成為了艦隊一體化聯合作戰的“神經中樞”。因此,只有信息化技術支持下的“數據鏈”的運用,才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
艦載相控陣雷達絕對是透視海空的“火眼金睛”
相控陣雷達又稱相位陳列雷達,是一種以改變雷達波相位來改變波束方向的雷達,因為是以電子方式控制波束而非傳統的機械轉動天線的方式,故又稱電子掃描雷達。由于可發射窄波束,因而也可充當電子戰天線使用,如進行電磁干擾甚至是發射反相位雷達波來抵消探測電波等,相控陣雷達能同時執行搜索探測、識別、跟蹤、照射目標、充當數據鏈等多種功能,并能對付多個目標,且抗干擾能力強,反應時間短,可靠性高。因而,艦載相控陣雷達絕對是美海軍“宙斯盾”戰艦的“火眼金睛”。
為了應對未來海戰中不斷出現的新威脅,越來越多國家的海軍用相控陣雷達系統裝備新一代戰艦,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挪威、西班牙、荷蘭及澳大利亞等。德國和荷蘭為新一代防空艦合作完成的方案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其中,日本、挪威、韓國、西班牙4國均采用基于美國“宙斯盾”戰艦成熟技術的低風險和低費用的無源相控陣雷達。
而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代表了海軍雷達技術的飛躍。有源相控陣雷達具備超遠程的搜索能力,同時其地平線搜索能力使他們能發現小型掠海目標。丹麥海軍也在2006年8月為他們新的靈活支援艦選擇了一種“海霧”艦載防空作戰系統,它是由有源相控陣雷達和三坐標遠程警戒雷達綜合集成的,性能極為優良。英國宇航系統公司最近也展示了“桑普森”艦載相控陣雷達——集成武器系統的點防御與區域防空一體化技術,堪稱歐洲版的“宙斯盾”。加拿大海軍也在考慮采用這種系統,以安裝在該國的新型防空驅逐艦上,這種“宙斯盾”戰艦比正在服役的“哈利法克斯”級戰艦還要大,用于對接近報廢的“易洛魁人”級驅逐艦進行替換。這些“宙斯盾”戰艦具備更強大的全維防空作戰、水面攻擊、反潛戰等能力。
未來海戰中水面艦艇面臨的威脅來自復雜的電子對抗環境中的各種隱身、高速、高機動的掠海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飽和攻擊,因此,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對于在當前及未來的艦載防空系統有著重大意義。
英國宇航系統公司準備升級“桑普森”雷達系統,陣面增加到3、4個甚至5個,并將采用美國“宙斯盾”相控陣雷達的最新技術,進一步提高性能。美國海軍一直在考慮發展至少4種新型艦載雷達,即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體搜索雷達、用于海基高空導彈區域防御的高功率識別雷達,以及未來的超遠程多功能雷達系統。這些艦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將大大提高艦艇防空作戰的能力,還將具備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數據鏈和相控陣聯手實現海上信息化聯合作戰
海基數據鏈和艦載相控陣雷達是如何聯手實現一體化的海上信息化聯合作戰的,此次“勇敢之盾-2007”海空聯合軍演中,美海軍“宙斯盾”戰艦海上作戰編隊的一次?;磳摵献鲬鹧菥毥o出了最好的詮釋。
當敵方發射彈道導彈后,在1分鐘之內,負責監視亞太區域的美軍導彈預警衛星即可探測到導彈發射尾焰中的紅外輻射,并將有關信息通過通信衛星傳給美軍在韓國和日本設立的“聯合作戰地面中心”,以及位于澳大利亞伍麥拉附近的海外地面站,部署在東北亞的“愛國者”反導系統和美海軍的“宙斯盾”戰艦攔截系統立刻進入戰備,“宙斯盾”戰艦相控陣雷達和地面的相控陣雷達搜索、鎖定目標,并將有關數據傳給陸基、?;骰鹆卧蛻饏^內的反導指揮機構。
3分鐘后指揮中心可將經過處理后的導彈來襲信息傳遞到設在科羅拉多州斯普林附近夏延山內部的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和美國航天司令部和預警中心。通過持續不斷的跟蹤、傳輸、計算,系統可大致確定彈道導彈的類型、發射點位、飛行彈道和目標點位。這些數據隨同是否攔截、以及由誰負責攔截的火力分配指令一同通過衛星傳回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指揮機構通過“林克”16數據鏈立刻發送到相應的“宙斯盾”戰艦群和地面的“愛國者”陣地。對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區彈道導彈實施攔截,預警系統能分別提供25~30分鐘、10~15分鐘和5分鐘的預警時間。對來襲導彈的首波攔截由“宙斯盾”戰艦編隊上的“標準”系列艦空導彈實施,艦載相控陣雷達精確制導,其一般最多可進行2次攔截,如果仍未攔截成功,“宙斯盾”戰艦系統將最終的彈道數據通過“林克”16數據鏈發送給日本或韓國的美軍地面“愛國者”反導系統,美軍第100導彈防御旅指揮攔截導彈的跟蹤和發射,實施最后攔截,一氣呵成,其中海基數據鏈和艦載相控陣雷達聯手運作是制勝的關鍵。△